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潮白:“N大名樓”不妨申請非遺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2日 1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則“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將集體申遺”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口水,不少專家及文保愛好者表示“不靠譜”。為什麼呢?在他們看來,如黃鶴樓等在歷史上屢毀屢建,現在立著的,都是前些年的産物,不是真傢伙。因此,口水的焦點不在於黃鶴樓等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能否申遺,也不在於這種由社會團體或個人自發組織的申遺是否希望渺茫,而在於質疑者認為那些實體沒有“原真性”,純粹屬於“假古董”。

  道理是有的,但顯然也有些自家看不起自家的情愫在內。也難怪,這些年令公眾目不暇接的“文化産物”實在太多了,可惜,好多要麼“非驢非馬”,要麼嚴重“注水”,讓大家上了不少的當。但黃鶴樓等還真的不同,其“樓名”本身的確是響噹噹的,且是真正的文化符號。崔顥在黃鶴樓上寫下了“昔人已乘黃鶴去”,因為這,李白來的時候就不再抬筆,因為“眼前有景道不得”了。至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維《滕王閣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千百年來,何其膾炙人口?我們祖宗青睞的傳統木構建築,註定沒有留傳後世若干代的可能,山西應縣木塔可能是個唯一的例外,但是,能夠僅僅因為這些名樓實體的“改朝換代”,就簡單地對所謂“新”的嗤之以鼻嗎?

  倘若專家們一定要咬住“原真性”不放,則我建議“N大名樓”不妨另辟蹊徑,申請非遺。所謂“N大”,乃因不知這十大——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鸛雀樓、蓬萊閣、大觀樓、閱江樓、天心閣、鐘鼓樓和天一閣中,在較真的人們眼裏,哪些還有“原真性”,哪些已經沒有了。我能説出來沒有的,只有前四個,卻恰恰是這四個,在民間的知名度最高,“十大”才因之更加凸顯文化的厚重。“原真性”高的又怎麼樣,我相信搞個問卷調查的話,不少人會問你説的是哪的“閱江樓”、“鐘鼓樓”呀?肇慶就有“閱江樓”,北京也有“鐘鼓樓”,劉心武寫的同名小説,還得過茅盾文學獎呢。

  “N大名樓”申請非遺,完全符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定義。按照該定義,非遺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産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請先注意“文化場所”幾個字,然後再讀下去,會不會發現這定義就是為黃鶴樓等量身定制的呢?

  另外想説,在世界文化遺産的認定標準中,“原真性”誠然是最基本的認定要素,然過分拘泥於此,就鑽了牛角尖。在我看來,除了地下的出土文物,地上傳承下來的東西沒有多少敢拍胸脯説自己“原真”的。北京的天安門“原真”嗎?不錯,它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但今天的解密材料早已毫不諱言,它曾經被秘密拆除重建過,時間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一定用“原真性”來衡量,是不是該先摘了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子?往前追溯,滕子京當年“重修”的那個岳陽樓,在後世是真古董,在當時可不也是假古董?登過黃鶴樓的人都看到過,那裏陳列了歷代的黃鶴樓模型,假設它們同時矗立著,誰能劃分出哪個是真古董哪個是假古董?對待文化符號應當摒棄“戀古癖”,更不要一味地賤近貴遠。

  因此,我是贊成“十大名樓”集體申遺的,真與假的“性質”攏不到一起的話,不妨各自為戰,N個去申遺,N個去申非遺。如果現在進行成功預測,我看好後者。

熱詞:

  • 原真性
  • 黃鶴樓
  • 鐘鼓樓
  • 閱江樓
  • 十大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