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幸福調查”是良性的社會情緒疏導機制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1日 17: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郭立場

      “你幸福嗎?”簡單一問卻撥動億萬網友情感神經。 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走基層採訪中的“幸福”調查贏得尋常百姓的喝彩,那些即興回答不僅展現了五花八門的幸福觀,也引發了網上熱議。而面對突如其來“你幸福嗎”的追問,有人回答“我姓曾”的一幕,被網友評為“神回復”,亦被網絡瘋狂轉發,引出一連串關於幸福與否的感慨。

      人們時常會追問:幸福是什麼?顯然,他們問的不是幸福的定義,而是當下生活的狀態。目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身邊感嘆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越來越多。這固然與很多人對物質生活的期望過高、慾望膨脹、欲壑難填有關,也與當前社會階層以及貧富差距現狀有關。一些網民之所以會用惡搞方式來回應幸福的追問,這與個人對生活的認識、社會的發展也有很大關係,有著深層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必然會産生社會的極度混亂,這時人們賴以生存的舊的社會組織將逐步解體,而新的社會組織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人們就失去了心理、情感和經濟生活的依託,各種形式的補償心理自然而然地會從其他領域表現出來,“失落”便成了失范社會的衍生品,“金錢至上”的社會價值趨向加劇了攀比之風。幸福感的缺失,折射出的是理想與事實相去甚遠,實際上是社會生活中工具理性增強的表徵。一般説來,幸福感的缺失是從匱乏社會向富裕社會過渡時,帶有特定轉型時期社會心理中的一種獨特産物。伴隨著社會轉型和社會分化,在人們的心理上産生了深刻影響,群體産生了“被剝奪感”,無論是有錢一族,還是貧困階層,幸福感普遍較低。一個基本的結論是:現在人們心理壓力比以往更大了,不平衡情緒、不滿情緒、壓抑情緒和無助情緒蔓延,在特定情景誘發下極易以激烈的形式錶現出來。

      吊詭的是,人們的收入水平越高越傾向於“不幸福”,牢騷抱怨的消極情緒就像一場瘟疫,非理性地急速擴散、迅猛傳播,正在逐步侵蝕著社會的每個角落。達官貴人、社會名流、知識階層、中産階級、強勢群體等都熱衷於哭窮,這背後是不滿足和無限膨脹的慾望,是可怕的集體心理病態和集體貪婪。他們在表達訴求的過程中,往往故意採取擴大消極情緒的方式,削弱和感染其他社會情緒和群眾心理,腐蝕其他一切美好的東西而誤導年輕人的價值觀,嚴重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氛圍。因此,必須建立社會良性發展機制,構建社會情緒疏導機制,形成多維度利益表達機制,有效地調節消極社會情緒,實現消極社會情緒向積極社會情緒的轉化。實際上,類似于這種媒體對幸福的調查就是民眾情緒得以轉化和疏導的有利機制。

      幸福是一種個人的、內在的體驗,是一個人的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幸福人假設理論提醒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要關注經濟硬指標,更要關注人民大眾的切身感受。增長或發展的成果如何惠及所有的人們,尤其是有利於窮人的經濟增長如何形成?舒爾茨創立了“窮人經濟學”,在舒爾茨看來,窮人在進行行為選擇時的基本觀念與城裏人並沒有什麼區別,造成窮人貧窮的絕不是他們的觀念落後,而在於欠發展國家對農業部門的制度性歧視所造成的。因此,制定切合實際的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應當成為現階段社會政策面對的選擇。只有選擇合理的社會政策,建構較為完整的社會政策體系,才能真正為合理的現代階層結構的形成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才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讓最大多數人民對生活質量滿意。

熱詞:

  • 你幸福嗎
  • 幸福是什麼
  • 社會轉型
  • 不幸福
  • 消極情緒
  • 內在體驗
  • 生活質量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