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佘宗明:“假寬帶”與縮水的契約倫理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09日 08: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華西都市報評論員佘宗明

  央視《每週質量報告》10月7日播出的“假寬帶真相”中,披露國內超半數的用戶實際寬帶網速低於宣稱數值。業內人士稱,為獲取最大利潤,寬帶公司常用共享寬帶冒充獨享寬帶。

  “虛胖”網速,讓網民很受傷:原以為,我們坐擁的是“網絡高速公路”,不料到頭來,卻是人在“囧”途,被堵在100多KB的窄道上。

  寬帶變“龜速”,名不副其實。在“如廁也要讀秒”的都市節奏中,老牛拉破車式的網速,顯然跟不上網民需求。打開網頁、下載軟體等,都得“排隊”,對民眾的耐心自然是個考驗;更何況,互聯網向來被貼上“快速便捷”的標簽,若網民靡費財力,卻難享“高效福利”,難免令網民期許落空。

  2M帶寬,實際網速卻僅142.2KB/s;4M帶寬,平均網速才232.7KB/s……“缺斤少兩”至此,無疑是名實懸殊。貨不真,價亦不實:網民掏著不菲費用,卻換來低質服務,就像花了全價,買來質量打折扣的用品,“被忽悠”之感在所難免。對商家而言,這背離了恪守誠信的規則意識、契約倫理,難逃欺詐之嫌。

  在完善的市場秩序中,商品造假、服務注水,或難絕跡,但市場內生的糾偏力,總會將劣質品淘汰掉。“假寬帶”價高質劣,按理説,當從貨架上剔除。遺憾的是,時至如今,不寬的“寬帶”,仍在招搖過市。

  對公眾來説,想要甄別網速真實度,並非易事。網速低下,究竟是技術耗損,還是被運營商拿捏股掌間,他們未必分得清。實質上,網上測速軟體的技術缺陷,又讓運營商有空子可鑽。“不明真相”的公眾,也只能狐疑過後,忍氣吞聲。

  不過,對“假寬帶”的技術辨識,卻並非無解。在時下的信息格局中,監管部門不該是“被蒙在鼓裏”的。調查與問責,當是厘清市場規則的應有之義。説起來,在去年,專業的第三方調查機構DCCI就曾曝,中國絕大多數用戶在使用“假寬帶”。只是,時間有時會“風化”人的記憶,在運營商的提速表態之後,一切又歸於平靜。

  而今,“假寬帶”的懸而不決,如同一道瘡疤,揭示著監管者的作為與否。當然,在表象整飭後,其深層痼疾,不能被擱置不管。

  就像央視矛頭所指的,“假寬帶”的癥結,在於現行的網絡運營格局和缺乏掣肘的監管勢態。在分級壟斷下,大小運營商佔據著“源頭性資源”,缺乏服務升級的動力;在層層轉售中,他們不放過牟利契機;為攤薄運營成本,竟寬帶分流共享……在此情境下,網絡擁擠對應的,正是無序地逐利。

  而治理維度上的嚴查、重典及糾偏,也不能缺位。在起碼的監管強度之外,還必須構築制衡的“網絡”:比如讓競爭機制更趨外放,對技術檢測的廣泛運用,降低收費等。公眾的“用腳投票”,也終須建立在公平的秩序向度的基礎上。

  一條假寬帶,測出契約倫理的厚度。當網民被堵在“緩衝”和“掉線”的雙軌上一邊抓狂,一邊緩慢爬行,良序的市場格局也會被消解。歸根結底,那些遊弋于監管盲區的市場泡沫和坑蒙遊戲,應早些戳破。

熱詞:

  • 寬帶公司
  • 假寬帶
  • 倫理
  • 網速
  • 網絡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