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石川:做公民,為晦暗注入亮色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0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9月15日的大規模示威遊行中,儘管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許多人記住了李昭的身姿:手持一塊紙板站在西安的馬路上,紙板上寫著“前方砸車,日係調頭”。這張令人動容的照片,在微博上被轉發10余萬次,網友評價:“他在自己站立的地方為這晦暗的一天留下了些許的亮色。”(《中國青年報》9月19日)

  在翻滾的戾氣面前,李昭是勇毅的;在非理性的盲動面前,李昭又是清醒的,因而顯得可貴而可敬。誠如報道所稱,在那天,李昭和其他許多中國人所表現出的理智和良善,構成社會基石,構成足以對抗狂熱和醜陋的“拐點”。

  我願意把李昭看作一名合格的公民,因為“他在自己站立的地方為這晦暗的一天留下了些許的亮色”。公民,不是虛空的概念,更不是臉譜化的標榜。公民,有勇氣做什麼,更有勇氣不做什麼,從人群中抽離出來,向暴力説不,就是公民;公民,是一種狀態,可以選擇獨善其身,更是行動,矢志傳遞社會正能量。李昭存在的意義在於,他不世故,更不逐惡,不僅如此,他是一個有責任的青年,並且願意將責任展現出來,“你若欣賞自己的價值,就給世界增加價值”。

  學者朱學勤説過,公民意識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於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以及監督。當民眾側身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與積極參與。如果把李昭的行為,看做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與積極參與,那麼劉艷峰的行為,顯然是對公權力的監督。9月1日下午,三峽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劉艷峰以特快專遞的形式,向陜西省財政廳寄送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申請公開楊達才(陜西省安監局局長,因配戴多款名錶而被稱“表哥”)個人2011年度工資。18日下午,劉艷峰被電話告知,陜西省財政廳已就其所作出的信息公開申請作出答覆,相關答覆內容已通過特快專遞寄出。

  監督公權力也好,維護公共利益也罷,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公民意識的表現,背後都站立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公民。無論李昭還是劉艷峰,他們都很年輕,卻有一種不流俗的銳氣;他們不甘沉默,做懷有公民意識的行動者。我們未必是直接的受益者,卻感受到了良善與正義,從而增添對當下與未來的信心。因為,公民意識的復蘇與生長,人性的勃興與舒展,總能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有序、更進步和更美好。

  “千差別,萬差別,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和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曾如是感慨。應該看到,今天的中國,公民越來越多;中國的今天,公民意識正在潤物無聲地成長,我們有理由相信公民不是奢侈的字眼,公民意識不是莽撞的怪物。但很顯然,現實離我們的預期還有距離。比如,李昭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就像你在新加坡不亂扔煙頭,肯定沒人給你鼓掌”,輿論的熱情讚許一方面讓他開心,一方面又讓他有點寒心。李昭的寒心,折射出現實的苦寒,因為李昭太少,所以他成了新聞人物;因為敢於向戾氣説不的人不夠多,所以他的行為備受激賞。

  “斯世清濁,全賴我輩激揚”,社會的良性改觀,需要更多的李昭,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葆有公民意識,而不是只做鍵盤公民,更不能做公民的敵人、公民意識的破壞者。而于公共權力而言,除了呵護與激發公民意識,也應該主動適應和推動公民意識生長,比如面對公民的權利訴求,主動曬三公;面對公民的叫板,能夠謙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此外,對民眾還應多一些公民意識、權利意識方面的培養和操練。

熱詞:

  • 公民意識
  • 李昭
  • 拐點
  • 表哥
  • 中國青年報
  • 陜西省財政廳
  • 戾氣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