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然玉:“輪迴的哄搶”,該怎樣去平息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7日 11: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9月5日上午,蘭州高速公路一輛載有葡萄的大型貨車發生側翻。聽説“葡萄車”翻了,附近不少村民拿著塑料袋、編織袋來搶葡萄,還有人乾脆坐在路邊吃了起來。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看到,有不少人還開著車、騎著摩托車和自行車來裝運。還有人打電話,讓親戚朋友趕緊開車前來拉葡萄。

  再尋常的事情,輪番發生、週期上演,也多了層“宿命論”式的意味。一如“哄搶”,頻繁發生,儼然可稱作一種“文化亂象”。

  搶葡萄事件,雖是小事卻引發輿論熱議。究其原因,作為旁觀者的多數民眾,也已然對此類劣跡有所反思了。確實,一再的哄搶,必得以一再的抨擊“回應”。如若不然,便無異於默認“哄搶”具備的道德地位。

  探究“哄搶”何以發生,成熟的言説路徑其實很多。例如,此間歷來有“法不責眾”之説:一方面,立法層面對集體行為中個人責任的厘定,一貫很曖昧和無奈;另一方面,在執法層面,“哄搶”參與者眾多,取證、追責天然面臨極大的技術困難。這些,都激勵著人們“哄而搶之”。除了司法規束不力,“哄搶”本身也是極重要的導火索——當“眾人同搶”,個體就會陷入“群體無意識”。從流於集體的狂熱,消弭了負罪感、獲得為惡的勇氣。

  在一些心理學家看來,“群體相較于個體,更衝動、缺乏理性、沒有批判精神、誇大情感……”此一論斷,用以解剖“哄搶”,簡直量身定制般的合適。當很多人一起,撿拾著公路上那一箱箱葡萄,興奮的參與者並不會意識到自身行為不當。

  或許,“眾人同搶”的齊整景象,沖淡了理性人的羞恥心;“先搶先得”的競爭關係,又推著路過者趕忙“下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主流社會的價值底線,在垂手可得的“待搶物”前短暫休克。

  哄搶,似乎無解地輪迴。事實上,只有充分社會化的人,才能具備足夠的自我約束力。而“哄搶”卻恰是逆社會化、喚醒人類最“自然性”一面的過程。“將哄搶歸罪于劣根性”的論調,邏輯上並不成立。

  觀望彼地的成功經驗,可知唯有更堅定的“社會化”,才可化解“哄搶”中那種喚醒“自然性”的強大能量。此處所謂“社會化”,當然是指更持續、全面、有效的公民美德的推廣。事實上,我們生活的周邊,一直具備相關條件:每當被“哄搶者”聲淚俱下後,都不乏同情乃至“送還”的哄搶者。可見,根絕“哄搶”,就先當強化這種“同理心”——當然要置於建構“公民美德”架構之下。

熱詞:

  • 自然性
  • 輪迴
  • 葡萄
  • 公民美德
  • 眾人同搶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