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黃興華:撤點並校須考量孩子“就學成本”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4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關注“城鄉教育”系列評論之五

  黃興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欄目報道,隨著中小學佈局調整的開展,“撤點並校”已經在我國進行了近12個年頭。近日,為讓山村14名留守兒童就近入學,河南三門峽盧氏縣幾名村幹部在網上發帖求支教,引起社會關注。

  針對農村學齡人口大幅下降的情況,國務院2001年出臺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以往“村村辦學”模式被調整,相當一部分地處偏遠、學生數量少、教學質量無法保障的村小學或教學點被撤並。統計顯示,從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間,全國減少小學371470所,其中八成以上是農村小學。而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將分散的農村學校進行“撤並”,確實優化了農村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教育投資效益和教育質量、減少了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壓力,一定程度滿足了農村適齡孩子在“有學上”之後“上好學”的願望。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區,這一措施對推動農村教育整體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一些山區及偏遠地區,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筆者到訪過地處偏遠山區的平江縣某鄉,該鄉5個村一字排開,從東西兩頭相距50公里,鄉里唯一的一所中心學校儘管坐落在全鄉中心地帶,但兩頭村莊的學生離學校仍有20多公里的路程。這種現象在我國的一些山區鄉鎮比較普遍,其帶來的直接後果,一是孩子上學路程遙遠,求學成本增加;二是眾多村小完全廢棄,造成教育資源浪費。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地方“一刀切”撤並造成新的“上學難”。

  “撤點並校”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在於一些學校工作簡單化、程序不規範,撤並後辦學條件又沒有跟上。一些地方硬性規定撤並學校時間和數量,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交通條件等實際問題,導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數量減少過快。也有一些地方不徵求群眾意見,採取行政手段強行實施,導致部分群眾對撤並學校並不滿意。

  今年5月,溫家寶總理在探訪湘西武陵山區一山村小學時指出,學校調整佈局要實事求是,從農村實際出發。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上學路途、安全等問題,建立或恢復一些農村教學點,不要讓孩子們的精力都花在路上。7月,教育部公佈《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將嚴格規範學校撤並行為,多數家長反對的將不得撤並。已經撤並的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應當恢復。

  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不是簡單的撤並校點,而是要優化校點佈局,調整的目的是要保證孩子就近上學的權利和公平接受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按照實事求是、穩步推進、方便就學的原則實施。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須保留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

  “撤點並校”事關千家萬戶,由於我國人口分佈、地理條件差異很大,如何科學設定“就近入學”的標準非常關鍵。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需要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尊重家長的訴求,確保學校佈局調整這種動態過程科學、合理。同時,應建立雙向交流的“通道”,讓群眾特別是家長的聲音能夠被清晰地聽到,並且得到應有的重視。(作者為新華社高級記者)

熱詞:

  • 留守兒童
  • 孩子
  • 教學點
  • 就近入學
  • 上學難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