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力:讓“七夕節”多些“中國味”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3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3日是我國民間視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這一傳統佳節如今正成為有情人表達愛戀之心的佳期。但專家認為,現代人還應創新過節方式,賦予這一傳統節日更多魅力。(8月22日,《齊魯晚報》)

       七夕來臨,以此為賣點的“愛情經濟”快速升溫,各種小禮品、紀念品的銷售很是火爆。各大城市的賣場紛紛搞起打折促銷活動,鮮花、巧克力、大餐、電影等慶祝方式也營造出西式情人節的濃情蜜意,七夕節的商業花樣和西方的情人節相比,可以説是“拷貝不走樣”,無非是玫瑰、餐廳和電影,無論是商家促銷的禮品,還是情侶之間愛情的表達方式,融進“七夕”元素的很少,缺少個性和文化含量,使這個本土情人節缺少了一些“中國味”。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在我國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又被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為重視的節日。日本和韓國也有“七夕節”,它們都源自中國。在這兩個國家,“七夕節”都保留了中國古代“乞巧”的傳統。相反,在我國這一習俗卻正逐漸消失,而知道七夕節真正含義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七夕節有關的物品已逐漸被人們淡忘。

       近年來,“七夕節”淪為“中國情人節”後,多了一些西方情人節色彩,少了一些“中國味”,反而成了商家促銷的一種手段,如何讓傳統節日少些商業味兒,多些民族味兒,這是一個亟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七夕節儘管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傳統活動大都在鄉村進行,如祈禱祭拜、穿針引線,難以讓城市人接受,且缺少活動載體,如果讓七夕節得到更好的傳承,必須對節日內涵進行挖掘和創新,使之既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又區別於西方的玫瑰、巧克力,真正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其實,七夕不必在乎形式,情感上的交流更重要,由於各種原因,有些夫妻分隔兩地,七夕來臨,他們何嘗不想夫妻團聚、一家其樂也融融?而現實的生活卻不能給予他們那些。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個流傳千年的神話,隨着時代的發展,節日本身也在發展,它的內涵、外延都在發生變化,七夕節在我國越來越得到廣大青年的認同,我們理應注重它所傳達的精神意義和傳統文化。一些地方組織開展各種富有新時代特徵的七夕活動,如相親大會、大齡青年聯誼活動等,讓這個節日增添了不少玫瑰色。

       牛郎織女的傳説已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七夕節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需要傳承和發揚。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相關部門亟待具體研究一下如何更好地保護、發展和弘揚七夕節的文化內涵,不能讓七夕節的“中國味”越來越淡。筆者覺得,當代人除了進一步挖掘好的傳統外,還應發揮民間的智慧進行創新,如可組織服裝設計、編織競賽、詩文比賽以及各種聯誼、聚會活動等。對此,相關部門可以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挖掘本土歷史文化,開展相關民俗活動;商家可以在“文化味”和“中國元素”上下功夫,生産和推廣一些“中國特色”産品;政府部門也應本着復活傳統文化的初衷進行引導,讓廣大市民更好地了解我國民俗文化,過一個有“中國味”的七夕。

熱詞:

  • 中國情人節
  • 七夕節
  • 中國
  • 愛情經濟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