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光明日報:輸出正能量 傳遞真性情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8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今年實施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調控措施,不僅沒有造成收視滑坡,反而由此激發了創新創優動力。從地方衛視收視率變動中看出,創新創優欄目成為收視率穩步上升的重要增長點,有些欄目收視率甚至超過很多熱播的電視劇,以往收視率主要依賴電視劇的“命懸一劇”的局面正在悄然改變。在眾多創新節目當中,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脫穎而出。這個請普通百姓展示才藝、講述故事、追求夢想的綜藝節目用淳樸、善良、仁愛、堅強、勇敢、樂觀等精神感染了觀眾,最高一期的收視率達到2.597%,最後一期市場份額8%,遠高於同時段其他節目,獲得中宣部、廣電總局、浙江省委的高度讚揚,在今年各種電視節目評獎中屢獲大獎,成為2012年中國電視標桿節目。繼《中國夢想秀》大獲成功之後,浙江衛視又持續發聲,引進全球熱播的《the voice》。《中國好聲音》一開唱,便艷驚四座,被網友譽為“2005年以來最值得期待的音樂盛事”、“耳尖上的中國”。兩檔創新節目贏得收視和口碑雙豐收,這一現象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專家認為,在浙江廣電集團王同元總裁“以精英實力創造大眾文化”的媒體經營理念指導下、集團“合力打造浙江衛視”戰略決策的強力助推下,《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這兩個高影響力高美譽度的節目恰似給“中國第一夢想頻道”插上了兩隻有力的翅膀,“中國藍”從此朝著大品牌的光明前景一路飛奔。7月18日,浙江衛視聯合北大、清華、復旦、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在北京舉行“頂層設計,電視大片——浙江衛視品牌標桿《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聲音》高端論壇”,與專家學者一起總結第三季《中國夢想秀》,期待《中國好聲音》,探討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發展之路。

  曾幾何時,一些電視節目爭相審醜搞怪,以偏激觀點和光怪陸離來博取觀眾的關注,欠缺對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性,對社會現有良性的價值觀體系造成負面作用,為人所詬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卻高舉主流價值觀的大旗,為至情至愛歌唱,為立志勵志喝彩,為大善大美呼喊,為熒屏吹來一股清新之風。

  “有些人可能寧願坐在寶馬車裏哭,但我多年來一直都是坐在自行車上笑。幸福不是有車有房,而是有愛有夢想。”“想愛組合”的滿玲玲如是説。她與李岩十年來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愛情,帶給觀眾直達靈魂深處的震撼。

  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強調一種理念:對於任何藝術形式而言,內涵與良知都應先於技巧。對此,我們一直在不懈探索。浙江衛視2011年提出“生態傳播”這個口號,從“頂層設計”規劃頻道戰略,到2012年3月,“中國第一夢想頻道”橫空出世。夢想,成為18年以來,藍色臺標的第一次應時代而生的新注解。以夢想立臺,“中國藍”的品牌概念最終找到了著力點。“中國藍”整體品牌的未來運營明確了標桿方向。《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就是立意做有價值觀的大片,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實現電視節目融思想性、藝術性、可看性于一體。像《中國夢想秀》,相對於精良的製作和精美的視聽享受,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節目所表達的精神內核,電視內在的立意高度,主流價值觀的傳遞。節目中有很多細節潛移默化地感染著觀眾:追夢人曾子洳夢想把爸媽接到身邊生活,當介紹她的職業是為死者唱歌時,用了電影《入殮師》的主題曲做背景音樂,表達了一種特殊的關懷;李婉茹雙目幾近失明,面對家庭遭遇的人生不公,她母親説道:不開心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盲人按摩師吳光的妻子苑彬走上舞臺,周立波看到苑彬微跛,但兩人攜手偕老,僅感言道“你就是他的眼睛,他是你的腿。”戛然而止,未有過多煽情之言……這正是節目想向全社會表達的——追夢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尊嚴的堅持。

  “2012年第二季度浙江衛視收視率等硬指標提升的背後,是《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兩檔節目軟實力的輸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趙瑜一語中的。她説,電視節目必須承載當下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價值趨向。長期以來,我們在中國熒屏中看到了過多的奇觀式當代性表達,導致綜藝節目庸俗化。而《中國夢想秀》跳出了綜藝節目“看似貼近現實,實際上是消費現實”的怪圈,不回避非遺、蛋蛋後、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當代性問題,直面現實而不激化矛盾,通過舞臺上對一個個真實人生、真情故事的真摯呈現,拼貼出了當代中國的動人圖景。比如節目中一個肝硬化晚期的5歲女孩的母親在舞臺上衣著整潔、強忍淚水,展現了為人母的堅強和尊嚴。我相信她並不希望女兒留給世人的是一個乞憐的弱者形象,而是一個傳播美的快樂天使。不販賣苦難,這是一種對人性尊嚴最美的表達。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則認為,一個時代能夠創造夢想,就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為公眾提供了一種文化鼓勵,對於引導社會價值取嚮往往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浙江衛視作為一個公共媒體,通過《中國夢想秀》這檔節目為受眾營造一個追求夢想、實現夢想的環境,我認為這在當今時代是具有社會整合價值的一件事。我相信,電視節目只有剔除浮躁的衝動,關注當下現實,傳遞正能量,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無論是用歌聲感動世界的盲人女孩吳怡錚,還是以肩上芭蕾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的80後情侶“想愛組合”,或者黑龍江以“趙家班”名角名段逗自閉症孩子開心的父親“八斤”,這些都變成一個共同追求夢想的故事,通過藝術的載體表達對夢想的超越,體現了浙江衛視在電視節目創作中的責任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舉例説,來自重慶的23歲小夥子畢剛的夢想是推廣自創的舞蹈,希望可以有100萬人通過他的免費教學學會“剛剛舞”;一群動物保護志願者裝扮成黑熊模樣登上舞臺,呼籲動物保護;來自浙江金華的農民大媽在場上載歌載舞表達小康生活的喜悅,希望在家鄉舉辦演唱會……從單一的與明星同臺歌舞到夢想的千變萬化,《中國夢想秀》腳踏實地展示平民百姓在夢想追求中的執著、勇敢,反映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質樸高深的人生智慧。浙江衛視努力研究摸索廣大觀眾的品味,挖掘潛藏在他們靈魂深處的期待,滿足、展現並引領他們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夢想秀》給電視行業帶來很多啟示。

  《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認為,《中國夢想秀》給我們的啟示可以概括成一個字,就是“上”。節目中儘管圓夢者的人生經歷不同,圓夢者的夢想訴求各異,但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堅持理想、樂觀開朗、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追求卻是驚人的相似。來自雲南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姑娘“綿羊妹妹”有著山泉一般的歌聲和最淳樸的夢想,她們最大的希望是能有一套練歌的音響,以唱出對生活、對未來的希望;成都大學生啦啦操隊的真情表演和夢想宣言還有跳破的舞鞋,同樣展現出了當代大學生青春洋溢的精神風貌、堅韌執著的理想追求。與一般的競技類、比賽類電視欄目不同,《中國夢想秀》呈現出的拼搏向上、奮勇向前,已經超越一般的體能比拼和單純的才藝展示。在這裡,努力拼搏成為一種精神品格,樂觀向上已是一種生命價值,這種精神品格和生命價值在《中國夢想秀》中昂然流淌,潛移默化地滋養著觀眾的精神家園。

  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陶燕道出了主創團隊的心聲,為了使節目精益求精,浙江衛視自上而下整整五個多月,不眠不休,但讓我們欣慰的是,我們在幫助追夢人圓夢的同時,也圓了我們自己的電視夢想。與一般的綜藝節目不同,《中國夢想秀》並不滿足於單一化的美的展示或淺層次的愉悅,而是讓情感和理想交相輝映,引導人們去接近共同的價值“核心”,實現共同的價值追求。漂亮的重慶聾啞女孩劉霜霜拒絕一切錢物救助,夢想做一名手語主持人,表示要自強自立、回報社會關愛。杭州長運公司數十名客車司機和現場全體觀眾,深情追憶“最美司機”吳斌生前的英雄壯舉,並以一曲《駝鈴》為英雄深情送別。這些情景在我腦海裏歷歷在目,追夢人崇德、尚善、樂觀、堅韌的高貴品質,反哺我們這些電視人,激勵我們不斷進步和進取。

  節目要贏得觀眾的心,必須有獨特之處。從秀明星到秀普通百姓,從秀個體到秀群體,從獵奇到觀照現實,《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在原有類型節目基礎上不斷創新升級,形式推陳出新,內容精益求精,為綜藝節目追尋品質之路上開闢了新的天地。

  《中國夢想秀》的節目形式源自英國BBC頻道的《就在今夜》,已成為中國電視界引進模式節目成功本土化的範例之一。然而,浙江衛視並不滿足於此,第三季大膽改造,從單純的模式引進轉型升級為完全自主創新,連當初賣版權的母公司都大吃一驚,派人來和浙江衛視商討回購的事宜,這是中國綜藝節目發展歷程中的第一次。

  回想起節目的創作,浙江衛視副總監兼節目中心主任杜昉感慨道:“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啟動,到6月底《夢想盛典》收官,《中國夢想秀》第三季歷時4個月。我們不斷平衡著變與不變的關係,力求在製作手法上打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最終將重點放在對草根圓夢人的深度挖掘上,讓‘夢想'從單一變得更加多元,節目更加張弛有度,充滿人文關懷和勵志的力量。節目的另一個變化是讓周立波以‘夢想大使'的身份加入,我們對他的安排是有設計無臺本,讓他在錄製現場與追夢人即興碰撞出精彩的火花,為追夢人的夢想之路提供專業的點評和指導,與他們一起見證夢想實現的過程。而《中國好聲音》與以往音樂節目不同的是,沒有華麗的裝扮,選手直接站上舞臺唱歌,但每一個人都有驚艷的嗓音和動人的故事,脫離了選秀的喧囂浮華,留給觀眾的是最質樸的感動。”

  “優秀的電視節目,不論立意多高遠,都必須輔之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樣才能得到觀眾的青睞。”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指出,與前兩季幫助普通人實現與自己喜愛的明星同臺演出的夢想不同,第三季《中國夢想秀》更加貼近現實,使夢想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於是我們看到了20多年一直從事屠戶職業的“殺豬姐”穆俊霞夢想在村裏開一家老人院,她説“如果舞臺上實現不了,我就自己慢慢攢錢開”。還有從小失去雙親的盲人按摩師吳光,月收入不到2000元,卻始終堅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堅信“為了不哭請大聲笑”的人生宣言。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了節目對“秀”的準確把握,注重對夢想背後的生活經歷、精神情感的展示開掘,少了悲天憫人,多了陽光勵志,不斷為社會輸出正能量,從而激勵越來越多人不通過抱怨或暴力改變自己命運,而在公平規則之下自己艱苦地努力奮鬥。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地認為,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在生産模式上的創新引發了中國電視界的一場革命。尤其是《中國夢想秀》第三季,對節目模式進行了全面升級,以鮮活感人的普通人物故事為切入點,用新聞白描的電視手法展示追求夢想的過程,態度真誠,設計精巧。於是,涌現出了因家境貧寒、每日跟隨母親在農貿市場賣饅頭卻擁有一副好歌喉的“饅頭姑娘”高建瑩、黑龍江賣涼皮為生卻迸發出令人瞠目的喜劇才情的“涼皮哥”趙玉琨,還有堅守47年的護林老人、汶川地震中獲救的感恩女孩、懷有舞蹈夢想的“保潔叔”等草根圓夢人,既有出色的才藝絕活展示,也有溫暖的情感故事,展現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凝聚了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懷。節目還優化了形式,通過周立波與選手的“夢想對話”、夢想翅膀的“夢想抉擇”等環節,使節目推進更有節奏感,互動交鋒更有懸念感,舞臺呈現也更有儀式感。

  “《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是因為大投入?大製作?這些都屬‘量'的範疇,節目的品質、品位和品格才是贏得觀眾最本質的要素。”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孟建分析道,電視節目的成功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有品質,製作精良,畫面好看,給人以視聽的享受;其次是有品位,就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思想高度;第三是有品格,就是要有獨特性和創造性,與同類型的節目相比有所突破,為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和生産模式的創新做出有益嘗試。只有達到這三個層面的要求,電視節目才能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得到觀眾和業界的認可和肯定,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豐收。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都是在這三個層面有所建樹的優秀作品。

  傳統的電視節目,就類型而言,分新聞類、社教類、文藝類、服務類和電視劇等;就形態而言,有紀實型、情感型、公益型、娛樂型和雜誌型等;就表現手法而言,有紀錄、直播、綜藝、談話和真人秀、脫口秀等。節目類型、節目形態和節目手法,構成了一個電視節目的總體風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高曉虹説,中國夢想秀》既有新聞節目的特質,敏銳抓住熱點新聞人物,快速跟進紀實報道,又有社交服務類節目的特徵,強調社會教育和價值塑造以及民生幫扶和生活服務;既是情感型節目,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用真情感染人,又是公益型節目,著眼于服務廣大受眾。《中國夢想秀》將紀錄、直播、綜藝、談話和真人秀、脫口秀等電視表現方法集于一身,其開放性、跨界性、兼容性,已經成為一種電視節目饒有意味的創新範本。

  超越一般意義的市場競爭,電視媒體到底能為社會帶來什麼?浙江衛視用行動做出了回答——隨著《中國夢想秀》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夢想照進了現實。他們通過搭建平臺集結社會公益慈善資源,不僅幫助追夢人打開實現夢想的所有途徑,也讓公益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去年冬天,山東煙臺的王迪在貴州山區看到那裏的孩子穿著露腳的破鞋,頓時萌生了把自己的舞蹈學習班開到那裏、讓孩子們擁有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的想法。在“夢想秀”的舞臺上,他的公益之心感動了觀眾,或出力,或捐款,眾人紛紛參與到關注山區兒童的行動當中。浙江衛視也啟動了大型公益行動“1+1紅舞鞋計劃”,希望把愛心帶到山區小朋友身邊。

  浙江衛視副總監麻寶洲介紹説,第三季《中國夢想秀》總共近400組追夢人登上舞臺,經過一輪輪夢想大使和夢想觀察團的觀察和考量,最終幫助近百組追夢人圓夢成功。為此,我們專門抽調力量成立“圓夢辦公室”,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尋求公益支持,並且不遠千里登門為百姓圓夢。如來自黑龍江的一位孩子患有嚴重自閉症,他的父親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擁有一家涼皮店,給兒子一個穩定的收入保障。節目播出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浙江衛視“圓夢辦”的工作人員不遠千里前往最偏僻的黑河,走街串巷尋找合適的店面,用最快的速度辦妥了租賃、裝修、營業等一系列準備工作,為這位可敬的父親帶來一份驚喜。

  浙江廣電集團總編輯程蔚東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夢想秀》以服務基層普通群眾為宗旨,以傳播公益文化為特色,是一次高揚“走轉改”精神的全新媒體實踐。為了讓節目更接地氣,浙江衛視開展“百城尋夢大行動”,前後派出200多人次行萬里路、訪百家人。他們深入基層百姓,了解群眾所思所想,並對所有追夢人“有求必應”、“使命必達”,通過蹲點採訪、體驗生活,與圓夢者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真切感受到了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正是從他們身上,節目創作人員深切體會到了什麼叫淳樸善良,什麼叫勇敢堅強,什麼叫樂觀向上,什麼叫至善至美,也由此更強化了自身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為觀眾服務的宗旨意識,更懂得了“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內在涵義。這就是電視媒體的大眾情懷。

  令文藝評論家尚墨玲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中國夢想秀》5月4日的一期節目。患有肝硬化的五歲女孩熊嘉琪從小喜歡唱歌跳舞,卻對自己的病情一無所知。在節目的細心安排下,嘉琪不但實現了登上夢想秀舞臺的夢想,還得到了一張為她特別製作的錄影帶,裏面的內容剪去了熊媽媽事前向觀眾們講述嘉琪病情的情節。節目組還發佈了特別提示,希望觀眾們不要把嘉琪的病情透露出去,並徵集有關肝移植手術的信息。這些編排體現了節目組對生命的關愛與尊重,反映出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中國夢想秀》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努力實現主流價值和傳播效果完美結合,是對全國省級衛視綜藝節目創新品質的提升,具有較好的典型意義和示範價值。

  “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年實施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調控措施催生出一批好看的新節目,吸引了更多觀眾收看。”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高長力認為,《中國夢想秀》和《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為綜藝節目如何更好地擔起電視媒體應有的責任,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想成為音樂家的弱視女孩李婉如希望擁有一架鋼琴,周立波現場表態要與太太一起送給她一台,節目錄製後第二天鋼琴就到了李婉如家中。聾啞姑娘劉霜霜夢想當一名手語主持人,浙江衛視當場與她簽約,讓她來做實習手語新聞主持人。節目中,刑滿釋放人員張忠陽希望社會能夠重新接納他們這個特殊的群體,獄警薛警官對他説:“夢想的翅膀已經為你們展開,但托起翅膀的風是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公益不是亂煽情,而是在深入了解現實基礎上做出積極的回應。“夢想秀”的節目編排正是體現了這種對現實的觀照和思考,詮釋出了夢想對於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積極意義。而《中國好聲音》沒有奇裝異服,沒有誇張渲染,節目只看重“聲音”,評委少了“毒舌”評判做噱頭,更多的是鼓勵和指導,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純粹的音樂節目。

熱詞:

  • 跨界性
  • 留守兒童
  • 啦啦操
  • 薛警官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