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魏耀川:中國也應當把“慰安婦”改成“性奴”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0日 11: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本月上旬,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要求把日軍“慰安婦(comfort women)”改稱為“被強迫的性奴(enforced sex slaves)”,遭到日本方面強烈抗議。不過,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的媒體仍在沿用“慰安婦”這個日本人特意造出來掩飾侵略行為的詞彙。

  為了掩飾自己的侵略行為,欺騙輿論混淆視聽,日本在二戰前後曾使用一些隱晦的説法來掩蓋侵略之實。例如,“慰安婦”就被日本人創造出來,用於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迫成為日本軍隊專屬的性奴隸。“開拓團”一詞則用於替代“移民團”,掩飾他們侵略中國、驅趕東北人民、派遣移民進行殖民的行為,還有所謂的“南京事件”、“挺進支那”等等説法。我們雖然對“南京事件”、“挺進支那”等詞語非常警覺,卻對“慰安婦”、“開拓團”等詞彙缺乏警惕心,這些年有關的新聞報道中仍能看到這些詞彙的出現。

  在學術著作、歷史教材、新聞報道、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慰安婦”一詞,並不是只發生在我國,其他被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也有類似情況。這種情形的造成有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在歷史上,亞洲各國語言中借用了許多來自日語中的詞彙,也未加分辨地拿來了日本人創造的“慰安婦”這個詞;在文化上,由於亞洲國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忌諱用“性”及與此相關的詞。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缺乏對此種詞彙的敏感性,還有一些媒體在做國際報道時不加辨析地引用了日本右翼對二戰的表述。名不正,言不順。德國人不敢避諱自己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誠懇地向被他們傷害的人民道歉;而一些日本人正好相反,他們一直不肯承認自己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甚至不承認他們是在侵略。德國納粹犯下的類似罪行一直被稱為“性奴”;然而日本侵略者卻一直用“慰安婦”掩蓋其罪行。

  我們的對外翻譯一向追求“信、達、雅”,在向國人介紹一些外部事物時,往往從一開始就以友好待人的態度進行翻譯,例如即便是在近代遭遇英美列強時,也依然將它們的國名翻譯為“英吉利”、“美利堅”、“德意志”等引起美好聯想的詞彙,並大多沿用至今。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涉及到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就要求我們強調“信”,即忠於事實,忠於歷史時,摒棄一些不應沿用的詞語,放棄“慰安婦”而用“日軍性奴”的譯法是理所應當的。也許有人認為,在東方文化的氛圍之下,直稱“日軍性奴”讓人感覺到説不出口。但是我們作為受害國,面對歷史上受害的女同胞,為什麼還要為日軍的醜陋行徑塗脂抹粉呢?

  而且,有時候我們採取何種稱謂往往就是在表明對某事的一種態度,而態度在某些情況下即是一種力量。比如我國媒體對他國爭端島嶼的稱謂採用“獨島(日本稱竹島)”以及“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這樣的標記方式,某些國家自然會“感到不安”。因此我們要在稱謂上舍去“慰安婦”,改稱“日軍性奴”,既是還原歷史真相,也是讓社會警惕掩蓋侵略行為用語的存在,讓社會正視侵略者在我國社會文化方面留下的印記。▲(作者為上海金融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熱詞:

  • 慰安婦
  • 南京事件
  • 日軍性奴
  • 開拓團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