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東:中國軍事電影的當代性思考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0日 08: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週年。如果從1949年算起,中國軍隊已經經歷了63年沒有戰爭的歲月,戰爭遠去,而戰爭電影卻是銀幕的常青樹。在中國電影産業化十年的背景下,中國軍事電影跌宕起伏,經歷了一番痛苦與希望並存的歷練,也留給我們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軍事電影中的當代性非常值得重視。

  當代性是贏得觀眾的前提

  2007年,馮小剛的《集結號》吹響了戰爭電影向主流商業大片進軍的號角。也引發了中國戰爭片傳統模式的顛覆。這部被馮導戲稱“沒有明星”“沒有大腕”“沒有花哨場面”的老爺們兒戲,迅速征服了男女老少觀眾,成為近10年來中國票房收入最高的一部戰爭片。原因何在呢?其中固然有馮小剛靠賀歲片積聚起的人氣,但更重要的是影片與當代觀眾的密切聯絡,在於影片所呈現出的人文情懷。《集結號》的前半段是一場戰爭場面的視覺盛宴,後半段則是一次情感的救贖,其關鍵節點在於“爹媽都給起了名字的,怎麼成了無名呢?”當今社會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反饋到影片中,成了穀子地為犧牲戰友正名的行動,而千千萬萬同樣是無名者的普通觀眾,渴望體現自身價值,渴望得到尊重,正是這種情懷,讓他們與穀子地産生了共鳴。

  此外,九連戰士所代表的草根英雄也是當今社會所推崇的。從各類娛樂節目中普通百姓頻頻亮相,到“微時代”迅速竄起的網絡紅人,無不在傳遞一個信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英雄,任何人都有當英雄的潛質。從普通人到英雄的距離有時就是一個名字。可以説《集結號》賦予影片強烈的當代性。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也是戰爭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這部影片的焦點問題是用妓女的苦難換取清純女學生的清白。這是否存在道德上的偏頗?在同為女人的前提下,妓女與女學生的生命價值是否有高低貴賤之分?對這些問題的質疑直接導致觀眾對整部影片的認可。戰爭中的道德問題是世界電影熱衷討論的熱點,拯救了數以千計猶太人性命的辛德勒,戰後是否可以得到寬恕?為拯救一個大兵,犧牲8名軍人的行動有沒有價值?不同觀點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金陵十三釵》中的妓女們也很容易讓人想起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同樣是妓女的身份,同樣是捨身救人,羊脂球是被貴族們出賣,繼而拋棄的犧牲品,十三釵們的獻身,卻帶有悲壯的自我救贖的色彩。

  提高國民的國防意識

  軍事與國防、戰爭與百姓是戰爭片經常表現的主題。一個國家的戰爭電影絕不是簡單的娛樂節目,既便是在商業化氣息最濃的好萊塢,戰爭電影也要承載宣揚美國精神的使命。電影中的高素質軍人,超先進的武器裝備,無不在表達一個觀點:美國永遠是當今社會的NO.1,美國軍隊是不可戰勝的,包括外星人都不是它的對手。

  近年來的中國軍事電影有意通過影片構建起“大國防”意識。傳統戰爭中,戰爭基本是一個物理地域的範疇,入侵與守土,進攻與防禦,涇渭分明。而當代戰爭卻是在一個全景式的空間裏,看得見的陸海空,看不見的磁、網、外太空……,戰爭的目標不僅僅是奪取領土、軍事佔領,還有更多的利益。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的強盛,中國企業海外拓展,中國人在全球生存,這些給我們的國防安全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的軍隊不僅要保證軍事目標的安全,還要保護非軍事的目標,東海油田,南海的漁場,索馬裏航道,這些都是我們的軍隊要保護的範疇。軍事電影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

  2011年,有兩部當代軍事題材的影片引人關注,一部是反映空軍作戰部隊嚴格訓練,掌握先進戰機,形成戰鬥力的《殲十齣擊》,一部是表現載人航天事業的《飛天》。《殲十齣擊》鮮明指出國家的安全不僅僅在國土安全上,作者通過師長岳天龍表述了軍人的憂患意識,當代軍人的視野不應只在國家的領土領空,還要看到國家的經濟、外交等利益,更不能忽視國家的長遠利益。《飛天》的題材優勢更是一目了然,中國加速發展航天事業,其戰略意義不用贅述。通過電影來吸引國民對軍事的關注,提高國民的國防意識,是一個事半功倍的事情,可惜這樣的軍事電影,數量還是少了些。

  用當代視角解讀歷史

  戰爭對於中國軍隊來説,基本上是一個歷史的概念,距今最近的一場局部戰爭也有30年之遙了。所以每當我們把一部戰爭電影呈現給觀眾,也意味著對歷史的一次解析或重塑。歷史題材影片的當代性,在於影片所反映的內容、觀念、包括表達形式等能否引起觀眾的共鳴,引起他們觀影的興致。站在當代人的立場,對過去的人與事進行重新考量。不同的創作者,在不同的年代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影片的當代性卻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橋梁。這一點在慶典類的影片中表現猶為突出。人類似有天然的“零年情結”,當某一歷史事件逢十的時候,總是要以不同的形式紀念、慶祝。中國電影更是形成了獨特的獻禮片、慶典片。僅以抗戰題材影片為例,改革開放前,中國抗戰電影是以敵後遊擊戰唱主角的。英勇的遊擊戰士,臉譜化的壞人,如老鷹捉小雞般的戲弄愚蠢的敵人,極大地滿足了觀眾重溫勝利的喜悅感。改革開放以後,《血戰臺兒莊》第一次在銀幕上出現了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故事。到了2005年,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時,我們的戰爭片從共産黨抗戰轉向了全民抗戰,敵後、正面兩個戰場,軍隊、民眾兩條戰線,到了2010年紀念抗戰勝利65週年,我們已經能夠很坦然地表現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業績。《南京,南京》與《金陵十三釵》的前半段,描寫守城將士與日軍血戰,在這些官兵身上的階級概念完全被忽略了,觀眾眼裏有的是中國軍人。2011年拍攝的《喋血孤城》塑造了一名國民黨軍長的形象,常德16天的守城戰,英勇程度與悲壯的氛圍不亞於反映共産黨抗戰的影片。這些影片內容與形式的變化,與當今對歷史的認識,對抗戰的總體評價有直接關係,影片創作者也在努力尋求歷史與當今的契合點。馮小寧2012年拍攝的《1894甲午大海戰》,竟然從100年前的海軍歷史,尋找到了當今最受關注的黃岩島歸屬的證據,同時,影片突破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歷史事件的傳統命題,更深一步從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來檢討這場戰爭給中國乃至世界格局帶來的影響。

  戰爭電影是影壇的常青樹,並不表示它固守成果,可以不追求創新,相反,它的影像構成,表述方式也要有當代性,適應當代人的消費習慣,娛樂方式,生活節奏。當代觀眾的年輕化已是事實。習慣了從視窗觀察世界,用鍵盤和鼠標指點江山的年輕一代,他們欣賞電影的口味十分獨特,信息豐富,獲取便捷,使得他們對影片的真實性、客觀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任何製造上的隨意、疏忽都是導致他們對影片的否定,而緊張的生活節奏,較強的工作壓力,又決定了他們觀影時的娛樂心態,一方面挑剔到細節,另一方面又放縱到用遊戲的方式解構傳統。這是對電影製作的考驗。還有影片能否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造銀幕奇觀,包括對明星陣容的期待是否得到滿足,市場營銷手段等等,都適合當代觀眾的口味。

熱詞:

  • 敵後遊擊戰
  • 軍事電影
  • 當代性
  • 先進戰機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