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他們的名字也是深沉的歷史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鄧海建

       7月26日晚,北京市有關方面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7•21”特大暴雨因災死亡人數的最新數據。遇難人數最終確定為77人,其中66名遇難者身份已經確認,11名遇難者身份仍在確認中。隨着救援善後的進一步深入,災害遇難者的人數仍有可能增加。官方公佈遇難名單後,央視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將死亡名單姓名逐一念出來,最終的信息公之於眾。
 
       對於很多人來説,這是一些陌生的名字,他們的不羈與夢想,他們的青春與少年,是千里之外的世情冷暖;對於一些人來説,這是一些熟悉的名字,他們的疼痛與幸福,他們的奮鬥與徬徨,是咫尺可及的切膚之感。他們與我們有關,他們與我們相連。他們的城市就是我們的城市,他們的悲傷一如我們的悲傷。
 
       於行政作為而言,名單是因應民意的程式。於民心情愫而言,名單則是抵達靈魂的儀式。“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罹難者名單莊重地告知天下,是對生命的尊重,是一個城市給予遇難者的基本禮遇。也因此,“9.11事件”過後的每一年,美國都要舉行悼念活動。無論參加活動的人、活動的內容怎麼變,一個漫長的儀式恒久未變:每次都要指派一人念出2750個罹難者的名字,從頭到尾,一個都不能少。當這些枯燥的音節盤旋在世貿大廈乃至整個美國的上空,紀念就有了另一種深沉而深刻的力量。今天,當讀出這些名字濕潤了我們的眼睛時,我們記住的,才不會是一個模糊的暴雨的影子。
 
       他們的名字,也是深沉的歷史,記錄了我們對人性的敬重,記錄了我們對生命的珍視。從汶川地震到溫州動車事故,從頻密的礦難到薊縣大火,在每一次突發公共事件之後,遇難者的信息都是民眾關切的焦點。人命關天。關心他們的遭遇,一如關心久未歸家的親人。我們希望他們的離去,能從抽象的數字中化為一段段悲喜的命運,提示他們曾與我們一起朝夕相處過,提示我們曾為他們的平安與幸福做了些什麼。當他們的名字用漢語言音節的方式念出,如同我們曾念過——“春天的風暴不會把我們輕輕放過。我的土地,我的人民,無論遭受什麼艱難,我們決不讓你們成為孤島。”每個名字,在被誦讀的時刻,都是愛與悲憫的姿勢。念給他們,也是念給我們。
 
       他們的名字,也是深沉的歷史,記錄了人類對自然災難與自我進步的反思,記錄了在公民社會的舞臺上的掌聲與落寞。其實名字只是一個符號,卻像一把尖銳的小刀,解剖着社會制度的肌理紋路。誠如《人民日報》所言,“比如,就死傷人數來説,從判斷失蹤到確認傷亡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否可以滾動發佈,先報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從發現死者到確認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報死亡人數,再報死者身份?……信息公開不是一個靜態結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今天他們的名字,從冰冷的數字中潸然而至,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要權力者及時透明回應民意關切,還怕什麼“當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我們有一千個理由不及時公開因災死亡情況,卻也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必須公開因災死亡情況——所差的那個理由,不是信息公開條例,不是官民良性互動原則,而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一場大雨,一次地震,都可以終結生命這場脆弱艱苦的旅程。我們見慣了宏大敘事裏曖昧的責任與顏色,而今,我們從一個個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開始,記住他們,記住歷史。這是公民社會繞不開的一章,在安全錘與窖井蓋之外,大雨總該讓我們更堅強,更懂得保護活着的生命。

     

熱詞:

  • 北京暴雨
  • 特大暴雨
  • 遇難者名單
  • 世情冷暖
  • 生命的珍視
  • 反思
  • 民意關切
  • 保護生命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