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寧:群眾體育觀轉變是中國邁向體育強國重要一步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帶著為國爭光、振奮民族精神的視角去看待體育比賽,而是真正為體育比賽的精彩和體育運動的魅力所折服。因此,一些鮮有中國人參與、甚至完全沒有中國人身影的世界頂級賽事也能夠在中國獲得大批“粉絲”,比如世界盃和歐洲盃足球賽。一些中國隊成績十分差的運動項目,比如足球,在上世紀80年代,球迷還因為中國隊的失利而發生“519”事件。(7月8日《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報道認為,國人體育觀悄然發生質變;唯金牌論不再是奧運目的;中國人對體育正在從欣賞變為參與。

  從許海峰為中國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起,中國的體育事業其實一直奔著金牌做文章,體育走向了唯金牌論的怪圈。當然,以奪取金牌為目標指引,確實讓中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輝煌成績,北京奧運議中國金牌取得世界第一,不僅讓中國揚眉吐氣,而且顯示中國體育取得的輝煌成就。但是實事求是講,儘管中國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體育大賽上取得輝煌成績,按照金牌論英雄,中國當仁不讓,可現在説中國是體育強國,確實有點牽強。因為體育強國,不是在奧運會上金牌奪取多少,名次是否世界第一或者第二,而是群眾對體育資源享有和使用的機會有多少?群眾參與體育的活動幾率有多高?

  對於群眾參與體育活動,國家體育總局調查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16歲以上城鄉居民有35%的人在一年參加過一次或一次以上體育活動;65%的人在一年中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群眾對體育資源的佔用方面,由於單位、學校、社區所擁有的體育設施相對封閉,部分場館的開放又帶有盈利目的,加之城鄉居民享受體育設施進行活動的權利的意識相對淡薄,我國群眾體育資源的享有和佔用並不充分,參與體育活動受資源和條件的限制。可以説,城鄉居民的體育活動點的主要場所依然是公園、街頭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規體育場所。

  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和各種條件的改善,特別是互聯網普及、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群眾對體育資源的佔用逐步提高,比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民工進入城市務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通過CCTV5收看全世界最精彩的體育比賽,提高群眾體育興趣。另外,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率提高,相關利益集團對體育資源的壟斷變得越來越難,比如當《中央電視臺》不轉播一場精彩比賽時,國人可以通過網站的直播欣賞到該比賽,而不會因為中央臺不轉播就束手待斃,讓體育粉絲失去一次機會。同時,國家也加大對群眾體育設施的投入,各種公園和公共場地都安裝了基本的體育鍛鍊設施,使得群眾有機會參與體育活動。

  當然,更重要最關鍵的就是群眾體育觀的轉變。可以説淡化金牌意識,強調欣賞體育和參與體育,是群眾體育興起的標誌之一。從這點來看,當前報道所稱中國人對沒有中國隊參與的歐洲盃、世界盃等精彩體育賽事的空前關注,年輕人參與體育具體項目,而不只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比賽,更顯示出群眾體育的興起之兆。

熱詞:

  • 體育資源
  • 體育強國
  • 群眾體育觀
  • 體育活動點
  • 體育事業
  • 中國隊
  • 粉絲
  • 體育比賽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