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80後”創辦文藝咖啡館 安放手藝人夢想


咖啡館的桌椅櫃都是從農村拉來木料做的,櫃上擺放著各種手工藝品。

       央視網特稿(記者 李文學)6個年輕人坐在咖啡館前的院裏,太陽傘下一杯杯熱水,很快見底,但常常忘了續。兩週一次的會議,總結的很多,佈置的也很多。雖偶有面紅耳赤,但決不傷和氣,因為這是為了他們共同攢起來的夢——一間有品質、可以裝下夢想的咖啡館。

  同一個夢想拉起創業團隊

  4女2男,哈爾濱純純的“80後”,有在讀的研究生,傳媒公司的文員,京劇院演員,還有江蘇衛視“非誠勿擾”24盞燈全亮的暖男……是“開一間自己的有個性的咖啡館”這個共同的夢想,把他們聚到了一起。

  發起人是哈爾濱師範大學的研一學生王雪蓮,她在讀本科時就夢想有自己的一間咖啡館,並一直努力著。之前開過的一間咖啡館,因缺乏特色,難以為繼,這讓她下定了決心:一定要開一間有個性的。

  “我也一直想開這樣一間店,可以在裏面喝喝咖啡,談談理想,發發呆。謝謝死黨謝馥陽把我拉進了這個團隊。”劉丹,哈爾濱京劇院的演員,説起他們的這個小店,大眼睛裏的興奮就暴露無遺。

  劉丹説的謝馥陽,是網絡手工蛋糕達人,以最好的原料和新穎的工藝,贏得粉絲無數。她每天只做三款蛋糕,想吃得提前半個月預訂。“加入這個創業團隊,工作平臺從家裏搬到咖啡館,成就感爆棚。”為此,謝馥陽還把自己愛唱歌的丈夫“奉獻”給咖啡館做了歌手。

  做手工品的免費售賣商店


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可以讓城裏人看看天,澆澆花。

  怎麼才能有個性?6個人分別做完市場調查後,想法出奇的一致。他們看到,10年間,哈爾濱的咖啡館增長了30倍,達380余家。有些因特色不明顯,甚至趨同,自生自滅了。有些則在國際大品牌的衝擊下,“犧牲”了。

  “打造本土文化,托起人文氣質。”哈爾濱理工大學研二學生王妮娜對咖啡館的定位是這麼説的,哈爾濱本土文化失落在滿街的俄羅斯套娃中,老哈爾濱的樣子越來越模糊。“我們咖啡館內展示的不僅有1989年後歐陸風情的哈爾濱,還有脫生於傅家甸的中式的哈爾濱。”

  除了展示城市歷史,還要創新城市生活。咖啡館要辦手工課堂和藝術課堂,讓人們在這裡安心地手工做皮具、種植多肉植物拼盤、做小木雕,還可以畫油畫、做纏繞畫、製作陶器。“沒有愛好的人生是蒼白的,這裡就是一個培養愛好的學校。”王妮娜説。

  城市創意也是咖啡館的一大特色。咖啡館雖小,但目標很大,店裏設置手工品販賣專區,只接受哈爾濱本地人的原創設計、手工製作的物品,讓這裡成為草根創意品的聚焦地,為他們提供一個沒有成本的售賣商店。

  把創業的艱辛用快樂塗色


擺在店裏的油畫,裝飾了店面,提升了品味,也可隨時出售。

  咖啡館選址在哈爾濱國際油畫交易中心附近,像父母給孩子起名滿含期待一樣,定名“院兒H&A咖啡”,因為這裡有處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可以看看天,澆澆花,更主要的含義在於,這裡也是手工品聚焦的院子。H是手工Handmade,A是藝術Art,H+A是哈爾濱。

  因為資金有限,店裏所有桌椅都是他們從農村找來木料做的,前臺是自己用磚砌的,小舞臺是用木板釘的,花兒是買來養大的,櫃子是舊物市場淘來的,就連墻都是自己刷的,光調顏色就用了一個多小時。“這就叫把創業的艱辛用快樂塗色。”合夥人劉鵬説。

  與這些艱辛相比,為了裝飾露著的大小管子,纏麻繩則有點讓他們抓狂。“那時候基本上天天纏麻繩,手都纏木了。”合夥人“非誠勿擾”暖男李庭超,白天上班,晚上就來纏麻繩,這個見過“大世面”的大男孩,説起那段經歷,苦澀中難掩快樂。

  4月18日,咖啡館試營業,5月16日正式開業。優雅安靜的氛圍下,他們自己做的桌椅、櫃子和其他物品,與那些挂在墻上擺在櫃裏的手工品,相得益彰。因為店內所有東西都可出售,“桌子已經有好多人過問,連茶壺、檯燈都被人相中了。”王妮娜説。

  一幫好玩的人幹好玩的事

  雖誕生不久,但這個“哈爾濱最隱秘的文藝咖啡館”已名聲在外。開業第一天晚上的“藍調夜光派對”,人人帶著熒光手鐲,院子裏擺滿熒光棒,屋裏桌子也發出藍光,一幫年輕人的聚會,預約30人,但不斷有人“空降”,“鄰居家的椅子都被借光了。”劉鵬説。

  “每週都有活動,周周都有不同。”王雪蓮説,很快,咖啡館還要舉辦皮具製作、多肉種植、蠟染、水粉沙龍,“這些人平時只在微信中交流,難以見面切磋,我們免費為他們提供場地,他們在這可以充分交流,少走彎路”。

  合夥人之一的王妮娜,本身就是一個皮具製作的愛好者,馬上就會在這裡見到那些仰慕的“大師”,這讓她很興奮。這個渾身透著文青范兒的女生,剛剛又買了一本水粉方面的書,“有愛好,不空虛”。

  目前,店裏已經有了50多名手工藝人的80多件作品,他們還要繼續蒐集,幫他們出售。不斷收集哈爾濱老照片,請專家來講解歷史。為外省遊客定制“建築遊”“使館遊”“教堂遊”。不斷舉辦讀書會、創業沙龍、職業分享會。“好玩的人幹好玩的事。”劉鵬概括道。

  吵架歸吵架但從不傷感情

  6個人,每人3萬,均股,都是老闆,卻都沒有開店經驗,怎麼做決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王妮娜説,從籌備到正式營業,大家都撲到店裏,面對一堆堆的問題,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效率極低,還弄得身心疲憊,後來意識到這樣不行,就做了分工。

  王雪蓮負責手工課堂,王妮娜負責宣傳推廣,謝馥陽負責廚房,李庭超負責財務,劉鵬負責策劃,劉丹做店長。“每個人做好自己負責的事,就不用天天來店裏了。”王妮娜説,像開業前辦各種手續、買原料器具、佈置場地等,一一列出,各自領活兒,有序有效。

  每天晚上8點6個人在微信群討論當天的事情,直截了當,當然也沒少吵。開業前做菜單,劉鵬主張印刷一個像肯德基那樣的,謝馥陽認為不符合咖啡館手工主題,要做手繪的。群裏兩人各陳利弊,眾人幫腔,最後謝馥陽勝出,用牛皮本手寫一個,配上小插畫,效果“杠杠的”。

  兩周開一次合夥人會議,6個人決定下兩周咖啡館的大事,定下來的事不能因為有意見而消極怠工,自己負責的事盡力自己解決,有困難向大家求助。“不管是在微信群,還是合夥人會議上,不知吵過多少次了,但大家從沒紅過臉,都是為了這個店。”王妮娜説。

  華燈初上,合夥人會議接近尾聲,幾件事敲定,兩壺熱水喝了個精光。6個人幾乎一齊起身,看不出任何疲憊,很快就流淌在這個城市發展的動脈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