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 >

東盟成人民幣國際化第一站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0日 09: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聯絡緊密,完善跨境結算將使人民幣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重要載體,而不斷放大的貿易與投資將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在東南亞的地位,加快其國際化進程。分析人士認為,鋻於我國對東盟地區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東盟國家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走出去”的第一站。

迫切

  自貿區加深人民幣結算需求

  “北部灣經濟區有著長期的人民幣結算傳統和經驗,同時也有更迫切的人民幣結算需求。中國與越南等國已有長期的邊境貿易合作關係,在邊貿合作中,人民幣在兩國間的貿易往來和資金清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民幣結算為推動兩國經貿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廣西北部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滕衝説。

  目前我國正在從幾個方面逐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東盟作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雙方有著廣泛的貿易聯絡,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環。雖然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金融合作整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但雙方金融合作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且表現出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這無疑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中國-東盟自貿區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東亞區域的流通。

  據了解,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出,極大地推動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近日在第二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上表示,截至今年9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出現大幅增長,銀行共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1971億元。自試點擴大以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在8月和9月的月度增量都遠高於300億元。

  在東盟部分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和貨幣當局已經將人民幣列為官方儲備貨幣,而且我國近年來與東盟多個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增加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以及覆蓋面,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資金支持,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截至2008年底,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份總額為635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以來,為了共同抵禦金融危機,亞洲各國央行建立本幣互換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的貨幣管理當局簽署了總額為3300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貿易,支持直接雙邊貿易及直接投資。

  2009年12月,中國與東盟共同參與設立總規模為12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提升了本地區解決流動性與國際收支問題的能力。同時,穩步提高對外市場機構層次,鼓勵東盟金融機構來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和開展金融業務,建立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首次募資10億美元,向東盟國家提供的150億美元信貸中的優惠行貸款額度增加到67億美元。

  同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與發展無疑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後,我國承諾逐步開放資本項目,加強人民幣彈性,並加快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東盟地區作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重要試點地區,將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在推動貿易便利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會帶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何世紅説,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和流通正在進一步擴大,為人民幣在亞洲區域內發展成為被廣泛接受的貨幣進行了有益探索。因此,推進人民幣作為自貿區的主要結算貨幣,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雙邊的鉅額貿易量為我國開展對東盟地區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提供了很大支持。中國與東盟貿易聯絡緊密,東盟也成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2113.1億美元,同比增長43.7%,超出同期中國進出口增幅19個百分點。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開展,在很大程度能夠消除外貿企業對匯率問題的擔憂。中國銀行廣西分行行長楊展鵬表示,跨境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有助於外貿企業有效防範外匯風險、控制盈利預期,尤其有利於擴大企業利用地緣優勢與東盟國家間的經貿往來,“在促進出口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做大做強”。

  交通銀行監事長華慶山認為,人民幣在東盟區域貿易結算自廣泛應用對中國銀行業“走出去”提供了便利。中國跨境貿易最早採用人民幣結算也是東盟國家開始。目前,緬甸、老撾、越南等東盟國家是僅次於港澳臺的人民幣流動活躍地區。隨著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需求增加,中資銀行在提供人民幣服務方面具有優勢,中國商業銀行定能利用自己在人民幣業務方面擁有的比較優勢拓展業務空間。

  循環

  回流機制:增強人民幣使用意願

  “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目的在於實現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關鍵是要提高境外交易對手使用人民幣的意願,為此需要創新拓展‘三個渠道’:一是人民幣來源渠道,保證境外企業有充足的人民幣進行支付;二是人民幣投資渠道,保證境外企業有豐富的投資方式實現人民幣的保值增值;三是人民幣清算渠道,保證境外人民幣能夠實現快捷高效的流通循環。”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表示。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表示,中國將繼續推廣中國-東盟雙邊貿易本幣結算,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降低對第三方貨幣的依賴和貨幣風險,完善相關本幣結算協議,加快本幣結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研究建立現鈔跨境流動機制。

  李東榮還表示,要搭建貨幣跨境結算平臺,穩步開展人民幣對東盟國家的貨幣掛牌交易和兌換業務,繼續與有關國家簽訂本幣互換協議。

  為了配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拓寬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2009年5月,馬來西亞央行獲得了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資格(Q FII),可以投資我國的證券市場。馬來西亞目前是中國在東盟的最大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1至9月,中國與馬來西亞進出口總額達540.24億美元,同比增長52.3%。

  今年8月,我國外匯市場推出了馬來西亞林吉特交易。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林吉特交易,並採取詢價方式確定其匯率的中間價,是中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要一步,也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

  有經濟學家表示,開展人民幣對更多境外貨幣的交易,有助於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雙邊貿易,便於雙邊本幣貿易結算的開展,滿足經濟主體降低匯兌成本的需要。

  央行上海總部經常項目管理處副處長吳鳴近日表示,人民銀行將繼續推進其他小幣種的掛牌交易,人民幣對小幣種的掛牌交易將成為一個發展方向。專家表示,繼林吉特之後,未來更多外幣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有望在中國外匯市場“登臺亮相”。

  同時為了拓寬人民幣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允許相關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試點。

  該舉措可為境外機構依法獲得的人民幣資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必要配套舉措,將有利於促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開展。

  柬埔寨加華銀行的執行總裁方僑生説,中國在促進區域內投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中國能夠將其外匯儲備的投資除了購買美元、歐元、日元之外,還應該更多地購買東盟國家的債券,同時在區域資本市場上也向東盟國家開放更多的投資機會。

  據了解,我國正在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加匯率彈性,大力發展包括股票、債券、衍生品在內的人民幣金融市場,有序、平穩地開放資本項目,以形成和完善人民幣的國際價值儲藏功能。這些措施也使得東盟在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途徑

  官方努力尚需民間推動

  “目前區域內金融合作還停留在政府推動的層面,下一步應該加強商業金融機構間的合作,推進東盟金融機構入駐中國,並鼓勵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設立金融機構,為相互之間的貿易投資服務。”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

  業內人士認為,區域內國家間在資本化和金融能力等領域發展水平極度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官方努力需要更多民間支持,而在有著人民幣國際化良好基礎的東盟國家,如何突破官方單一努力的方式,樹立官方和民間互動式推進模式,成為關注的焦點。

  近日,在南寧出席第二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的多國金融界人士表示,在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投資合作基金、貨幣互換和人民幣結算試點等方面已有較為廣泛的合作,但對於人民幣以東盟為突破口實現國際化來説,這種官方努力尚需民間推動,而中國銀行業“走出去”戰略,成為實現此種推動的有效途徑。

  越南工商銀行人力資源和培訓學校的校長阮氏妹説,區域內不少國家傳統金融服務質量差,國家金融服務僅能提供簡單的信貸和現金服務,而如金融衍生品等先進的金融工具缺失,缺乏足夠的規避風險的工具。

  中國—東盟進出口銀行副行長朱鴻傑建議,應在監管制度建設、金融市場建設、業務創新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著手,旨在讓銀行業一方面滿足企業“走出去”所需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實現生産要素、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有機結合,另一方面突破國內市場的限制,充分參與區域資本流動,分享區域經濟發展效益。

  一是加強區域經濟政策協調和監管制度建設,為“走出去”奠定良好基礎,對外匯管理政策及境外投資、審批手續等進行系統性規範和促進,為銀行走出國門提供便利。深入研究中國—東盟及整個東亞金融市場,共同制定適合各自特點和標準的金融法規,制定適合區內情況的監管制度和標準。

  二是推動區域金融市場一體化建設為銀行“走出去”提供良好環境。進一步推動金融和資本相互開放,逐步放寬金融準入限制,降低金融分支機構的門檻,加快這一市場建設逐步實現區域資本流動,加強保險業的交流合作,建立區域信用評級的擔保體系,通過相互開放,逐步形成多層次自由便利的金融合資機制。

  三是與企業“走出去”緊密結合,加快業務創新,根據企業“走出去”的具體需要,加強對不同國情、市場和金融環境的研究,加大業務創新力度為資本投資和經貿合作提供量體裁衣式的金融服務,滿足經營面臨的多樣化融資需求。

  四是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走出去”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國際化金融人才,導致“走出去”往往面臨較大的風險,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金融管理人員,以及熟悉國際投融資業務又了解國際規則、國外市場文化、法律、生活習慣的人才,在招聘、培訓和管理上與國際接管。

  共識

  “集體安全”理念構築戰略基礎

  “國際金融危機加強了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印尼副總統布迪奧諾在第七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作此表述。

  從1997年亞洲金融經濟危機到20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其間的經驗教訓使得中國與東盟國家認識到,雖然區域內各國金融體制不同,但是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國內幣值穩定是各國共同的訴求。深入開展區域內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防範危機發生,避免以鄰為壑的惡性競爭,實現多贏,成為區域內各國的共識。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區域內國家間起到“穩定器”的作用,“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在東盟國家開始出現。

  基於此種共識,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地區性金融機制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的一系列金融合作成果不斷顯現。在金融領域合作的深入化,客觀上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中國與東盟國家間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絡是這種金融合作的堅實基礎。自貿區有接近6萬億美元國內生産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額的區域,並步入零關稅時代。以大湄公河次區域和北部灣經濟區為代表的區域經濟發展,以及這一區域的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都在呼喚著深層次的金融合作。

  雙方金融合作成果突出表現在互設金融機構及銀行業務合作領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廣西監管局局長蘇保祥介紹,截至今年6月末,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東盟國家共設立了11家分支機構,東盟十國銀行在華設立4家分行和7家子銀行,子銀行又下設了20幾家分行。銀行業務合作進一步擴大,中資銀行分支機構與東盟各國銀行監理的代理行合作取得了進展。工商銀行先後收購了印尼的哈利姆銀行和泰國A CL銀行。

  隨著金融合作的加強,在金融監管領域進行合作的需求愈發明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不僅為本地區的金融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加快區域金融合作提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需求。”

  蘇保祥介紹,目前,中國銀監會按照銀行監管委員會確定的監管原則,與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確保對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共同維護雙方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而金融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使得區域內金融發展及管理理念得以擴散。招商銀行副行長張光華介紹,近年來招商銀行積極推進與國際的同業客戶進行資源共享,招行與東盟同業的合作也在不斷的深化,已經與新加坡和泰國的幾家銀行建立了合作關係,先後輸送了100名以上的客戶經理到新加坡進行培訓。

  廣西社科院副院長古小松説,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已經取得政府間投資合作基金以及信貸、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金融領域人才培養交流等多項可持續性成果,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的推動下,雙方的金融合作將逐步走向縱深,人民幣區域化趨勢愈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