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 >

如何用中國智慧破解“城市病”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3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遠大擬建世界第二高樓“空中城市”,旨在回歸建築本質,建造一座普通人買得起、用得起並有助於減少交通能耗和環境污染的“豎向城市”,讓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近辦公、學習、生活。圖為“空中城市”效果圖。 新華社記者 張明攝

  城市發展是一個令人振奮與鼓舞、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命題,同時也是一個嚴肅而沉重的話題。作為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的一個重要議程,由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聯合承辦的“城市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今天(11月2日)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重點科研院所、高校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如何讓城市和諧地發展這一重大課題“把脈會診”,尋求良方。

  破解“城市病”須聯合“會診”

  城市代表著人口與財富的聚集、文化與科技的發達,扮演著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的角色,是區域發展的引擎。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城市的發展往往伴隨著風險與不和諧。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向記者歷數了當前“城市病”的種種特徵:擁堵的交通消耗了我們太多時間;環境污染導致了人體健康問題;資源消耗巨大,直接引發了能源緊張和氣候變化;城市系統的脆弱使它弱不禁風,一兩個小時的暴雨就能讓城市癱瘓;山區城市更是潛伏著巨大風險,舟曲一場泥石流瞬間奪走了1765個鮮活的生命;失地農民的無奈和拆遷戶的抗爭成了社會關注的不和諧音符……

  凡此種種,表明當前的“城市病”不只是一個單一的病種,而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症候群,光靠一把聽診器已難治好它。於是,破解“城市病”也就成為了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類專家聯合“會診”。

  崔鵬認為,破解城市發展難題、和諧地建設城市已成為中國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研究這一問題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進行合作,需要知識的交叉。“這個研討會,就是城市科學家和地理科學家一起,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和經驗成果的交流,應該能為我國城市可持續地和諧健康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崔鵬説。

  “兩型城市”拒絕高碳

  當前,自然資源縮減、環境壓力增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城市”,成為城市和諧發展的關鍵。

  蘇州科技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祥娟認為,目前我國的城市發展面臨著土地資源約束、水資源約束、污染物排放和環境質量約束、能源消耗約束等一系列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她舉例説,蘇州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時土地資源持續下降,2008年底全市的耕地比1990年減少了38.7%;太湖水質在20世紀80年代屬於Ⅱ類,到2008年太湖水質總體為劣ⅴ類;蘇州市工業廢氣排放量從2002年的3378億標立方到2008年的5904.7億標立方,增長了75%。

  “這些都使得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受。”她提出,蘇州要走建設“兩型城市”的道路,首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同時,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致力在企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次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增強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