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 >

專家稱接連堵車因司機集體無序 應向魚和螞蟻學習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5日 09: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堵車,堵心。莫名其妙的堵車更讓人堵心。我們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沒有車禍、沒有道路損毀,車流也不稠密,但是照堵不誤。

  這是怎麼回事?一些有心的數學家、電腦專家決定“打破砂鍋問到底”,通過數學建模、電腦模擬,他們在一番研究之後得出一種意見:如果人像魚或者螞蟻那樣善於協同,擁有高效的集體行動能力,許多堵車或可避免。換句話説,眼下接連不斷堵車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司機們的集體無序。

  同時科學家們還有個觀點:如果是車輛數量超過道路承載能力而造成擁堵,再研究也白搭。

  一人剎車,掀起“堵塞波”

  説起來堵車也是件很有歷史的事,考古學家在龐貝古城遺址就發現了“堵馬車”的跡象。如今的堵車,製造著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經濟損失。在英國,交通堵塞每年引起的經濟損失已高達200億-300億英鎊;在美國,每年人們遭堵車的時間累加起來超過50萬年,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

  更可怕的是,當我們在車裏咬牙忍受著慢火燉湯般的煎熬,一批批新車、新司機還在往路上擠。據統計,目前全球車輛總數已經超過7.5億,而每年新增5000萬輛,這樣到2025年,車輛將增加一倍。

  是該積極尋找應對之道了。科學家們不約而同回到上世紀50年代尋找靈感,當時,數學家麥克詹姆斯萊特希爾提出了用“波論”研究車流和擁堵的想法。“波論”,指的是一種連鎖反應。德國一位研究者波利斯卡納發現,在通暢車流和全面擁堵之間,有個“中間狀態”:儘管車子在動,但如同橡膠一般“粘連在一起行進”;此時,如果每輛車都能以相同的車速前進,保持好前後左右的間隔距離,就像接受檢閱的軍車方陣那般,肯定沒問題;可惜司機們不可能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各人的反應能力、技術水平不同,很容易就會有輛車開快了或開歪了,於是減速甚至踩剎車,這便立即引起後面車輛連鎖反應——引發一個“堵塞波”。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建立了一個電腦模型,模擬道路上的突發狀況,比如貨車猛然變道。他們發現,當車輛在某種特定的密度狀態下“粘連”著前行時,只要有一個司機反應不當,就會引發一個規模很大的“剎車波”,“剎車波”可往後傳遞好幾英里,造成交通癱瘓——有人將此稱作“堵車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