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 >

昌都文化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6日 22: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日西藏昌都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昌都是康區的中心,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這裡的藏族常以“康巴人”、“康巴漢子”稱謂。由於居住地域和社會交往的因素,自古以來,昌都康巴人就較早的接受了來自青海、甘肅等地的黃河文化,來自四川、重慶的巴蜀文化、長江文化和來自雲南白族、彝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並將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漢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獷、熱情奔放、堅毅勇敢、忠誠信義與這種多元文化相融匯,逐漸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複合、又有康區獨特個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豐富內涵和底蘊的康巴文化,並在語言、服飾、宗教、民俗、民居建築、民間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其明顯區別於其他藏區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現。

    昌都康巴人的傳統服飾以裙袍為主。這種裙袍多用自製的氆氌和羊皮縫製而成,冬天則穿皮袍。舊時,貴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獺皮製成的皮袍,內著絲綢服裝,或以絲綢鑲邊做為裝飾。現在,康巴人的藏裝更為講究,不僅華貴精美,而且頗具欣賞價值。康巴漢子多帶有腰刀、護身盒等物品,並將用黑色或紅色絲線與頭髮相辮的“英雄穗”盤結于頭頂,顯得剛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飾更以雍容華貴而著稱,其內衣多用絲綢料,外衣講究用水獺皮縫製,並拼合傳統圖案予以修飾。康巴女子都有頭飾、胸飾、背飾、腰飾和其他飾物,這些飾物往往是代代相傳的寶物,如用九眼石、瑪瑙、翡翠、紅珊瑚制做的項鏈、頭飾,用綠松石、蜜臘石和純銀制做的各類飾物等,這些服飾價值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成為其家庭財富的標誌。

    昌都民居有農牧區之分。牧區一般住帳蓬,這種帳蓬多用牦牛絨線編織而成,並飾以傳統圖案,不僅美觀大方,而且遮風擋雨,冬暖夏涼,搬遷便利,深得牧民喜愛。農區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下面一層放雜物,上面為經堂、廚房、寢室和存放糧食的庫房,牧草和糧食則在陽臺上晾曬。這種房屋也有高三、四層的,安排自然會更細緻一些。

    昌都康巴漢子以性格粗獷豪放而聞名,這裡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不僅古樸獨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滿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熱巴藝術多流傳于昌都民間,有熱巴鈴鼓、熱巴弦子、熱巴雜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熱巴、芒康的弦子舞最為有名。除熱巴雜技外,卓舞(俗稱鍋莊)則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慶和節日,人們圍成圓圈,腳踏舞步,揮臂高歌,無論城鄉,到處都能見到這種最為大眾化的歌舞。昌都還是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産生和流傳的主要地區,有許多著名的説唱藝人和藝術大師。繪畫雕朔藝術,昌都更是流派眾多,各具特色。唐卡繪畫藝術中,以昌都“嘎學噶志”畫派最為著名;泥塑藝術以昌都、邊壩、察雅、貢覺最具功力;石刻藝術則以昌都、察雅、芒康、江達令人嘆服;江達縣波羅古澤木刻經板聞名全藏,是名符其實的“木刻之鄉”。這些地方民間藝術家們創作的藝術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昌都地區的民間文學,種類眾多,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從品種上講,有民歌、故事、諺語、謎語等。

    説唱《格薩爾王傳》:説唱《格薩爾王傳》是昌都廣大農牧民群眾最喜愛的文化活動之一。在昌都廣袤大地上,到處都有與格薩爾王有關的遺跡和傳説。其中主要有江達縣波羅吉榮峽谷中格薩爾王與王妃珠姆下棋的四方形巨石骰子、丁青縣格薩爾王射穿山峰的二個大窟窿、貢覺縣格薩爾手下巴拉大將的宮堡遺址、芒康縣江嶺之戰的城堡遺跡、類烏齊縣傳之為格薩爾的鐵制雕龍馬鞍等。其次,昌都地區是説唱《格薩爾王傳》藝人最多的地區之一。1986年,西藏全區共發現39名説唱藝人,其中19人在昌都。被稱為“國寶”級説唱藝人的扎巴,其祖籍就在昌都邊壩。昌都地區也是格薩爾王版本流傳最多和《格薩爾王傳》壁畫較多的地區之一。強巴林寺第二大活佛謝瓦拉的夏季別墅裏有一幅大型彩色壁畫《格薩爾凱旋歸宴圖》;江達縣瓦拉寺也有長達幾十米的反映格薩爾及其部將征戰的大型壁畫。

    歌謠:歌謠是昌都民間文學中,深受群眾喜愛的娛樂藝術之一。無論在牧場、村莊,人們都始終與歌謠相伴。歌謠演唱不拘一格,隨處而歌,即興創作,其內容有歌唱山川自然、追求幸福美滿的愛情生活、歌頌生産勞動、反對壓迫剝削等。在藝術上,以比喻生動,想象豐富,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流暢為特點。流傳在昌都境內的歌謠極為豐富,1984年,昌都地區文化局僅從26歲的民間藝人澤仁達吉處就蒐集到700余首民歌,從中篩選了500余首 ,編輯成一本《昌都地區民間歌謠集成》資料,昌都歌謠蘊藏量之豐富,由此一斑可見。

    傳説與故事:民間傳説與故事是昌都藏族群眾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經過集體創作和不斷加工,用心澆灌出來的一束鮮花。流傳在昌都境內的民間傳説和故事很多,神話故事有《澤瑪姬》、《鷹和蛙》等;《熱巴起源的傳説》説的是熱巴舞道具中鼓架、鼓皮、鼓槌和網狀穗服飾的來歷,較形象地解釋了熱巴舞産生的全過程;人物故事中《文成公主的傳説》最為著名;機智人物故事中除阿古頓巴的故事家喻戶曉外,還有《然多阿桑的故事》等。

    諺語:諺語是藏族民間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更是藏族群眾長期社會實踐和生活鬥爭經驗的結晶。昌都的農牧民非常喜愛諺語,只要他們開口説話,總免不了用精悍生動的諺語來説明深刻的生活哲理。在昌都,一個人能否熟練地運用諺語,實際上已成為衡量其口才和學識的標準之一。流傳于昌都的諺語內容豐富、形象鮮明、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易於上口。

    民間歌舞:勤勞、勇敢、智慧的昌都群眾,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剛毅豪放、質樸粗獷、豪爽樂觀的性格,而康巴人這種性格在熱巴、弦子、卓舞三大舞蹈品種上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昌都的這三大舞蹈品種,在西藏舞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丁青熱巴舞:熱巴舞是融説、唱、舞和雜技氣功為一爐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起源於昌都的瓊布丁青,故丁青有“熱巴之鄉”的美稱。

    在西藏眾多的熱巴流派中,歷史最長、久負盛名的首推瓊布丁青的窩托熱巴。據説13世紀,在修建類烏齊查傑瑪大殿時,曾特邀丁青窩托的7名熱巴藝人前往獻藝。

    窩托熱巴的特點是技巧性很強,如爬桿技巧、腹上破石、夾刀旋轉等,都是窩托熱巴的絕技。康沙熱巴是昌都境內至今活躍于舞臺的重要熱巴流派之一,這是一種典型的家族熱巴,其傳統節目有一點鼓、三點鼓、六點鼓、九點鼓,同時穿插一些弦子、卓舞以及男女對辯(相當於滑稽相聲)。在昌都境內還有察雅熱巴、色扎熱巴、八宿謝安熱巴、類烏齊嘎妥熱巴、邊壩國青熱巴、洛隆雄男熱巴、左貢察瓦龍等熱巴流派。

    昌都卓舞:卓舞,俗稱鍋莊,是指藏族在遠古創作的以腳的動作産生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蹈。它不受時間、地點、人數限制,廣泛分佈于昌都各縣。

    昌都卓舞一般分為三大類,即農區(包括集鎮)卓舞、牧區卓舞、寺廟卓舞。卓舞的音樂以淳樸明亮、奔放流暢為特點,歌詞內容比較豐富。從動作上講,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構成的。快板卓舞最能體現康巴人粗獷奔放的性格特徵,它時而舞成一團,時而撒開騰旋,時而快速騰挪,時而衣袖揮舞,豪放不羈,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氣勢。

    芒康弦子舞:芒康弦子,藏語叫“諧”,意為歌舞的意思,跳“諧”時,須由一名或數名男性領舞,邊舞邊拉牛角二胡弦子,故後人形象地稱其為“弦子舞”。實際上,弦子只是其中的一種樂器而已。跳弦子舞時,男女分別列隊繞圈而舞,男子拉弦子,女子舞長袖;男方領唱,女方復誦,舞姿優美舒展、剛柔兼備,旋律歡快流暢,節奏鮮明。除了流傳在芒康、左貢等地的牛角弦子舞外,昌都還有丁青、類烏齊、察雅、八宿的熱巴弦子舞以及芒康鹽井的扎聶琴等弦子舞。

    繪畫雕塑藝術:昌都一帶有三大畫派:“美寧”畫派,主要流傳在丁青、察雅、貢覺等地;“美莎”畫派,主要分佈在昌都縣才維一帶;“嘎學噶志”畫派,主要流傳在昌都縣的噶瑪鄉和四川的德格等地。

    噶瑪鄉素有“匠才之鄉”的美稱,早在12世紀初,昌都噶瑪鄉一帶就有人從事繪畫藝術。16世紀中葉,扎西三氐在原“美寧”“美莎”畫派的基礎上,吸收了內地風景畫的技法,在噶瑪創立了獨特的 “嘎學噶志”畫派。該派的主要特點是畫面整潔,線條流暢,勾勒人物衣紋較為細膩,人物神態生動,善畫花草樹木、山石瀑布、神佛畫像。改革開放後,繪畫業已成為噶瑪一帶藝人致富的主要門路,這裡也由此而成為昌都縣的富裕村。

    昌都11個縣都有人從事雕刻和雕塑藝術。在石刻藝術方面,察雅、昌都、芒康、江達、丁青等地的技藝最高。其中昌都縣妥壩鄉的瑪尼石刻藝術之精,內容之豐,堪稱昌都一絕。察雅宗沙鄉一帶的建塔和雕刻藝術,同樣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在泥塑方面,以昌都縣的才維、邊壩、察雅、貢覺尤為突出。在金、銀、銅、鐵的雕刻和加工方面,昌都、類烏齊、邊壩、察雅、洛隆等縣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至今仍具明顯優勢。在木刻方面,江達縣的波羅古澤是名副其實的“木刻之鄉”,左貢、芒康的木刻技藝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以上這些繪畫雕刻藝術不僅代表了昌都一帶的最高水平,有的甚至代表了整個藏區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