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2010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北行 底蘊深厚的廊坊文化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5日 22: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0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北行

 

    廊坊地處京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累,不僅有燦爛的古代文化,而且有著絢麗的近代和現代文明。上世紀40年代,這片土地上聚集了一批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的文人志士,其中散文家楊朔、作家楊沫等都在此留下不少佳作。上世紀50年代,張士傑收集整理義和團故事,發表了70萬字的作品,部分被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海外,《漁童》、《人參娃娃》被搬上銀幕,並獲多項國際大獎。

    戲劇曲藝從最早的周儺一直綿延流長,尤以明清時期為盛,各地戲樓林立,戲曲演出興盛不衰,東安莊的宋代土樓遺址“土爾衛臺”和“弈臺”就是早期戲曲演出昌盛的歷史痕跡。

    明末清初,戲劇聲腔繁衍發展,崑曲、弋腔流入廊坊並開科傳藝,民間草臺戲班也多演昆弋兩腔,直到清末民初漸趨衰落。清道光年間,河北梆子傳入,自霸縣牛崗王洪創辦“三慶和”科班大行其道,“廣聚堂”、“吉利班”、“永勝和”、“永生和”等戲班星羅棋佈,伴之以農村戲會在人民群眾中掀起浪潮,建國後,一度達到巔峰,全市有百餘個業餘河北梆子劇團和四個專業劇團,直到如今,它仍然是廊坊戲曲行當中重要的一個劇種。京劇于清同治年間從北京流入三河,後在霸縣、永清、安次一帶形成業餘京劇子弟會,期間更有京劇名家譚鑫培及其父譚志道到三河溫姓京劇科班傳藝。評劇是繼河北梆子、京劇傳人之後的後起之秀,清光緒年間在廊坊流演,時稱“蹦蹦”或“落子”。評劇有東西路之分,光緒十九年,香河鐵佛堂王殿佐與寶坻金振甲(金葉子)、薊縣“人人樂”搭班到北京創建西路評劇(時稱北京蹦蹦)第一班,光緒三十二年,永清龐各莊籌辦“永樂太平會”,培養出吳壽明等“落子”演員,蓮花落後衍變為東路評劇,自此,東西有分,在發展中,西路評劇逐漸衰落,而東路評劇日盛。進入1980年代。廊坊市有了自己創作的劇目《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罪人》、《男婦女主任》,《私生活》、《死心眼插足記》等,在全國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梆、京、評廣泛流傳之時,一些城鎮學校開始上演文明戲(話劇),同時,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喝喝腔”、“秧歌”、“十不閒”、“老調”、“詩賦弦”等地方小戲興盛一時。

    曲藝舊稱説書、唱玩藝兒的,是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建國後稱曲藝,曲藝與古代的民間故事、笑話和敘事詩歌有淵源關係,可説溯源於古代的俳優(古指演滑稽戲的藝人),俳優的嘲弄為曲藝所繼承發揚。有史料證明廊坊地區在公元前696年的東周時期就有曲藝活動,並有“周莊王説書勸臣”軼事。

    宋代,廊坊曲藝逐漸繁榮,説話藝術最為發達,演出活動頻繁,元朝時期雖然未曾停止過,但統治階級對曲藝藝人的迫害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曲藝藝術的發展。自清代以後,曲藝藝術漸入高峰,弦子書、木板大鼓、評書、西河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京韻大鼓、竹板落子等曲藝形式百花齊放。清乾隆年間,香河縣劉宋的鄧殿奎在師承小口大鼓的基礎上,自創“京東怯大鼓”,成為京東大鼓的雛形;三河市昝辛屯張寒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創八角鼓;安次區的白雲鵬、駱玉笙自成一派,形成“白派”、“駱派”,將京韻大鼓發揚光大。

    民間花會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的藝術內涵,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芳香,體現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直到如今仍然興盛不衰。

    被譽為中國民間音樂瑰寶的固安縣屈家營古音樂,歷經500多年,仍保持了古樂的純凈,被稱為中國音樂活化石。填補了中國近代音樂史空白的軍盧村義和團音樂節奏鏗鏘、對比強烈、起伏跌宕,成為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南樂會、重閣會、中幡會、獅子會、龍燈會、少林會等等300多道花會自古流傳,遍佈鄉村,是民間音樂、舞蹈的集大成者。

    廊坊的文化史上能人輩出、成果豐碩、異彩紛呈,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明代畫家高松,與文衡山、祝枝山齊名,著《竹譜》傳世。清朝崔廷綬的書法出神入化,乾隆讚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鐵,前人無有,後人難學”。位於永清縣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遼古棧道遺址,是研究宋遼戰爭及古代防禦工程珍貴的實物資料。廊坊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傑出人物,有明王朝時期的劉六、劉七農民起義,清朝末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取得戰略性勝利的廊坊大捷,民國時期的安平事件;在歷史人物中有被毛澤東讚揚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宋朝宰相呂端,元朝開國功臣史天澤,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張紹曾,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等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