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專家:日本非法“購島”重挫中日經貿關係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1日 02: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國與國關係,是兩個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的基石。日本非法“購島”鬧劇已經對中日經貿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10月20日在母校名古屋大學發表演講表示,自己非常擔憂,在最壞情況下,日中邦交正常化40年來的成果將毀於一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過程中,兩國領導人著眼大局,就“釣魚島問題放一放、留待以後解決”達成重要諒解和共識,中日關係正常化的大門由此開啟。40年來中日關係特別是兩國經貿關係迅猛發展和擴大,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的最大投資和出口市場。較好的中日關係也為東亞乃至亞洲和平、穩定和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每日新聞》2012年9月9日刊登法國經濟學家、思想家雅克-阿塔裏一篇題為《“和平與增長”符合世界的利益》的文章認為,世界經濟的重心已經開始由“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中國與日本保持良好關係或許十分重要,這是亞洲地區發展的關鍵。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正值中日各界期待以此為契機推動兩國各領域合作邁上新的水平之際,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于9月10日宣佈“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大島,實施所謂“國有化”。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方面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是清楚的。中方鄭重重申,日方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採取所謂“購買”等單方面行動完全是非法和無效的,絲毫改變不了日本竊取中國領土的歷史事實,絲毫動搖不了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的領土主權。野田政府這一行動,是公然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和公然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基本框架。德國《南德意志報》9月19日發表文章指出,嚴重的戰爭罪行在日本早已被遺忘,沒有人意識到日本對中國要承擔歷史罪責,同時極少有人知道,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要求確有“需要嚴肅對待的論據”。日本非法“購島”鬧劇,已經影響和損害中日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這對持續不景氣的日本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對此,日方必須承擔完全責任。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從1990年到2011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08%,經歷“失去的20年”後,日本經濟仍在谷底徘徊。2012年第2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環比增長0.3%,折算年率增長1.4%,日本經濟仍面臨很大下行風險。2011年日本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債餘額已經達到693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GDP的141%,加上地方政府發行的地方債,日本公共部門債務總額高達894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GDP的189%。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估算,到2012年底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將高達240%,遠遠超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震源希臘的190%、意大利的120%和西班牙的70%。日本厚生勞動省2012年7月5日公佈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日本每戶家庭平均收入為53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3萬元),已降至1988年的水平。調查發現,感到生活艱苦的家庭比例達到61.5%,創下1986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高紀錄。日本參議院于8月10日通過法案,將現行的5%消費稅到2014年4月和2015年分別提高到8%和10%,此舉不僅導致民主黨的分裂,而且引起廣大低收入家庭的強烈不滿。在此嚴峻形勢下,海外資産不斷增加對刺激不景氣的日本經濟和緩解國內社會矛盾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國內經濟復蘇緩慢、增長乏力和市場不振的過程中,日本海外資産急劇增加,其中主要來自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日本財務省和日本銀行統計的海外資産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金融衍生産品投資、其他投資和外匯儲備。2010年度的日本政府、企業、個人持有的海外資産總額為563.526萬億日元(約6.88萬億美元);海外負債總額為312.31萬億日元(約3.81萬億美元),海外凈資産為251.495萬億日元(約3.07萬億美元)。特別是自2002年以來,日本海外資産呈直線上升之勢,從365.94萬億日元增加到2010年的563.526萬億日元,9年內增加了近200萬億日元,年均增加20萬億日元。其中日本海外凈資産從2002年的175.308萬億日元上升到2012年的251.495萬億日元,不到10年就增加了76.187萬億日元。海外資産相當於日本GDP的比重,從72%升至104%。有學者指出,如果加上企業和個人出於避稅而少報資産,那麼海外資産相當於“1.5個日本”國內生産總值。

  日本海外資産主要是企業和個人的各種投資收益。據《日本經濟新聞》介紹,2011年日本對外貿易出現1.61萬億日元的逆差;與貿易密切相關的服務業收支出現1.06萬億日元的逆差;以對外援助為主的轉移收支也有1.51萬億日元的逆差,三項共計出現4.18萬億日元的虧空。與此同時,由對外直接投資紅利和證券投資收益構成的所得收支出現14.03萬億日元的鉅額順差,減去虧空以後,還有9.63萬億日元的盈餘。據日本經濟産業省《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查》數據,2008年日本在海外開展生産經營的企業為17568家,從業人數為4517158人,完成銷售額201.6791萬億日元。另據日本經濟新聞社調查,到2010年3月底,日本最大的660家企業的海外資産合計為92.76萬億日元,佔這些企業總資産的34%,比5年前上升了4個百分點。

  據日本財務省統計,早在2005年,日本國際經常項目收支盈餘為11.36萬億日元,多於日本對外貿易盈餘10.35萬億日元,這表明日本對外經貿關係開始從“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加。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餘額從2000年底的2780億美元增加到8300億美元,增加近兩倍。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急劇增加主要是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不斷擴大。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還把中國視為威脅”。美國《洛杉磯時報》2004年10月17日刊登詹姆斯弗拉尼根題為《日本發現與中國的共生關係》的文章援引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負責人渡邊的話説:“但隨後我們發現,在加工産品時,中國需要日本的零部件特別是尖端零部件。”因此,1996年,日本決定不再在低端、低成本産品生産上與中國展開競爭。相反,日本開始將重點放在生産高技術、高附加值産品。到2006年3月底為止,日本在華實際投資餘額達546億美元,已佔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餘額的15%。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而且導致世界經濟陷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但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市場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日本企業最大的“加工廠”和轉口貿易基地。2011年,日本企業在華實際直接投資達63 .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55%,分別比美國企業在華投資23 .7億美元(同比減少26.23%)和歐盟企業在華投資52.7億美元(同比減少5 .42%)高出67%和20%。截至2011年底,日本在華直接投資累計餘額已達799億美元,而中國企業在日本直接投資累計額僅9 .92億美元。兩國企業擴大相互投資仍有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2012年1-6月,日本企業在華直接投資達40 .7億美元,同比增加16.74%,美國企業在華直接投資為13.3億美元,同比減少1.21%,歐盟企業在華直接投資為29.3億美元,同比增加4.02%。日本在華直接投資累計餘額已佔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餘額的10%,約佔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7%。中國對日本出口的60%以上是在華日資企業生産的産品,即所謂“日日貿易”。美國蘋果公司開發的媒體播放器iPod,每台售價為299美元,美國獲得設計、專利和營銷收入133美元(其中蘋果公司得到80美元),而日本東芝等公司得到93.39美元,中國僅得4美元(其中組裝費3美元)。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9月7日發表該基金會成員林和立的文章認為,中日兩國經濟的共生關係也許會促使兩國政府採取合理措施解決主權爭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一些政治家追隨美國實施敵視中國的政策。周恩來總理精心導演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實踐。1972年2月下旬,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作為美國盟國的日本政要,事前竟然一無所知,被稱為“越頂外交”、“尼克松衝擊”。在日本廣大群眾的支持下,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于9月25日率領日本政府代表訪問中國,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簽署並公佈《中日聯合聲明》説:“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悠久的傳統友好歷史。兩國人民切望結束遠久存在於兩國間的不正常狀態。戰爭狀態的結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兩國人民這種願望的實現,將揭開兩國關係史上新的一頁。”據日本中央大學教授服部健治統計,中日貿易額從1972年的11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663億美元,擴大241倍,其中:日本出口從6億美元增加到1240億美元,擴大207倍;日本進口從4.9億美元增加到1423億美元,擴大289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從1990年到2009年,日本對中國貿易順差累計達到1864.3億美元,以對中國出口為特徵的“中國特需”成為日本擴大“外需”、“內需”和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2008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此伏彼起、經濟增速普遍放慢,而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達到59303.93億美元,超過日本GDP54884.24億美元,2011年日本經濟規模與中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中國GDP達到72981.47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58694 .7億美元的124%。據日本《朝日新聞》介紹,在中國出口總額中,對日本出口所佔比重已經從2011年的16.9下降至2011年的7.8%,包括進口額在內的整體對日貿易額也同樣出現下降的趨勢,目前日本是繼歐盟、美國和東盟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但另一方面,中國對於日本卻變得越來越重要。日本對中國出口占其整體出口的比重已經由2001年的7.7%升至2011年的19 .7%。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提供的數據,2011年中日貿易額是日美貿易額的近兩倍,日本對美國貿易在日本對外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已經從1990年的27.4%降至2011年的不到12%。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中日貿易額達到34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中國出口額為1483億美元,中國進口額為1946億美元,中國貿易逆差達463億美元。《朝日新聞》2012年9月12日刊登一篇文章認為,中國已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如果兩國在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問題上劍拔弩張殃及經濟,那麼其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國與國關係,是兩個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的基石。日本非法“購島”鬧劇已經對中日經貿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10月20日在母校名古屋大學發表演講表示,自己非常擔憂,在最壞情況下,日中邦交正常化40年來的成果將毀於一旦。

  一、日資企業産銷受到部分影響

  在華日資企業已超過3萬家,日本在華投資已超過美國投資,成為在華投資最多的國家。日本政府“購島”鬧劇已對日資企業産銷造成部分負面影響。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0月5日刊登題為《日本清點島嶼之爭帶來的損失》的文章介紹,僅9月份在中國市場的日本汽車銷量,馬自 達 汽 車 公 司 的 汽 車 銷 量 同 比 減 少35%,豐田汽車銷量減少40%,三菱汽車銷量下降了65%,而德國寶馬汽車銷量增加55%。分析人士認為,若中日領土爭端遲遲得不到解決,所有日本汽車製造商損失慘重,那麼德國可能會一舉超過日本,重新奪回中國汽車市場的最大份額。原定於9月20日在上海舉行的中日綠色博覽會已被取消;自1975年以來,中日經濟協會每年派日本商界代表團訪華,日中經濟協會9月24日決定,推遲日本商界領袖原定於9月25日對中國的訪問。《日本經濟新聞》文章指出,紀念儀式和訪問的取消在經濟界引起了廣泛的不安,人們擔憂日中經貿關係可能出現“政冷經冷”。

  早在2005年,日本政府曾經渲染在中國投資有風險,指導日本企業把投資轉至其他國家。但是,如前所述,近幾年來,日本企業在華投資大幅度增加。日本政府“購買”鬧劇以來,日本一些政客和媒體再次鼓勵在華日資企業轉至他國。企業投資的主要因素是利潤,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引資國,並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勞動力成本有所提高,但勞動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有利於提高産品質量和創造更多的利潤;第二,中國有13億多人口,正在成為世界最大市場;第三,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産業和供應鏈的主要環節,是世界最大“加工廠”和轉口基地。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巴克萊日方首席經濟學家森田恭平的話稱,對大多數日本生産商和零售商來説,中國仍是其制定增長戰略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迄今多數在華日資企業“反應平靜”,重申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承諾。《日本經濟新聞》9月19日援引日本優衣庫集團人士的話稱,中國是“巨大市場”,該集團將繼續實行“以中國為軸心的亞太市場拓展戰略”。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豐田章男在9月20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日中雙方應互利合作”,日本企業重視中國市場的姿態不會改變。

  二、人文交流特別是旅遊業受到衝擊

  在日本的華僑華人從1972年的4萬-6萬人左右增加到2009年底的82萬左右,佔在日本外國人總數的31.1%。截至2011年5月,在日華人留學生總額超過11萬,佔在日本外國留學生總數的64 .07%。與此同時,在中國的日本人和日本留學生也在增加。特別是兩國相互旅遊者急劇增加,2011年,赴日旅遊的中國遊客為130萬人,赴中國旅遊的日本遊客為350萬人。據日本觀光廳統計,中國遊客人均消費16萬日元,日本遊客人均消費近10萬日元。相互旅遊者增加還增進了相互了解。旅遊業被稱為無煙産業,競爭也非常激烈。2011年瑞士産手錶的50%被中國購買。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部主任徐京相信,未來3年中國遊客將成為全球旅遊業的中堅力量。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5日發表題為《代表團前去吸引中國遊客》的文章介紹,各種成員的“精彩英國”代表團將在11月啟動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旅遊活動,以吸引中國消費者。一項估計預測,如果放寬簽證限制,那麼從中國遊客手中多掙12億英鎊,到2020年將增至31億英鎊。

  據日本政府觀光廳介紹,2012年8月份訪日中國人達19.3萬,同比增加約90%。但是,作為中國最大組團赴日遊批發商之一,中國康輝旅遊集團為紀念中日建交40週年而赴日5萬遊客的計劃已被迫中止實施,其所屬全國220家公司、5500家門店停止銷售日本旅遊品、停止組團前往日本旅遊。

  據共同社報道,2011年,包括大陸、香港和台灣的中國遊客是赴日的最大群體,遊客總數達到了240.3萬人次。2012年1月份赴日中國遊客達25. 4萬人,佔赴日遊客總數的43.7%。日本政府2012年7月30日確定了旨在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日本再生戰略”,其中提出,到2020年將訪日外國遊客人數從2010年的861萬人次提高到2500萬人次,日本政府尤其對人口眾多的中國遊客寄予希望。日本《每日新聞》9月25日刊登題為《抵制赴日旅遊令日本景點不安》的文章指出,如果中日關係持續惡化,上述目標勢必難以實現。

  三、中日貨幣合作可能受到影響

  2012年5月29日,中日金融財政當局宣佈,自6月1日起在上海和東京兩地市場啟動人民幣與日元的直接交易。這意味著日元將成為除美元外首個與人民幣開展直接交易的主要貨幣。人民幣與日元開始直接交易,不再通過美元仲介,也標誌著“美元之外”的貨幣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和中日金融合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不僅可以降低雙邊貿易的外匯成本、規避匯率風險、擴大本幣結算、深化經貿關係,對中日相關各方來説是共贏之舉,而且在美元、歐元不穩定情況下,中日加深貨幣合作,將對世界貨幣體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有助於提升亞洲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3日報道,幾家大型中資銀行已取消定於10月9日在東京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以及相關活動的計劃。香港《南華日報》10月4日發表文章認為,釣魚島爭端影響金融關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10月3日表示,中國和日本都是主要的經濟推動力,動蕩的全球經濟承受不起中日兩國因領土問題而陷入的爭端。

  四、中日和韓日領土爭端將影響東北亞甚至亞洲合作進程

  中日韓領導人于2012年5月13日在北京正式簽署投資協定,宣佈將於年內啟動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談判。三國經貿合作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中日韓經濟和貿易佔世界經濟和貿易總量1/5,三國進一步明確合作“路線圖”:儘早啟動包括東盟成員和中日韓澳新印等16國的多邊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同時考慮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全面經濟夥伴的倡議,從而加強東盟加中日韓(10+3)、中國加東盟(10+1)合作在東亞合作中的主渠道地位,為東亞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大動力,從而掀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嶄新的篇章。國際社會擔憂,中日和韓日領土爭端加劇將推遲中日韓實施投資協定和啟動自貿區談判進程。

  應日方要求,中方同意野田政府特使、日本常務副外長河相周夫于9月24日至25日來華,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就當前中日關係特別是釣魚島問題舉行磋商。日本某些政治家不要總是兩面派和搞陰謀,必須正視現實,打消幻想,採取切實措施糾正錯誤,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回到談判解決釣魚島問題的正確軌道上來,為改善中日關係創造條件。

  日本經濟越來越依賴中國和亞洲大市場。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2年4月至9月,日本貿易逆差約合2540億元人民幣,創下1979年以來新高,主要原因是對華出口減少,9月份對中國出口同比減少了14.1%。美國標普評級公司10月4日在談到中日領土爭端的影響時認為:“相較于日本經濟,中國經濟不太可能受這場爭端的影響,因為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不到其出口總量的10%。”該公司分析師根元直子(音)認為:“如果這場對峙持續下去並使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這可能會損害日本的宏觀經濟,並在大範圍內影響日本企業的信用評級。”《日本經濟新聞》9月26日刊登日本國際戰略研究所理事長田中均的文章指出,以首相為主的日本政治家必須考慮大局。日中關係不僅決定日中雙方的繁榮,而且決定東亞地區的未來。

  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5%,亞洲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投資和貿易市場,中國和日本已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經貿關係持續健康發展,將為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和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李長久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熱詞:

  • 專家
  • 日本
  • 購島
  • 中日經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