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全球貿易面臨下行風險 推動新興市場國家間貿易是大勢所趨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0日 05: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9日發佈的《2012年世界貿易投資報告》顯示,受歐洲債務危機和新興經濟體經濟減速影響,今年全球貿易增速出現急速回落傾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自2009年以來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度在50%以上,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將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將繼續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引擎。

  反彈之勢難以為繼

  世界銀行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今年初世界貿易從去年第四季度的大幅下滑中有所反彈。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額是反彈的主要動力。但由於第二季度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重新惡化,給全球貿易帶來了不確定性。世行預計年初的反彈勢頭難以持續,但貿易下滑程度不會像去年第四季度那麼嚴重。

  經合組織5月底發佈的最新經濟體貿易情況報告預計,其成員出口額平均同比增長率由去年的5.7%放緩至今年的3.8%。

  世界貿易組織4月在日內瓦發佈年度報告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額僅增長3.7%,大大低於近年平均增幅。世貿組織7月發佈的《2012年世界貿易報告》指出,非關稅措施如製造業和農産品監管標準等,給世界貿易帶了新的挑戰,呼籲各國共同努力減少非關稅措施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因素。

  經合組織首席貿易經濟學家雷德薩法迪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世界貿易增速較經濟危機前減速不少,但總體上仍呈積極趨勢。

  歐美拖累亞洲出口

  在亞洲地區,韓國7月出口額同比下降8.8%,是2009年9月以來降幅最大的一次;泰國6月出口同比降低4.24%;印度尼西亞6月出口額同比下降16.44%,創近3年最大跌幅;香港6月出口負增長4.8%。市場研究機構英國馬基特研究中心8月1日發佈報告稱,亞洲主要經濟體7月的出口出現3年來的最大降幅。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亞洲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凸顯該地區對歐美需求的依賴程度。匯豐銀行經濟學家范力民表示,“亞洲正被捲入歐洲的爛攤子,貿易開始下挫,數據似乎預示出口還會遭受更多”。新加坡經濟分析師全德健説,對亞洲國家來説,區域外的挑戰很大。美國最近的非農數據雖然良好,但也擺脫不了經濟增長步伐緩慢的影響。面對歐債危機,歐元區國家採取緊縮措施;政府縮減開支,失業率攀升,企業和個人也減少開支。除了德國,很多國家面臨經濟負增長和需求萎縮。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對本報記者説,全球貿易一直主要依賴歐洲、美國及日本市場。現在三大經濟體都狀況不好,對全球影響非常大。不僅東亞地區,巴西、印度、俄羅斯的出口也都受到一定遏制。隨著歐債危機的深入,全球貿易下降是預料之中的。

  全德健分析説,新加坡對歐美依賴度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11年的20%,對亞太地區的出口比重從61%上升到71%。東南亞國家向中國出口大量中間産品,經中國生産後再出口到歐美市場,東南亞貿易與歐美市場具有很大的關聯。他還認為,目前東南亞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22%來自歐洲,因此直接投資的下降也影響到出口。顧清揚表示,歐美市場的萎縮影響了東南亞地區的出口,包括相互之間中間産品的出口。

  亞洲製造微露疲態

  馬基特經濟研究中心的泛亞洲地區採購經理人指數從6月的49.3下降到7月的48.2,該數據低於50表示製造業衰退。該機構稱,“製造業的下滑是出口下降導致的,亞洲出口正以2009年4月以來的最快速度惡化”。

  《華爾街日報》8月1日報道稱,歐美市場的需求持續疲軟,正蠶食著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增長。印度製造業增長7月大幅放緩,韓國、中國台灣和越南的製造業也在收縮,雖然印尼製造業有所回升,但外部需求減弱導致印尼貿易赤字創下歷史紀錄。

  疲軟的出口和經濟數據已使韓國央行7月採取措施,3年來首次把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一些市場人士預測,韓國央行9月很可能再次降息,經濟形勢嚴峻程度超過韓國相關部門的預期。

  匯豐銀行董事總經理兼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及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9日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出口下半年會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中國政府應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調整,起到逆週期的調節作用,防止經濟出現較大幅度減速。另外,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有投資空間,增加這方面的投資,既可以短期內起到逆週期調節的作用,中長期還可以改善城市生活質量,提高經濟運行環境。

  推動亞洲區域貿易

  對於世界貿易何時復蘇,經濟學家並不樂觀。全德健表示,世界貿易形勢處於膠著狀態。美國經濟目前處於經濟下滑週期,未來不會繼續惡化,慢慢將有進步。而歐洲則是經濟週期和債務危機兩種情況並行,如果僅僅是經濟週期,經濟會上行,但如果金融情況突變,情況會更複雜。他預測,下半年亞洲經濟繼續減緩,從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第一季度開始回暖。美國的週期也差不多,而歐洲會長一些。總體來説,世界貿易明年仍會增長緩慢。

  顧清揚表示,未來國際貿易不能總依靠歐美日三大經濟體。貿易量會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間增大。世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自2009年以來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度在50%以上,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的GDP增速將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因此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將繼續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引擎。

  為了推動區域內的貿易,亞洲開發銀行7月17日批准了人民幣和印度盧比作為亞行貿易融資項目的結算貨幣。亞行表示,現在很多國家出現了美元短缺,此舉將鼓勵在貿易中使用區域貨幣,從而推動亞洲貿易。亞行統計,目前亞洲超過90%的對外貿易通過美元結算,但未來幾年這個比例會下降。未來10年,亞洲區域內貿易佔亞洲國家全部對外貿易的比重將至少達到一半。

  (本報華盛頓、曼谷、布魯塞爾、巴黎8月9日電 記者吳成良、王慧、孫天仁、李志偉)

  點評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研究員):受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和全球經濟增長同步減速的共同影響,今年全球貿易出現進一步放緩趨勢。歐債危機不僅對全球需求端産生影響,更通過貿易、投資及融資渠道對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産生衝擊。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亞洲對歐美出口所佔比重明顯下降,區內貿易比重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供應鏈。但深入分析也發現,亞洲區內貿易額中60%至65%為中間産品貿易——在韓國、中國台灣地區等地生産,在中國大陸組裝,最終銷往西方。由於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在中國出口中佔比為20%,因此,在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供應鏈中,歐債危機首先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滑坡,進而擴散到更多亞洲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全球需求端(歐美)和全球供給端(亞洲)同步放緩的格局。

  全球貿易的未來走勢不容樂觀,代表全球貿易先行指標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自年初以來已累計下跌約52%。受需求低迷和供應鏈調整的影響,下半年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的勢頭難以得到根本改變。

熱詞:

  • 全球貿易
  • 貿易增長
  • 全球需求
  • 下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