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新歐亞主義”東張西望 普京寄予強國夢想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俄羅斯總統普京9日在俄第六屆駐外使節會議上表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俄羅斯的外交政策都是自主而獨立的。它具有連貫性、傳承性,並反映了我國在國際事務和世界文明過程中發揮的特殊作用。我們的外交政策與孤立主義和對抗主義截然不同,它要求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去。”

  俄羅斯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身份融入全球化進程?俄羅斯這個國家到底屬於東方還是屬於西方,屬歐洲還是屬亞洲?是融入歐洲還是走向亞太?俄羅斯外交應是向東還是向西?俄羅斯外交走向是大西洋主義還是斯拉伕主義,抑或是歐亞主義?這些不僅是俄羅斯政界高層多年來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時常令精英層和民眾糾結的話題。

  “與西方結盟,還是與東方交好”?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7月16日“每日一問”專欄提出一個問題:“俄羅斯的未來——是與西方結盟,還是與東方交好”?

  俄羅斯各界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詩人、作家德米特裏貝科夫説:“當我們停止向自己追問這個問題時,我們就開始擁有了未來。這裡重要的不是地理概念,而是審美和法律上的概念……東方和西方在俄羅斯早已融為一體了。要在東方和西方之間作選擇的做法,本身就是天真的。這猶如在左腿和右腿之間作選擇。”

  著名政治學家茲洛賓説:“俄羅斯是曲折前行的。開始往西方看,然後是失望。再往後轉向東方,但它又不喜歡那裏。估計俄羅斯要花一代人的時間來改變自己的道路。似乎這種不確定性可以被稱為俄羅斯特色之路。這就是俄羅斯的苦難……”

  莫斯科大學教授、文化學者弗拉基米爾葉利斯特拉托夫説:“近幾年來,我們領導人所做出的一個重要決定就是組建俄、白、哈關稅同盟。歐盟現在在走蘇聯的道路——他們在建經濟聯盟。我們應該向東方看。”

  戰略分析師伊戈爾尼科拉耶夫稱:“俄羅斯的未來在北方,就是説介於西方和東方之間。我們應該從西方拿來先進的市場經濟工具,從東方拿來進行經濟改革的專業性和責任感。然後,再在其中加入我們自己的東西。”

  《共青團真理報》特約記者德米特裏斯傑申説:“我們沒必要在過去的歷史中尋找俄羅斯的未來。俄羅斯目前沒有能力改變國際格局,所以應學會利用現有的國際規則來保護俄羅斯的利益和外交方向。”

  網友瑪利娜稱:“為何總糾纏這個問題呢?我們就到這裡,讓其他國家主動來找我們吧!然後,我們自由地在他們中間選擇夥伴!”

  “既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

  “我是誰?”“俄羅斯應向何處去?”這些問題幾百年來一直在困擾著俄羅斯學術界和外交界。從羅斯受洗到蒙古入侵,從彼得一世改革到十月革命爆發再到蘇聯解體,俄羅斯歷史上曾經歷過5個重大歷史事件,每一次都讓俄羅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作出新的文化定位和選擇。

  有人喜歡拿出俄羅斯國徽來形容俄外交走向。國徽上的雙頭鷹分別雄視東、西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蘊涵著這個國家兼有東西方文化的淵源,反映著這個民族豐富的、矛盾的品格。

  著名哲學家別爾嘉耶夫在《俄羅斯思想》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本民族:俄羅斯人很早就具有一種感覺——比意識更敏銳的感覺。這就是:俄羅斯有著特殊的使命,俄羅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俄羅斯地跨歐、亞兩大洲。俄羅斯民族既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但它卻把亞、歐民族的性格結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俄羅斯民族的兩重性——這也是俄羅斯人性格的獨到之處。

  也有人喜歡攤開俄羅斯地圖來解讀俄羅斯人性格:橫亙歐、亞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俄羅斯“既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亞洲人認為俄羅斯是西方國家,因為其發源地、政治文化中心和領土重心都在歐洲。在西歐人眼中,俄羅斯自古以來就是“非西方”國家,因為其領土在歐洲的東方,尤其是它的版圖佔亞洲1/3的陸地。正如恰達耶夫在《俄羅斯思想文集箴言集》中所説:“有一個事實,它淩駕在我們的歷史運動之上,它像一根紅線貫穿著我們全部的歷史……它同時是我們政治偉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們精神軟弱之真正的原因。這一事實,就是地理的事實。”

  儘管自然地理環境對俄羅斯精神的生成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其精神特徵的形成,則取決於俄羅斯人的歷史實踐。

  實際上,在俄羅斯歷史上,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兩種因素一直在相互角力,俄羅斯人在這兩股世界歷史潮流的角力中不斷選擇著、搖擺著。在這種選擇和動搖中,二者有時和諧、融會,有時又尖銳對立,反映著俄羅斯精神兼容東西方文明的實質和存在於其中的兩種文明的悖論性、矛盾性。

  葉利欽“大西洋主義”曇花一現

  蘇聯解體之初,很多急於“告別過去”的俄羅斯人一心嚮往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和市場經濟,自由主義和“大西洋主義”來勢洶洶。當時,頗受總統葉利欽信任的“自由化之父”蓋達爾曾聲稱:“面向西方是俄羅斯唯一理智的選擇……要用最資本主義的方式改造俄羅斯。”俄羅斯那時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戰略,把外交重點完全放在西方。然而,西方的經濟援助長時間口惠而實不至,失望之餘,俄羅斯人開始反思和批評“大西洋主義”。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日裏諾夫斯基為代表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開始流行于俄羅斯政壇。他領導的“自由民主黨”在1993年12月的議會選舉中曾是“一匹黑馬”。這表明百姓已厭倦了盛行一時的“大西洋主義”。

  日裏諾夫斯基雖然打出“斯拉伕主義”的旗號,但所提出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對外擴張的種種“本土化”主張顯然是“斯拉伕主義”的變種。這種思潮雖然附和著一部分社會情緒,但俄羅斯領導層主流未真正完全接受這一思潮。

  “向西”受挫後,葉利欽在“歐亞主義”思潮的推動下調整其外交戰略,開始推行“雙頭鷹”外交,並任命“東方學家”普裏馬科夫出任外長,實施“全方位外交戰略”。俄羅斯開始強調,自己既是歐洲國家,也是亞洲國家,應把俄美、俄歐和俄中關係放在同等優先的地位。

  普京“新歐亞主義”雄心勃勃

  1999年12月31日從葉利欽手中接過權杖後,普京對上述三大社會思潮採取了兼收並蓄的做法,形成了“普氏外交風格”。普京吸收了“大西洋主義”、“斯拉伕主義”、“歐亞主義”的合理因素,但又超越了上述三大社會思潮的特點,最終形成了“普京氏的實用主義外交”。

  普京確認了俄羅斯是“歐亞國家”,強調俄羅斯屬於“歐洲文明”,但堅持“俄羅斯思想”和俄羅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價值觀”,其核心是把本國利益放在首位,力圖重振俄羅斯大國地位。

  在“911”事件後對小布什示好受挫、讓梅德韋傑夫與奧巴馬搞“關係重啟”幾近擱淺之後,普京再次把目光真正地投向了東方,投向了亞太地區。

  在7月9日的講話中,普京再次強調:“俄羅斯將會繼續鞏固本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我相信,俄羅斯參與亞太地區的快速一體化進程,將會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影響。”

  對照普京2011年10月4日在《消息報》上親自撰文所説的“歐亞聯盟”,更能明了其“新歐亞主義雄心”。

  他在文章中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的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將成為“歐亞聯盟”的基礎。2012年啟動的俄白哈統一經濟空間“不僅對這三國,而且對前蘇聯地區所有國家來説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

  很明顯,普京今年重返克裏姆林宮後正把打造“歐亞聯盟”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杠桿。

  對此,政治經濟學家拉祖瓦耶夫評論説:“其實,新歐亞主義是唯一能夠團結原蘇聯空間的統一概念。要不了多長時間,俄羅斯將通過歐亞主義最終實現普京的強國夢。”

  本報莫斯科7月24日電

熱詞:

  • 歐亞
  • 主義
  • 普京
  • 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