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英名列經濟前景最悲觀國家:沒指望奧運賺錢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倫敦奧運會,能給籠罩在歐債陰雲下的英國帶來什麼?全世界都在關注。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英國列為2012年經濟前景最為悲觀的國家之一。安永會計事務所表示,英國經濟陷入停滯的“危險十字路口”。歐債危機對倫敦奧運影響幾何?奧運會能否成為振興英國本國經濟、穩定英鎊地位、重塑其在歐洲乃至世界領先地位的“強心針”?

  倫敦奧運會,究竟是場“及時雨”,還是“屋漏偏逢連陰雨”?

  “緊縮”辦奧運

  內要應對各行業工人的罷工不斷,外要面對整個歐洲經濟疲軟的大趨勢,英國政府的日子並不好過。

  2005年,英國奧申委的奧運預算是24億英鎊。6年多過去了,預算數字已經增至92.98億英鎊,還有5.27億英鎊的緊急預算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其中,開幕式的預算已增加一倍,提高到8000萬英鎊;安保費用也追加了近3000萬英鎊。今年2月末,英國奧運部長羅伯遜表示,他對2012年倫敦奧運會不超過92.98億英鎊的預算“越來越有信心”。

  不過部長的信心顯然沒有化解民眾的擔心。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影響下,“硬撐著”沒加入歐盟的英國並不能獨善其身。畢竟倫敦奧運會從一開始就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歐債危機令倫敦奧運會兩個主要基建工程預算10億英鎊的奧運村和4億英鎊的媒體中心的開發商資金一度長時間無法到位。為了節省開支,倫敦甚至取消了4項臨時場館的修建計劃。一個明顯的例子是2009年,倫敦奧運會一級贊助商北電公司(Nortel)的破産和退出,令組委會損失了約4000萬英鎊的贊助。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受歐美債務危機影響,英國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至0.1%,瀕臨衰退邊緣。2011年第三季度增長雖超出悲觀預期,但6月至8月的失業率上升至8.1%,失業人口增加11.4萬人。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份的3個月裏,英國失業人數為265萬,失業率為8.3%再創16年來的新高。

  2011年11月底,英國超過20個大型工會組織舉行了全英聯合大罷工,參加人數達到200萬人,這是英國自1979年以來出現的最大規模的罷工行動。

  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近期的報告顯示,即便歐元區能成功找到歐債危機解決方案,英國經濟也有將近50%的幾率重陷衰退。若歐元區決策者對危機只是敷衍了事,則英國經濟重陷衰退幾率將增加到70%。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負責倫敦奧運會事務的英國政府內閣大臣特裏莎喬維爾説:“如果早預料到現在經濟低迷的情況,我確信肯定會有人反對將大量公共開支投入到像奧運會這樣的工程中。”

  在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形之下,英國包括射擊、排球和水球在內的部分奧運會和殘奧會運動隊的經費被大幅壓縮,比例高達50%甚至更多,另有4個殘疾人運動隊的經費也大幅縮水。

  最為典型的是悉尼奧運會上曾為英國代表團贏得一枚金牌的射擊項目。四年前他們備戰北京奧運會的經費為550萬英鎊,而備戰在自家門口舉行的奧運會的經費則被削減為120萬英鎊。

  經費的嚴重不足可能導致個別運動隊無法堅持訓練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之時。一些英國人因此擔心,倫敦奧運會上有可能出現英國無法參加所有奧運會比賽項目的尷尬局面。

  “75%是對未來的投資”

  6月18日,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SebastianWood)在其官邸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他並不認為歐債危機和財政緊縮政策會影響到比賽。因為奧運會有專門的預算撥款,現在執行的項目都在預算之內。

  “75%的錢都會投資在賽後會繼續産生經濟效益的項目上,比如説奧運村在賽事結束後會變成居民區,有一些場館會繼續保留下來作為當地社區的運動設施,還有一些會拆除,但材料會重復再利用。”吳思田説,“可以説75%的投資都是對未來的投資,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於東倫敦地區的改造。”

  對於奧運會主場館的選擇,倫敦奧組委沒有在寸土寸金的倫敦鬧市區做文章,而是把這次機遇給了倫敦的貧民窟東區,希望借助奧運會的契機,改變整個倫敦東區的面貌。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一個有趣的數據是,花在倫敦奧運會上的每一英鎊中,有75便士,是用來改善整個東倫敦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主場館建設在倫敦東區小鎮斯特拉福德(Stratford),二戰後逐漸演變為倫敦的“城市傷疤”:“浮屍、吸毒、火燒車、搶劫、非法偷渡移民……這裡簡直就是一個罪惡之城。”倫敦奧運城總規劃師遊邑這樣告訴記者。對於斯特拉福德的改造,遊邑考量的不是4年一期的設計案,而是長達25年以上的重生計劃。除了有像花瓣一樣可以自由開闔、改變造型的“倫敦碗”,曾經飽受污染的污水溝如今已是清澈一片,並預計在數年之後開放河道巴士。

  遊邑向記者描述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通過25年的改造,斯特拉福德地區將轉變成為自給自足的“循環生態城”,成為英國規模最大的“零碳社區”。

  吳思田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我們希望通過奧運會將東倫敦地區轉化為高新創業産業的聚集地,打造東倫敦成為英國的創意産業中心。”

  英國首相卡梅倫則寄望“2012年之後,奧運會能留下一份厚重的遺産”:不僅復興倫敦東區,也推動英國經濟走向繁榮。

  沒指望奧運賺錢

  倫敦奧組委首席執行官保羅代頓近日表示,倫敦奧運會的目標是收支平衡,並沒有指望從中賺錢。

  以近93億英鎊的預算投入為前提,倫敦奧運可否達到收支平衡?最容易估算的要數門票收入。據英國《衛報》報道,2012年倫敦奧運會門票價格在20.12英鎊至2012英鎊之間,一些熱門比賽的門票價格遠遠超過了北京奧運會,比如男子100米決賽門票的最高售價為750英鎊。最高的票價出現在開幕式上,為每張2012英鎊;其次為閉幕式的1500英鎊。

  儘管組委會強調,倫敦奧運會90%的門票價格將在100英鎊以下,組委會還專門推出了只銷售給年輕人的每張20英鎊的低價票,但比賽現場最好位置的門票價格還是高得驚人。英國《衛報》特意提醒熱情購買男子“百米大戰”門票的英國百姓:“你們將為這場比賽付出每秒75英鎊的代價。”

  已有大約220萬人登記了希望購買倫敦奧運門票的個人信息,倫敦奧組委預計,門票收入有可能達到創紀錄的3.76億英鎊。

  奧運會的另一項收入當屬四級贊助商的支持(詳見本刊第24期《倫敦奧運的生意經》)。近日,國際奧委會市場部主席海伯格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奧運會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了贊助商7.5億英鎊回報的標準。”

  奧運會的轉播收入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據悉,關於北京奧運會(包括冬奧會),國際奧委會的電視轉播收入為25億美元,而倫敦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收入有望達到30億美元(約合19.12億英鎊)。

  至於奧運會對英國經濟的消費刺激及間接效應,是變數最多的一個部分,版本各不相同,從10億到51億英鎊不等。

  英國首相卡梅倫曾表示,倫敦奧運會及其相關産業將給英國帶來10億英鎊的收入,並高調宣佈:“2012年只有一個地方值得去英國。”

  英國倫敦旅遊局高級代表、傳播總監肯凱林表示,倫敦旅遊局期望從奧運旅遊市場獲利22億英鎊。他預測,倫敦奧運會對英國旅遊業的影響將持續至2016年或2017年,在預期的22億英鎊收入中,50%都是來源於奧運會後的長期受益。

  奧運的“鐵桿”贊助商VISA公司的一份報告,對倫敦奧運對於英國經濟的促進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在為期7周的倫敦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英國消費總額將達到創紀錄的7.5億英鎊,與沒有舉辦奧運會的同期相比,拉動經濟增長18.5%。其中,海外遊客的旅遊消費貢獻將達7.09億英鎊,高於往屆奧運會,而本土消費預期增長4100萬英鎊。

  VISA公司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即2016年裏約熱內盧奧運會舉辦前),英國經濟將會從奧運會的消費刺激及間接效應中獲得51億英鎊的持續效益,這意味著從2013年到2015年間,英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5%。

  不過,對此報告持不同觀點的人也有很多。日前,卡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斯蒂芬澤曼斯基就對媒體表示,奧運會對英國社會的影響將相當有限。雖然部分人的生活可能因為奧運會的舉行而有所改變,但是由於倫敦的娛樂和休閒方式多種多樣,奧運會對多數人的生活不會産生長期影響。

  近日,英國本土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倫敦奧運會對前往倫敦旅遊的遊客起到了負面作用,因為奧運期間酒店價格翻倍、航班不打折等,反而影響了7、8月份本來是旺季的倫敦旅遊。

  綜上計算,倫敦奧運會的總收入最高將達81.38億英鎊,與投入的92.98億英鎊相差約11.6億英鎊。如果忽略倫敦奧運對東區和整個英國經濟的長期影響,短期內本屆奧運想達到收支平衡並非易事。

  倫敦奧運會收入最高達81.38億英鎊:

  門票收入3.76億英鎊

  贊助商7.5億英鎊

  轉播費19.12億英鎊

  消費刺激及間接效應最高51億英鎊

  記者張璐晶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熱詞:

  • 英國
  • 經濟
  • 前景
  • 悲觀
  • 奧運
  • 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