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國媒體稱亞裔患抑鬱症比例偏高 華裔自殺頻發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6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杉田19歲時記錄自殺經過的日記。

伊莎貝爾完成了木雕作品“心靈之屋”。

  中新網6月16日電 據美國《僑報》編譯報道,美國患有精神類疾病的人數預計達到5700萬。如果按族裔進行研究,可能會發現亞裔群體中患有抑鬱症的人很少,整體自殺率較低,同時他們尋求心理治療的人也不像其他少數族裔一樣多。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只是他們的文化導致了這一情況。

  故事

  相隔千里 她倆卻有著相同的成長環境

  伊薩貝爾(Isabelle Thuy Pelaud)和杉田(Danise Sugita)從血緣上來講都是亞裔,不過她們的背景並不相同。伊薩貝爾是越南和法國混血,她在法國出生,19歲時移民至美國。杉田是第四代日本移民,在南加州的安大略市出生長大。

  這兩位女性的生長環境天壤地別,但在19歲的時候,她們做出了相同的選擇自殺。誘發杉田和伊薩貝爾自殺的原因具有相同點,包括生活環境和精神健康狀態。

  當初見杉田時,你可能會認為她漂亮並且樂觀。她今年28歲,住在布魯克林,為未能得到良好生長環境的青少年爭取權益。杉田並非那類健談的倡議者,她很安靜,當談到自己或家庭時,她不敢跟人直視。

  “當我很小的時候,就是剛能記住事的時候,我記得每次聽見父母大聲吵架,爸爸到處摔東西時,我就自己躲在房間裏抱著娃娃,或者試著安撫自己,”杉田回憶稱。

  每當説起這件事,她都無法與人眼神交流,她繼續解釋恐懼是她童年時最強烈的感情之一,這一點很可能延續至她的成人生活。杉田同樣記得,校園生活是一段極其孤獨的經歷。

  遠在千里之外的法國,伊薩貝爾在上高中時同樣體驗了相同的經歷。亞裔血統,使伊薩貝爾被她的大家族驅離。“我媽媽從未被她丈夫在法國的大家庭所接受,他們經常將我們視為完全的陌生人,甚至是從其他星球來的外星人,”伊薩貝爾回憶稱。

  和杉田類似,伊薩貝爾回憶她父母總是打架。伊薩貝爾目前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書。她美麗自信,是一個詩人和藝術家,這是她小時候做夢都想不到的。在伊薩貝爾的回憶中,學校的孩子總是忽視她,只要有時間就捉弄她。杉田和伊薩貝爾在中學時掙扎度過,之後是高中。然後,在19歲,她們的忍耐到達極限。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杉田不經意地翻著她19歲時記錄的日記,儘管只寫了幾個月,但卻十分重要。她翻到2002年12月2日那天的日記,那時她還生活在安大略的家中。"我可以聽見外婆和媽媽在説著什麼,我覺得他們想打電話給中毒控制中心之類的事",這是我最後一天日記所寫的最後一句話。”杉田稱。

  當杉田大聲讀出日記內容時,聽起來就像是在講別人的事。但當問及那天的具體情況時,杉田下意識地挪動了椅子,然後解釋稱,那天她吞食了一瓶藥片。杉田平靜地説,“我在嘴裏倒了很多藥片,然後到水池邊喝水,最後吞下整瓶藥。”

  之後的事情,杉田有些記不清了。她記得她姐姐發現她在浴室的地板上嘔吐,她媽媽和外婆很害怕並且向對方大吼,然後是911電話,接下來她在醫院醒來。杉田稱,“我當時很難過很憤怒,我希望自己不要醒過來。”

  在世界的另一邊,伊莎貝爾也是在19歲的時候,仍然承受著巨大的孤立感,以至於連話都不會説。

  “在生命的前19年裏,我完全沉默寡言,當我想説話時聲音也非常小並且口吃,”伊莎貝爾稱,“這並不是天生的,和我是亞裔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環境迫使我沉默,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説話的資格。當你不能説話,或者感覺沒權利説話的時候,沉默將內化,並且吞噬這個人。”

  這種孤立感太強,以至於伊薩貝爾選擇了自殺。她不想説當天的什麼事壓垮了自己,不過她承認自己不止一次想自殺。伊薩貝爾説,“沒有人願聽我説話。”

  選擇自殺,還是選擇治療

  在19歲選擇自殺之後,杉田和伊莎貝爾在治療精神疾病的問題上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儘管家裏不支持,但杉田終究選擇了心理治療。她嘗試了入院治療和門診治療、集體療法和抗抑鬱藥物治療。然而,杉田自稱這些治療尚未産生效果。她上一次自殺是在2010年,那時她26歲。

  杉田嘆息道,“我對生活的感覺依舊如故。我對未來沒有信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好轉或者更糟。這樣的想法真的讓人很沮喪。”

  杉田稱自己仍然很壓抑,依舊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不過至少她現在能將這一些説出來,這對其他需要早期治療的人來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當伊莎貝爾像杉田這麼大時,她仍在逃避曾自殺的事實。伊莎貝爾稱,“我將很大精力用於向前走,試圖忘掉過去的自己。我想要殺了她,想抹掉過去的自己。”

  當伊莎貝爾移民到美國後,她的英語並不好,而且她沒錢沒保險。

  直到40多歲時,伊莎貝爾才開始接受過去的自己。那時她認識了亞裔藝術家辛西婭唐(Cynthia Tom ),唐問了一個改變她精神狀態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那裏會是什麼樣?”

  在經過數周的討論、規劃、塑造和建築後,伊莎貝爾完成了木雕作品“心靈之屋”(A Place of Her Own),並以一根羽毛覆于屋頂。伊莎貝爾稱,羽毛令她想起自殺行為,因為當她身處逆境,屋頂曾飄落下一根羽毛,當羽毛落在手中時,它改變了她的命運。

  2010年,伊莎貝爾的“心靈之屋”在洛杉磯木雕沙龍(Driftwood Salon)上展出。她很喜歡“心靈之屋”的活動,並在2011年再次參加。

  對於伊莎貝爾和杉田而言,治愈抑鬱症和自殺心理並非一日之功。曾試圖自殺的經歷將會伴隨她們一生。但這兩位亞裔女性都逐漸找到勇氣,將長久以來憋在心裏的困擾釋放出來。

  研究

  亞裔女性患抑鬱症比例偏高

  據舊金山KALW廣播電臺報道,數周前KALW曾對亞裔群體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連續報道。一般情況下,在尋求心理健康治療之前,亞裔群體傾向於長久等待,直到問題非常嚴重時才最終找專家診斷。

  此類情況在亞裔女性身上尤為明顯。

  全美心理疾病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研究顯示,15歲至24歲的亞裔女性患有抑鬱症狀的比例,高於其他任何種族或年齡群。

  疾病防治中心(CDC)報告稱,在相同年齡段群體中,年輕亞裔女性的自殺率高居第二,同樣的情況出現在65歲以上的亞裔女性身上。

  KALW系列報道“亞裔精神健康:源於內在”的第二部分,艾麗卡穆(Erica Mu)介紹了兩個亞裔女性的故事,她們正承受著抑鬱症的痛苦。

  分析

  文化特質使亞裔傾向自救

  沒有任何單一指標能夠判斷一個人自殺的傾向有多少,有關自殺發生原因的研究仍然很少,更不用説關於亞裔女性自殺的動因了。然而,臨床心理學家喬伊斯楚(Joyce Chu)稱,專家認為如果杉田和伊莎貝爾能夠及早接受專業人士的幫助,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

  楚解釋稱,“在接受他人幫助之前,亞裔傾向於自己通過文化實踐解決苦惱和感情問題。但當亞裔最終尋求專業幫助時,他們精神健康問題已經相當嚴重,較其他族裔的情況要嚴峻的多。”

  另外,就算你遇到正遭受抑鬱症折磨或有自殺念頭的人,你也可能意識不到。楚稱,“很多資料證明,亞裔更願意表現身體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擾。因此,當你跟一個很抑鬱的亞裔聊天時,他們可能不會説出"嘿,我很傷心,我天天哭,我很鬱悶"之類的能夠表現出抑鬱傾向的話。相反,他們會説"我頭疼,我胃疼"之類的答案。”

  正是由於此種表現,精神病醫生經常漏掉這些抑鬱症訊息。當然,這也只是建立在患者向醫生尋求幫助的情況下。

  因《南京大屠殺》一書而聞名的華裔作家張純如,在36歲的美好年華自殺離世,據稱其死因就是源於抑鬱症。資料照片

  鏈結

  華裔自殺事件頻發

  4月6日矽谷一名年僅40歲的華裔工程師王慶根,被發現自殺于自宅車庫內。斯坦福博士畢業的高才生王慶根因工作壓力過大,長期受到憂鬱症的困擾而自縊身亡的。

  3月26日,一名鄭姓華裔女子在蒙地貝羅“比華利塔”老人公寓跳樓自殺。去年11月一名華裔中年婦女從該公寓樓頂跳樓自殺,摔死在同一地方。

  3月25日一名華裔男子在舊金山華埠格蘭街(Grand Street)地鐵站跳下鐵軌,撞上迎面而來的D車,送表維醫院搶救,所幸無生命危險,但男子清醒後依然求死。

  1月初,一名剛剛移民美國2個月的15歲華裔少女,因不堪忍受同學欺侮而條巴士自殺。有研究稱,超過半數的華裔學生在學校受到欺辱。

  2011年12月20日,一名年逾80歲的華裔老婦,在舊金山華埠寓所內上吊身亡。在美生活的華裔老人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如語言交流能力低,收入微薄,文化差異引來的家庭矛盾,因年邁而喪失社會獨立能力,子女平時上班,老人無人關愛等。

  2011年10月3日,年僅19歲的華裔士兵陳宇暉在阿富汗一個美軍哨所中遭槍擊身亡,當時他到阿富汗戰場還不滿兩個月。陳宇暉生前曾遭上級體罰虐待和種族羞辱。眾議院為此通過反欺淩法案,旨在防止軍隊中欺淩軍人事件的發生。(僑報編譯馬柯斯報道)

熱詞:

  • 自殺念頭
  • 華裔作家
  • 華裔男子
  • 華裔學生
  • 亞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