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籍華人楊向中首例非生殖細胞克隆牛成功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8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佚名,原題:《1999年6月10日美籍華人楊向中首例非生殖細胞克隆牛成功》

    1999年6月10日,美國康州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顧問兼動物技術部主任、領導非生殖細胞克隆牛項目研究的華人楊向中,在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取得非生殖細胞克隆牛的成功。6月24日,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邱勝雲在總領館親切會見和宴請了楊向中,並向他轉交了中國教育部國際司的賀電。他祝楊向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楊向中感謝邱勝雲總領事的祝賀。他説,這個項目是他實驗室的15位專家勤奮努力的結果,同時也得益於他所在的康涅狄格大學領導的積極支持。他表示將努力促進康大和美國其他大學及學術機構同中國的學術交流。

    楊向中是中國旅美農學會發起人和首任主席,現任中國旅美專家教授聯合會主席。

    2000年1月3日,楊向中等人向新聞界宣佈,他們利用體外長期培養後的公牛耳皮細胞成功克隆出了6頭牛犢。這一重要成果打破了科學界認為只有利用新鮮或短暫培養的細胞才可克隆的傳統觀念,使大批量地克隆牛成為可能,並在利用克隆技術為基因功能定位、遺傳疾病診斷與防治、組織和器官修補以及衰老和長壽研究等方面開拓了新的途徑。動物轉基因研究奠基人、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癌症研究中心主任托姆瓦格納稱,這項成果無論從科學還是商業化角度看,都要比克隆多莉綿羊重要得多。1月上旬,國際胚胎學會年會在荷蘭召開,來自42個國家的1000多名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這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

    楊向中同曾在他的實驗室工作的日本科學家洼田力合作,從一頭17歲的日本公牛耳朵上取出細胞,在體外培養兩個月後於1998年12月克隆出4頭小公牛,其中2頭已滿周歲。1999年2月初,他們又用培養了3個月、分裂了30代的該公牛細胞克隆出2頭小公牛,如今這兩頭健康的小公牛已滿10個月。

    楊向中教授40多歲,出生在河北邯鄲農村,從小喜歡動物,中學畢業回鄉務農時自告奮勇為生産隊養豬,是他和動物打交道的開始。高考恢復後於1977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獸醫係,1983年考取教育部代培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96年到康州大學主持生物技術中心工作。記者請他談談取得成功的原因,他非常明確地説,科學技術重在創新,我們的成功就在於思路的創新。克隆技術,原來人們都認為必須用幹細胞,發展到用體細胞是創新;原來認為必須用生殖器官的細胞,我們改用其他部位的細胞又是創新。原來認為克隆用的細胞越新鮮越好,但細胞新鮮不利於實際應用,我們改為將細胞長期培養後克隆,這又是一種推進技術發展的創新。創新並非憑空而來,它需要知識的積累,我本人自1983年起一直從事動物克隆方面的研究,世界各地數百家研究室幾十年來在克隆技術方面的知識積累也很重要。了解了前人的成果、現在的情況、存在的問題,才有可能開拓新的思路,向傳統的觀念提出挑戰。首先是確定方向,然後是刻苦努力,堅持不懈。創新是無止境的,我們這次的突破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課題,比如,為什麼體細胞會比幹細胞效率高,細胞長期培養後克隆反而更好,還有克隆過程中細胞基因的開放問題等等,它們又需要科學家們去努力探索,尋求新的突破,科學技術就是在創新中不斷發展。

    楊向中來美國多年,在海外碩果纍纍,但心一直向著中國,想著故鄉的莊稼人。他現在每年都要回國幾次,為國家的科技和農業發展出謀劃策,儘自己的力量。早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時,他就發起成立了“旅美中國農學會”,推動中美農業科技交流。他還發起成立了“中國橋”基金會,在當地募集資金,幫助旅美中國學者回國進行學術交流,幾年來,已有200多位中國學者在“中國橋”的資助下到國內服務。他説中國人聰明,能幹,又能吃苦,完全可以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更大的貢獻。就動物技術來説,國內的人才很多,水平很高。需要注意的是對外要加強國際交流,將國內的研究項目融入國際社會,吸取國際最新的技術和信息。對內要加強合作,科研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合作才能發揮各方的優勢,取得更好的成果。

    (人民網資料)

熱詞:

  • 美籍華人
  • 楊向中
  • 非生殖細胞克隆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