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2日 1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新華網,作者:佚名,原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歷史、宗教與文化: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德意志”一詞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為“人民”,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爾曼部落所講的方言。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法蘭克大帝國。大帝國中有許多講德語的日爾曼部落,這些日爾曼部落的人所講的方言被稱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蘭克帝國隨即分崩離析,在瓜分各種遺産的過程中,形成了東、西兩個王國。這兩個王國的政治分界線大致就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講法語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法國,而講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的居民在此後的長期生活中也逐漸産生了一種“同屬一國”的感覺,這時,“德意志”一詞也就從一種語言的代名詞發展為代指講這一語言的人。當這些講“德意志”語的部落後來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時,他們不但用“德意志”來稱呼自己的語言和人民,還用它來命名自己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年至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06年,帝國被拿破侖一世推翻。第二帝國是指1871年至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第二帝國的壽命很短,僅存在了47年。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臺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第三帝國是指1933年至1945年的法西斯德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並於1939年9月1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三帝國宣告終結。德國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1949年5月23日德國西部頒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實現統一。

    德國人主要信仰基督教。33.7%的居民信奉福音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信教的人逐漸減少。有相當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後去教堂洗禮,長大成人後很少去教堂做禮拜。對他們來説,宗教節日就是出門度假的日子。德國沒有國家教會,國家對宗教信仰持中立態度。教會具有獨立的公法團體的地位,國家和教會之間的關係,除了憲法之外就是教庭同政府間簽訂的協定和條約。德國的宗教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教會可以説是另一種形式的政黨。教會的社會福利和慈善活動是公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醫院、養老院和護理院、在生活各領域中的諮詢和照管以及在學校和培訓場所等方面的活動是不可替代的。德國社會的宗教氣氛很濃重,單純的全國性的宗教節日就有13個,如三聖節、狂歡節、復活節、聖體節、聖誕節等等。每逢這些節日,全國都要放假。作為一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那些遍佈全國的金碧輝煌、風格迥異的大教堂,已成為德國許多城市的建築標誌,這些古老的宗教建築是德國傳統的象徵。

    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18世紀德國的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裏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的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全球。教堂、宮殿和古堡是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産。著名大學有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洪堡大學、格丁根大學和柏林大學等。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德國的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歸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德國的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採取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餘教育普及。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新聞出版業發達,報刊種類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報有367種,1620個地方版和地區版,由380個出版社和135家編輯部出版發行,總發行量約2500萬份,人均報紙擁有量佔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本、英國和瑞士;雜誌1600多種,總發行量約1.4億份;各種專業刊物8000多種。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1999年第二季度達451萬份。全國性大報有:《圖片報》、《南德意志報》、《法蘭克福彙報》、《時代》週報、《世界報》。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彙報》。時事政治性週刊《明鏡》發行量為103.9萬份,《明星》畫報是107.8萬份。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了全國報紙出版量的1/5。通訊社有:德意志新聞社、德意志電訊社、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全國主要廣播電臺有:德國廣播電臺、德國之聲電臺;主要電視臺有德國電視一台和德國電視二台。

    歷史名人:古典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出生於埃森納赫城的一個著名音樂世家。巴赫早年喪父,是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音樂的。他青年時就開始了演出活動,但生前只被看做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和樂器鑒定家。巴赫在世時,他的作品很少被重視。巴赫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讚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響構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資産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範,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巴赫的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並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16世紀以來尼德蘭、意大利和法國等國音樂之大成,達到了巴洛克音樂發展的頂峰。其作品對近代西洋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故此巴赫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師”。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煙海,僅流傳下來的就有500多首。作品主要有200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難曲》、《彌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為大型聲樂套曲《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宗教改革運動康塔塔》、《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樂作品《布朗登堡協奏曲》6首、《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2集、《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意大利協奏曲》、《賦格的藝術》1集、《音樂的奉獻》1集、《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6首等。

    哲學家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判斷力批判》(1790年)。1793年《在理性範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熱詞: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 西德
  • 德國
  • 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