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列寧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0日 2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新華網,作者:佚名,原題:《列寧》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年4月22日生於辛比爾斯克(今烏裏揚諾夫斯克)一個具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家庭,原名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在同胞六人中排行第三,自幼聰穎好學,拉丁文和希臘文均極出色,1887年從辛比爾斯克中學畢業時的成績名列第一。1887年其兄以謀殺沙皇罪被處死,同年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讀書,三個月後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旋又被捕流放。1888年10月回到喀山,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1889年5月隨家遷居薩馬拉(今古比雪夫),1891年畢業于彼得堡大學法律系,以優異成績通過法律考試,獲准從事律師職業。1893年至1895年移居彼得堡。

    1895年前往西歐,與一些流亡國外的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最享重望的思想家普列漢諾夫接觸,同年返國,成為彼得堡馬克思主義小組領導人,並創立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向工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年12月被捕入獄。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東部,他在那裏與克魯普斯卡婭結婚,並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和寫作。1900年初流放期滿。1900年7月去德國慕尼黑,同年12月與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在當地創辦了馬克思主義者的第一張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第一期出版。1903年在倫敦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討論黨員條件和黨的紀律問題,他在其著作《怎麼辦?》中提出了黨是“無産階級先鋒隊”的見解。在第二次大會中,列寧堅持建立在“民主集中制”指導下的“新型的黨”,要有鐵的紀律和嚴密的組織;而以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和托洛茨基為代表的一派則攻擊列寧要消滅黨內自由,最後要實行一人獨裁。列寧派在會上佔多數,稱為布爾什維克,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派佔少數,稱孟什維克。在革命領導權問題上,列寧認為必須由無産階級領導,革命勝利後建立“革命工農民主專政”。

    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于11月由國外回到彼得堡。1905年11月至1906年8月直接領導革命鬥爭。1907年12月根據黨的決議再度出國。1912年1月領導在布拉格單獨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會議,把孟什維克清除出黨,使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兩派從此分道揚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寧宣稱第二國際業已死亡,號召“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同年9月去瑞士,兩次組織各國反戰社會主義者的反戰大會。1917年發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分析了什麼是戰爭的真正原因。1917年2月俄國資産階級經過民主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後,産生了由克倫斯基為首的資産階級自由派政黨組成的臨時政府,該政府繼續進行世界戰爭,無力使經濟免於崩潰。同年4月列寧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把土地分給農民和政府控制私營工商業的政策,使布爾什維克贏得全國各地蘇維埃的支持;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戰鬥口號。關於政權問題,在其所寫的《國家與革命》中,提出無産階級必須粉碎現存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産階級專政。10月20日左右,列寧回到彼得格勒召開中央委員會會議,通過武裝奪取政權的決議。列寧親自領導了武裝起義,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獲得勝利。11月8日在全俄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他宣佈《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並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蘇維埃政權誕生後,列寧和德國簽訂了對俄國非常不利的《布列斯特和約》。1918年列寧遇刺受傷,很快康復。1919年3月主持召開共産國際成立大會(第三國際),主張民族自決。1918年至1920年內戰中,列寧艱苦地組織工農紅軍,動員人力,挖掘資源,支持軍隊作戰,最後消滅了受協約國支持的白軍。1921年宣佈新經濟政策。在列寧的最後兩年裏,俄羅斯沙文主義蔓延,特別是斯大林于1922年就任黨的總書記後,權力日益集中。列寧曾以最大的努力企圖改變這種趨勢,不幸于1922年春身患重病。同年4月,醫生從他的頸部取出被打進的兩顆子彈中的一顆,但一個月後,他又患局部癱瘓症,不能講話。1923年3月10日起,他完全停止了政治活動。1924年1月21日下年6點30分(莫斯科時間)在莫斯科附近的哥爾克村逝世。

    列寧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業和學説的繼承者,他的著作編成《列寧全集》出版。

    根據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列寧陵墓建在莫斯科紅場克裏姆林宮墻正中的前面。最初根據設計師亞舒謝夫的設計在三天內搭建了一座簡易的列寧墓。接著建造了第二座列寧墓,于1924年8月1日開放供瞻仰,它也是木制結構的,但規模比較大,還在陵墓上修建了觀禮臺,供蘇聯國家領導人在紅場參加節日慶典時使用。1930年10月,再次根據舒謝夫的設計方案在紅場上建成了磚石結構的列寧墓,它保留了原建築的基本結構,但更為氣派,佔地面積增加了三倍多,比過去高3米,深紅色的石榴石和黑色的大理石使其更加莊嚴肅穆。墓中安放著置有列寧遺體的水晶棺。1931年在列寧墓兩邊修建了可容納1萬人的觀禮臺。為了使列寧遺體始終處於適宜狀態,專家們使用一種專門配製的氣溶膠液對遺體皮膚做濕潤處理並採取了其它一些必要的防護措施,列寧遺體的組織和細胞保存完好,外形幾乎未發生變化。自1924年1月27日列寧遺體安置在陵墓中以來,每年有很多國內外遊人前來瞻仰列寧遺容。

熱詞:

  • 列寧
  • 俄國
  • 沙俄
  • 俄共
  • 蘇共
  • 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