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敘利亞危機“溢出效應”顯現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7日 0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黎巴嫩中北部山區雪松掩映下的聖谷。

  黃培昭攝

貝卡谷地的敘利亞難民。

  黃培昭攝

休閒的黎巴嫩人。

  黃培昭攝

  敘利亞危機的“溢出效應”正日益顯現。由於局勢持續動蕩,大量敘利亞難民持續涌入土耳其、約旦、黎巴嫩等國,僅黎巴嫩就有13000多人。圍繞敘利亞問題,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黎巴嫩各派政治力量正在發生嬗變,引起中東國家高度關注

  眼下,敘利亞局勢微妙複雜、岌岌可危,與敘利亞有“特殊關係”的黎巴嫩自然難免池魚之累。3月29日,黎巴嫩總理米卡提明確表示,黎巴嫩不會改變對敘利亞問題的立場,將繼續奉行不介入政策。作為阿盟成員國的黎巴嫩,在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內多數成員國齊聲“倒敘”形勢下的這一表態,正反映了其與敘利亞關係的特殊性。但是,作為鄰國,敘利亞危機的“溢出效應”正在黎巴嫩日益顯現。

  難民持續涌入引發難題

  中東媒體普遍認為,黎巴嫩的國內局勢演變,是受到敘利亞形勢影響和輻射的必然結果。這突出表現在:一是越來越多的敘利亞難民正在源源不斷地進入黎巴嫩,將有可能影響黎國內局勢穩定和社會安寧。黎巴嫩並沒有像土耳其、約旦等國那樣為這些難民建立難民營,而是規勸他們投親靠友,分散安置;二是黎敘邊境地區時有衝突和襲擊事件發生,甚至造成黎巴嫩人員傷亡;三是黎巴嫩政府高官頻頻表態,或公開或含蓄地支持敘利亞政府,給外界造成了黎巴嫩在對待敘問題上的態度與其它阿拉伯國家很不相同的印象,個中緣由耐人尋味;四是與敘利亞有著密切聯絡的黎巴嫩真主黨開始打破沉寂,不但高調“發聲”聲援敘利亞,而且伴以實際動作,加深了外界對地區局勢的擔憂。

  近日,記者赴黎巴嫩採訪,來到貝卡谷地等黎、敘交界之處,與敘利亞難民進行了接觸。貝卡谷地縱貫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的邊境地區,南北長達150公里,平均寬16公里,包括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在內的一些城市,可以通過這裡的高速公路,穿越貝卡谷地進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出租司機卡比爾提醒記者説,路上跑的那些破舊的車,就來自敘利亞。

  雖然已是陽春時節,但貝卡谷地兩邊山勢陡峭而險峻的山體上還覆蓋著皚皚白雪,在艷陽的照射下泛著耀眼的光芒。不時有挂著敘利亞牌照的汽車從對面駛來,汽車和車上的人一樣,都渾身疲憊不堪的樣子。敘利亞局勢動蕩之後,生活在霍姆斯、德拉、哈馬等地的敘利亞人開始離開家園到周邊鄰國,前往土耳其和約旦的最多,而逃到黎巴嫩的也已經達到13000人。

  針對難民不斷增多的現象,黎巴嫩軍方加強了對黎敘邊界沿線尤其是貝卡谷地的檢查和安全警戒工作。在黎巴嫩和敘利亞交界的邊境小鎮馬斯納,難民提著大大小小的箱子在等待進入黎巴嫩境內,黎巴嫩士兵則負責進行嚴格的檢查和盤問,然後才予以放行。記者剛拿出相機,就被士兵勒令禁止拍照。一位叫哈桑的士兵告訴記者,此前已經在這裡抓獲了來自西方的冒名記者的間諜,所以他們接到命令,對所謂記者要嚴格甄別,並且一律不得攝影。其間一位名叫胡黛的敘利亞中年婦女對記者説,“家鄉到處是槍炮聲,人們不得不跑。”

  黎敘“特殊關係”引人矚目

  有阿拉伯媒體認為,難民是敘黎關係的一個縮影。在歷史上,黎巴嫩和敘利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法國委任統治時期,二者曾是同一個政治實體。黎巴嫩獨立後,敘利亞一直拒絕承認,並派出一支近3萬人的“阿拉伯威懾部隊”駐紮在黎巴嫩。1991年,兩國簽署了《兄弟關係合作與協調條約》和《安全與防務條約》。2004年9月,美國、法國等國家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559號決議,要求敘駐黎部隊全部撤離,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更是多次以空前強硬的“命令口吻”,在敘利亞和黎巴嫩之間“棒打鴛鴦”,將二者拆散。2005年4月,由於被指責與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害案有關聯,敘利亞在西方空前的壓力下從黎撤軍。直到2008年,敘利亞與黎巴嫩正式建交。

  埃及《消息報》曾有評論説:“在黎巴嫩的政治肌體上,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一直在發揮關鍵作用,那雙手便來自敘利亞。事實上,迄今為止,黎巴嫩始終生活在敘利亞的陰影中,所不同的是受到國際形勢和外部勢力干涉的影響,這個陰影有時濃重,有時稍微淡薄而已。”

  顯而易見,在黎敘“特殊關係”框架的維繫下,當盟友遭遇危難之際,黎巴嫩沒有袖手旁觀,而是多次強調對敘利亞保持“不介入”的政策,並認為阿盟有關敘利亞的決議“十分危險”,強調自己不會與敘利亞斷交等。具體到敘利亞難民問題上,如果黎巴嫩對這些難民進行收容,建立了難民營,就等於鼓勵敘利亞人都前往黎巴嫩,無形中相當於“拆敘利亞政府的臺”,而且敘利亞難民一旦激增,對黎巴嫩本身也是一道難題。黎巴嫩安全部門強調,流亡到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中,有普通老百姓,也有混跡其間的敘利亞武裝分子和不法之徒,如果像土耳其那樣,為這些難民建立了集體居所或“安全走廊”,極可能被敘利亞反對派和西方國家所利用,作為向敘利亞政府軍發動襲擊的“跳板”,那樣無異於站到了敘利亞反對派的一邊。

  除了不斷增加的敘利亞難民,在黎巴嫩境內還生活著大約50萬巴勒斯坦難民。他們大多居住在貝魯特郊外的13個難民營裏,處境十分艱難。難民營由巴勒斯坦人自己管理,擁槍自衛,包括黎安全部隊人員都不得隨便進入。由於派系鬥爭不斷,矛盾重重,難民營內部時常發生衝突。黎巴嫩媒體認為,巴勒斯坦難民已經成了黎巴嫩的一個社會問題,而且影響到了該國經濟的發展。正是因為有巴勒斯坦難民的“前車之鑒”,黎巴嫩政府才堅持不給敘利亞難民建難民營,以避免進一步殃及自身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全。

  有分析人士稱,黎巴嫩在處理逃到黎巴嫩的敘反對派問題上還是“留有餘地”,譬如從人道主義出發,對涌入境內並且繳械投降的一些敘利亞武裝分子予以了釋放。黎巴嫩這樣做是採取靈活立場的表現,首先是因為黎巴嫩政壇上也有親敘利亞反對派的力量。其次,黎巴嫩和敘利亞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和紐帶,經濟相互依存度很高。“中東經濟”網站日前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黎巴嫩經濟對敘利亞經濟有著強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甚至是使敘利亞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的“基石”之一。

  有數據顯示,僅以解決就業這一方面而言,黎巴嫩吸收了敘利亞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目前至少有120萬敘利亞人在黎巴嫩工作,主要從事建築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這一數字約佔敘利亞勞動力人口的1/5。記者在黎巴嫩多地都注意到,大量敘利亞建築工人在工地上揮汗如雨地工作,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汗水,為黎巴嫩內戰後的重建貢獻了巨大力量。同時,他們的收入要比在本國所得高很多,大量資金匯回敘利亞,解決了敘利亞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資金瓶頸,極大地緩解了在經濟發展中令政府頭疼的經費短缺問題。

  黎巴嫩國內資源匱乏,敘利亞的國內資源則相對豐富。多年來,敘利亞政府每年都以優惠價格向黎巴嫩提供大量石油和電力,為後者解了“燃眉之急”。敘利亞是農業大國,農産品種類多、收成好,而且物價低廉,吸引了不少黎巴嫩人前往收購。而黎巴嫩則是一個商業國家,娛樂設施齊全,是敘利亞人購物消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同時,黎巴嫩的銀行、金融業很發達,而敘利亞銀行則利息偏低、管制嚴格,且清償能力差,因此,不少敘利亞人都選擇把資金存入利息高、信譽好的黎巴嫩銀行。可以説,雙方經濟、金融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互補性,正如黎巴嫩外長曼蘇爾多次在公開場合所説:“我們不會斷絕與敘利亞的關係,因為那樣不符合黎巴嫩的國家利益”。

  各派政治力量發生嬗變

  早在2005年2月,黎巴嫩國內就爆發了所謂“雪松革命”。“雪松革命”以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害案為導火索,黎巴嫩6萬示威者聚集在貝魯特市中心要求政府辭職,要求敘利亞軍隊撤出黎巴嫩。

  事後,在黎巴嫩政壇上,圍繞2005年發生的反對敘利亞的“雪松革命”,黎國內按照親敘和反敘立場分成了“38”陣營和“314”陣營兩大政治力量。“38”陣營主要政黨有真主黨、自由國民陣線和“阿邁勒”運動,支持者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314”陣營主要政黨有哈裏裏領導的“未來陣線”、黎巴嫩長槍黨和自由國民黨。這使得黎巴嫩政治底色十分斑駁,並且黨派林立、訴求多元,政治鬥爭常年激烈。

  黎巴嫩雖然只有400多萬人口,卻有100多個黨派團體、40多支民兵武裝,他們代表著不同的教派、家族和黨派利益。現在,對於敘利亞問題,不同派別觀點各異。在黎巴嫩,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幾乎各佔了人口數量的一半,二者又有許多分支派別,分支派別中又有小的派系,這與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

  在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中,分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穆斯林則分成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等。如今,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穆斯林人數均已經超過了德魯茲派人數,從而形成了當下馬龍派、什葉派和遜尼派三大教派在黎巴嫩佔主導地位的宗教格局。雖然宗教多,但從整體上看,現在的黎巴嫩基本稱得上是一個各宗教派別能夠保持權力平衡的國家,做到這一點十分不易。

  根據規定,黎巴嫩的國家總統、武裝部隊總司令等由馬龍派擔任,具有實權的總理一職由遜尼派穆斯林出任,德魯茲派任國防部長或其他政府部長,外長則由希臘東正教或希臘天主教人士出任,議長則由什葉派擔任。這種按宗教分配權力的政治規則在從前是較為合理的,也是比較切實的解決問題方法。不過,時過境遷,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化以及各派人口的持續增多,這種規則顯得越來越脫離黎巴嫩的國情,要求改革權力分配方式的呼聲日益高漲。最後,各派因相互不滿而兵戎相見,終於爆發了戰爭。1975年至1976年,黎巴嫩的內戰令世界瞠目。1982年至1985年,硝煙再度瀰漫,戰火又起。殘酷的戰爭毀壞了黎巴嫩的大好河山,大量民眾的家園被戰火吞噬。

  中東媒體分析認為,黎巴嫩國內特有的教派矛盾有可能因敘利亞問題而激化,如果處置不當,敘利亞危機的“溢出效應”將會打破黎國內的宗教平衡架構。值得一提的是,與不少遜尼派反對敘利亞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黎巴嫩真主黨,他們一直力挺巴沙爾政權。真主黨是由什葉派穆斯林組成,受控于伊朗和敘利亞。眼下,敘利亞國內危機重重,巴沙爾政權面臨被西方顛覆的危機,伊朗核問題也一步步被推到風口浪尖。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黎巴嫩真主黨的活動正在趨向頻繁,引起了地區內國家的高度關注。

熱詞:

  • 溢出效應
  • 德魯茲派
  • 1975年
  • 黎巴嫩長槍黨
  • 貝卡谷地
  • 雪松革命
  • 特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