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韓媒稱中國國産航母服役後將主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網4月11日消息:韓國軍事網站《Viggen軍事論壇》2012年4月9日發表文章,對美國《航空週刊》4月4日發表的有關中國航母發展可能引發亞太航母競賽的文章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站在中國的角度上講,大力發展航母已經成為無法逆轉的趨勢,且其航母優勢明顯,其他亞洲國家難以與其進行競爭。而站在以日印為代表的,意圖發展航母的其他亞洲國家的角度上講,其在技術與政治上面臨的諸多局限,也決定了其在事實上缺乏對高端航母的需求,且其在發展本國航母的過程中,也將受到諸多限制。因此,隨著日後中國國産航母的服役,勢必將主導西太平洋與部分印度洋海域,但短期內,尚無與美國展開全球化競爭的可能。

  本月初,俄媒報道,在俄羅斯經過漫長改裝的印度“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將於本年5月份試航。幾乎與此同時,關於中國日後將建造大型核動力航母的消息突然增多。而較早之前,日本也通過其軍事網站非官方的曝出了其所謂“保升”級航母的設想。亞太地區的航母競賽似乎一觸即發。但著眼于中國相比日印在航母發展戰略與技術上的明顯優勢,至少在亞洲地區,幾乎沒有國家有能力與中國在航母領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競爭。而對於世界頭號航母國家美國而言,作為新興航母國家的中國,在可預見的時期,其既無能力也無必要與其進行競爭。

  首先,中國獨有的優勢——獨立的戰略、技術發展環境

  眾所週知,受制于建國前的長期弱勢,以及建國後過於薄弱的技術基礎,中國海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低端發展過程。擔任規模龐大中國海軍主力的始終是驅護艦一類的中小型水面艦艇(與航母及巡洋艦相比)。對於中國長達18000公里的海岸線,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均無法進行有效的捍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凡是與中國存在海上邊界的國家,幾乎全部與中國存在領海爭端。但隨著中國于1984年購進原澳大利亞海軍的“墨爾本”號航母的船殼,中國開始了對航空母艦的實質發展。而在蘇聯解體之後,大量蘇聯航母技術,隨著三艘俄制航母大量涌入中國。因此,截至上世紀末,中國已經全部接觸並部分掌握航母關鍵技術,而日益發展的海外利益與海軍整體實力,也為中國構建具備自身特色的航母戰略創造了條件。

  儘管自本世紀初起,中國海軍的作戰任務逐漸由“近海防禦”向“遠洋攻防”轉變,但在可預見的時期,即使中國裝備大型航空母艦,中國海軍仍是一支防禦性的海上力量。其航母戰略的核心在於,以航母為核心的海上編隊,有能力對中國主要的海上運輸線進行常態化的高強度巡航。有能力在非戰爭環境下,隨時應對各種程度的海空威脅。同時,在缺乏大型島嶼的中國南海,可以在任何區域內,對各種島礁進行兩棲登陸,或在對被他國侵佔的島礁進行搶灘登陸的同時,有能力壓制這些國家可能的海空威脅。因此,中國航母戰略的核心實質就是在缺乏海外基地的情況下,保持對世界各熱點地區的力量投送能力,以及對遠離本國力量核心的海洋國土進行有效捍衛。而在形成這一戰略的過程中,起到限製作用的關鍵性因素,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國內,因此,相比日印等國,中國的發展難度是相對較低的。

  而在航母相關裝備的研發方面,儘管中國長期受制于封鎖,存在著諸多局限。但從更大的範圍上講,正是長期的封鎖,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因此,其在獲得相對較少的概念性技術輸入之後,依仗自身完善的工業體系可以迅速的研發出高水平的裝備,殲-15艦載機就是這方面的例證。未經中國官方證實的消息顯示,中國曾希望引進數量有限的俄制蘇-33艦載機進行仿製。在遭到俄羅斯拒絕之後,中國轉向烏克蘭,在獲得蘇-33艦載機原型機,即T-10K後,獨立研發出了性能類似的殲-15艦載機。而在整合本國發動機、隱身與航電技術之後,其完全有有可能成為綜合性能超越美制“超級大黃蜂”的世界頂級艦載機。因此,相比日印等國,之前相對封閉的發展與技術引進環境,使中國具備了獨立研發航母核心技術的能力。

  其次,日印面臨的局限——受限的戰略、技術發展環境

  儘管日印兩國的海軍發展狀況存在巨大差異,但相比中國卻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在海軍戰略制定與技術發展方面,受到來自外界的嚴重影響,體現在航母上尤其是這樣。受制于戰敗國地位以及過於敏感的地理位置,日印兩國不僅在制定本國航母戰略上嚴重受制於人,同時在軍備研發方面也面臨很大局限,也使其幾乎不具備獨立發展航母,甚至航母關鍵技術的能力。站在這一角度上講,它們與同為亞洲國家的中國相比,差距相當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受制于戰敗國的地位,不僅喪失了明治維新的發展成果,也不得不長期作為美國的附庸,充當其在東亞地區遏制中俄的橋頭堡。因此,處於相當功利性的目的,美國曾對日本進行了極高規格的海軍軍備技術輸出。日本“金剛”級驅逐艦成為除美國海軍之外,第一款裝備美制“宙斯盾”系統的戰艦就是明證。但美國對日本的海上限制也相當嚴格。日本戰艦的所有行動,必須在美日聯合行動的框架下進行。日本不僅不能獨立制定本國的海軍戰略,還需要被動的接受美國分配的海上任務。而具體在航母上,美國近年來似乎對日本發展航母的限制有所鬆動,使日本建造了大批噸位巨大的所謂“直升機驅逐艦”。但通過分析這些“類航母”戰艦的性能不難發現,其幾乎不具備搭常規載艦載機的能力。美國方面不僅在對向日本出售具備上艦能力的F-35戰機時慎之又慎,對日本研發任何航母相關技術,如艦載機起降等配套設施限制極嚴。畢竟吃日本海軍航空兵虧最大的,正是美國人自己。因此,受制于附庸的地位及管制嚴格的航母技術發展環境,日本顯然無力像中國那樣,“隨心所欲”的發展航母相關技術。

  與日本相比,印度在發展航母方面似乎不受任何限制,且其作為所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其軍備引進途徑之廣,也是中國難以相比的。但正是其“用錢買來軍備現代化”的做法,使現階段的世界霸權國家,可以用相對間接但卻有效得多的方法,制約其航母戰略與技術的發展。從“戈爾什科夫”號漫長的改裝與漲價經歷中不難看出,印度尚無獨立建造發展航母。儘管在該艘航母改裝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印度也啟動了其國産航母計劃,即“藍天衛士”級航母。但從最終的建造結果來看,其顯然無法改變他國在印度海軍建設上的主導地位。而在該型航母的建造過程中,印度主要依仗來自法國的技術支援,但在艦載機選型上,卻仍鍾情與俄制戰機。兩種風格的裝備在日後兼容上慘澹的未來,也印證了現階段印度在航母相關技術上的捉襟見肘。而在航母戰略上,儘管印度海軍的作戰力量一直很明確,即將印度洋變為印度的內海。但作為中東能源輸出的必經之路,該地區包含過多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的利益。此時印度如果強勢與美國進行對抗,其孱弱的國力顯然難以勝任,而如果對美全面妥協,顯然又與尼赫魯提出的“建設有聲有色的大國”理念相悖。而具體在航母上,無論是引進還是國産的航母,無疑難以與美國,以及中國現役或在建的航母相抗衡。而放棄建造航母,無疑又會使其苦心積攢的海軍地區優勢瞬間煙消雲散。因此,面對自身在技術上的極大局限與在航母發展戰略上的兩難境地,印度顯然無力像中國那樣,伸縮自如的發展航母。

  第三,中國海軍的未來——尚無能力與必要與美國競爭

  相比俄羅斯“雷聲大雨點小”的航母發展,日印兩國似乎更加現實。而兩國受制于自身的政策、技術原因,現在無力與中國進行航母競爭。因此,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中國成為亞太海軍首強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航母大國只是時間問題。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大力發展海軍軍備,並在與英國的硬拼中耗盡鮮血不同。此時的中美更加類似于二戰結束時的英美兩國。那時,美國通過在20世紀上半葉的積累發展,在一戰結束後已經成為實力僅次於英國的第二海軍強國,而在二戰期間,其毋庸置疑的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海軍首強,開始主導世界海上霸權。而儘管英美兩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有過互相以對方為假想敵的作戰計劃,但新時代的英美大戰為何未能上演?原因很簡單,作為追趕者的美國,在其實際足以達到“和平過度”的程度之前,一直保持與英國的良好關係,一直避免觸及英國的根本利益。

  今天的中國與昔日的美國類似。從中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在可預見的時期,國家利益並不要求其挑戰美國的根本利益。而美國之所以沒有昔日英國的鎮定,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的干擾,從而使美國有能力將精力更大的集中在對潛在對手的挖掘與打壓之上。對中國而言,此時與美國爆發任何形式的大規模對抗乃至軍事衝突,都是在重蹈一戰時期德國的覆轍。儘管中國不存在類似昔日德國那種戰敗並被瓜分的可能,但任何一場受益有限的戰爭與對抗,都會極大的非正常損耗中國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因此,中國應在保證其始於中東的能源運輸線的安全的前提下,將國家力量的影響方向,指向美國都尚未觸及的地方,亦如昔日美國將“觸手”伸向英國並全面觸及的中國及南美。並通過擊敗西班牙這種間接方式,在不與英國發生直接關係的情況下,獲得在世界上的“生存空間”。具體到策略上,中國可加大在非洲的力量輸入。原因很簡單,在以歐洲國家為主導的世界殖民體系崩潰之後,非洲還原了其“處女地”(沒有大國施加影響)狀態。而一旦實現對非洲大陸的有效控制,中國將獲得面向印度洋與大西洋的廣泛發展空間,且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傳統友誼,顯然也有助於其實現非洲抱負。而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對非洲的直接軍事干涉也僅限于克林頓時期對索馬裏摩加迪沙的那次失敗的突襲行動。而中國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建立在航母基礎上的遠洋海軍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獲得對非洲足夠影響力的情況下,航母為中心的遠洋海軍,無疑又將成為中國進一步向世界施加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整個過程中,在客觀上,中國完全可以將與美國進行的競爭降到最低。

  站在亞洲的角度上講,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未曾有一個該地區國家獲得過絕對的優勢(蘇聯為歐洲國家)。因此,面對中國日益崛起的國力,其他國家將其視為假想敵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借此將亞洲推向整體對抗的狀態,則是極其缺乏理智與遠略的行為。而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講,對美國而言,上世紀50年代初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兩場戰爭已經證明,以任何的戰爭方式遏制中國都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崛起是美國必須接受的事實。因此,作為充滿理智的兩個大國,互相尊重顯然比再次引發戰爭更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而作為日後將被兩國大力發展的航空母艦將成為兩國在實力相對均等的條件下,尋求利益共同點的重要砝碼。

熱詞:

  • 韓媒
  • 中國
  • 國産
  • 航母
  • 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