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盤點國際著名斡旋特使 多數臨危受命展個人魅力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11: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日上午,安南帶著解決敘利亞問題的6點建議,安全抵達北京,目的是斡旋。此次,除了是聯合國前任秘書長,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聯合國和阿拉伯聯盟(阿盟)敘利亞問題聯合特使。帶著這個頭銜,他不顧敘利亞反對派的強烈反對,毅然前往大馬士革與巴沙爾深切對話,此後趕往俄羅斯和中國,為他的和平倡議“遊説”。

  在強調實力對比的今天,在主權國家“唱主角”,國際組織“打邊鋒”的當今國際體系下,自然人的作用或被湮沒,或被無視,或被打上國家利益代言人的標簽。當國家爭端日趨惡化,衝突雙方的對話被掐斷,第三方國充當協調者的可能為零甚至“幫倒忙”的時候,“特使”這個角色就被推到風口浪尖。他或她,為了避免一場惡戰,甚至是阻止一次全人類的災難,成了刀尖上的舞者。

  “國家”無法發力特使臨危受命

  如今,距離安南卸任聯合國秘書長,已5年有餘。有人評論,他像走在鋼絲上的木雕小熊,但凡是謀求和平的行動,每一步都那樣艱難。

  在敘利亞局勢動蕩難安的今天,敘政府和反對派火力不休、拒絕對話,聯合國、阿盟使出了渾身解數致力於敘利亞危機的化解。上月23日,安南臨危受命,成為聯合國和阿盟任命的敘利亞問題聯合大使。

  這不禁讓人想起,1998年美國盤算著對伊拉克大打出手的危急時刻,安南不顧布什政府的層層阻撓,鋌而走險,親赴巴格達與薩達姆叼著雪茄促膝談心,終於使得聯合國在伊拉克的核查工作得以延續,在最後時刻澆滅了一場戰爭的火藥桶。

  當衝突惡化到極致,“國家”角色太過敏感以至於無法發力時,“特使”就成了衝鋒陷陣的“軍”,臨危受命。

  2009年8月,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閃電般、無預兆地訪問朝鮮平壤,被當時媒體稱為“不具備特使之名,但有特使之實”,造成巨大轟動。緣由是當年6月4日,平壤審判了兩名“非法入境”的美國女記者,雖然為被收監服刑,但兩名女記者被要求呆在平壤的飯店裏。而克林頓的到訪,説是為解救兩名女記者。

  但事實上,當時聯合國安理會剛通過1874號決議,國際社會對朝鮮的制裁升級,幾乎切斷了平壤與外界溝通的全部渠道。從六方會談,到核不擴散條約,一直到朝鮮半島停戰協定,平壤幾乎已退無可退。

  無獨有偶,另一位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經分別於1994、2010和2011年三度訪問朝鮮。每一次,他都強調自己是以“私人”身份訪問,但每一次,外界都掀起一場有關美朝關係走向的討論熱潮。這似乎不能全怪媒體有意炒作,因為每一次,朝鮮半島局勢,似乎都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1994年,當時美國克林頓政府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在核問題上有異議,六方會談隨之陷入僵局,美朝對話完全停滯,朝鮮半島戰爭一觸即發。2010年,美國與韓國于朝鮮半島周邊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朝鮮方面反應強烈。“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後,朝鮮半島局勢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韓朝以及朝美間政府對話陷入全面停滯狀態。

  “個人魅力”不是每次都管用

  有的特使因其前國家領導人的身份而遭受質疑,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1994年,朝鮮半島戰爭一觸即發。危急時刻,卡特以卸任前總統的私人身份到訪朝鮮,並與金日成會晤。在他的斡旋下,朝美雙方簽訂了《日內瓦核框架協議》,半島上濃濃的火藥味戲劇性地消散了。

  那麼究竟是卡特的個人魅力化解了這場半島危機,還是歷史齒輪步步向前造就的必然?當時有分析人士表示,其實早在卡特到達平壤之前,美朝就已經在核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卡特這個民間使者更像是為走一個過場。在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詹德斌看來,這個“特使”身上就帶著濃濃的“國家利益”味道。卡特的確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當時,卡特和金日成劃著小船親切地交談,這充分展示了卡特的個人魅力,但如果離開了當時的國際大背景和朝鮮半島周邊局勢,是不可能有那樣一幅景象的。”

  詹德斌認為,這是一次天時地利人和之造化。“當時正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不久,朝鮮在國際上幾乎處於被孤立的狀態,而且經濟上相當困難,俄羅斯又突然要求和朝鮮實行物物交換,更是雪上加霜。”對朝鮮而言,達成《日內瓦核框架協議》是當時最好的結果。

  此後,卡特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再度訪問朝鮮。彼時,朝鮮最高領袖的位子上,坐著的不再是當年和卡特談天説笑的金日成,而是其子金正日。這兩次,年邁的卡特貌似不再“給力”了,金正日顯然沒有如其父親一般給足卡特“面子”,他沒有接受卡特的會面請求。而卡特這位“特使”的任務,也不再有1994年那般艱巨,他只是從人道主義精神層面出發,前來營救被朝鮮扣押的美國公民。特別是2011年4月的朝鮮之行,雖然時已87歲的卡特與另外3名前任國家領導人——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裏、愛爾蘭前總統瑪麗魯濱遜和挪威前首相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高調組成“元老團”應朝鮮邀請到訪,討論對朝鮮的糧食援助、人權和無核化等問題,但卻被當時輿論指為“成果寥寥”。當時,卡特一行得到了朝鮮時任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相關口信,然而未能與金正日見面,也未能如克林頓般將被朝鮮扣留的美國公民帶回。

  處事不公可能身陷醜聞

  也有特使陷入醜聞,飽受質疑。自2007年擔任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即聯合國、歐洲聯盟、美國和俄羅斯特使以來,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就“緋聞”不斷,先後曝出陷入利益衝突醜聞、密會穆阿邁爾卡扎菲等消息。

  據了解,布萊爾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的高級顧問。因為幫助摩根大通銀行的客戶英國天然氣公司和卡塔爾電信運營商瓦塔尼亞公司開展總額達數十億美元的業務,布萊爾遭到各種批評的聲音,他作為四方特使的信譽度也進一步降低。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的高級助手納比勒沙阿斯曾説,“他(布萊爾)近來的言論讓他像一名以色列外交官,在兜售他們(以方)的政策。因此,對我們而言,他沒有用處。”(記者 賴競超)

熱詞:

  • 國際
  • 著名
  • 斡旋
  • 特使
  • 多數
  • 臨危受命
  • 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