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人民日報:西亞北非動蕩在東南亞找不到落腳點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0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南亞經濟發展迅速,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曼谷近期新開張的購物中心就有3家。圖為新近開始營業的裝修華麗的購物中心——“第21航站”內景。

  丁剛攝

  泰國南部那拉提瓦府樸亞西亞村穆斯林小學快樂的孩子們。

  劉歌攝

  鏡頭

  去年記者參加過泰國外交部組織的一次活動,主辦方請了幾位在校的研究生來為外國記者當翻譯。其中有位姑娘叫麗,活動中記者與她談起那些走上街頭的中東青年,問她為什麼泰國青年對此不感興趣。麗先是反問了一句“為什麼要感興趣呢?”似乎對記者提出這一問題很反感。但接下來,她還是告訴記者,泰國青年並不發愁找不到工作。“只要你努力,總會找到好一點報酬的工作的。”麗説。

  泰國年輕人初次就業的工資其實並不高,大學剛畢業的能拿到大約13000—15000泰銖(約合2700—3000元人民幣)。這筆錢在像曼谷這樣的大城市生活,也是緊巴巴的。但泰國經濟這幾年發展很快,外資不斷進入,機會也不斷增加。麗就常常去一些公關公司打工,掙的錢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從與麗的交談中可以感到,她對未來能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是挺有信心的。

  也許,麗這樣的泰國年輕人對西亞北非的亂局未必了解得那麼透徹,但她從就業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確也讓我們看到了東南亞與西亞北非的差異究竟在哪。

  西亞北非的政局動蕩讓西方一些媒體將目光轉向東方,有人堅持認為這一波所謂“追求民主的潮流”會波及東南亞,因為東南亞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地區。本報駐外記者實地採訪多位東南亞專家學者,就此進行深入探討。

  在過去的一年裏,總有一些西方媒體將西亞北非發生的事情套用到東南亞,有人堅持認為這一波所謂“追求民主的潮流”會波及東南亞,只要東南亞某國出現遊行,就成了“‘阿拉伯之春’效應在這個東南亞國家的罕見展示”。在東南亞媒體上,也有“茉莉花開在新加坡”之説,亦有“馬來西亞的‘阿拉伯之春’”的比喻。德國世界新聞網的報道曾斷言,“阿拉伯之春”將到達東南亞,“民主幽靈”在馬來西亞上空盤旋,與埃及等國一樣,現代通信手段成了“革命”的工具,“阿拉伯之春”之後將是“東南亞之夏”。

  東南亞各國經濟充滿生機

  將東南亞的前景與西亞北非所發生的事情相聯絡,有一個主要原因,同樣也是一個主要的引起誤判的因素,即東南亞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地區。“那裏的穆斯林很多,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動蕩,對那裏是一種啟發。”類似的評論常常見諸報端。不過,泰國大學生麗的話或許可以用來作這些評論的校正。

  東南亞與西亞北非相比,直觀上最大的不同,是這裡充滿了生機。每個人似乎都在忙碌著,遊手好閒的人不多。人們在這個社會中有自己的位置,也有希望找到或許更好一些的位置,就像他們的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鏈條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樣。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一年來吸引外資的勢頭十分強勁,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記者在東南亞工作一年,走過幾個國家,到處都可以感受到經濟的活力。比如在越南,有兩個景象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一是河內的商鋪極多,幾乎所有沿街房屋都開成了飯館、旅店、咖啡店和各種各樣的小店,貨品琳瑯滿目,商業氣氛極濃,有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時全民經商的味道。

  二是在去農村的路上,看到各處村鎮都有許多越式小樓在建。這些窄窄的小樓,高的有六七層,矮的也有三四層,外表有的已經裝飾一新,給人一种家家都在蓋房的感覺。有越南朋友如此形容:“中國已經走進了社會主義大廈,而越南人現在正急著往大廈裏面跑。”

  兩年前,記者曾有機會去突尼斯和埃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聚集在街頭閒聊的年輕人。在中東的很多國家,青年失業率均在3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50%。那麼多年輕人失去了就業的機會,同時也就失去了對生活和未來的希望,他們的選擇很可能就是走上街頭。

  美國學者福山在分析去年西亞北非出現的動蕩時這樣寫道:抗議運動的主要力量不是來自最窮苦的階層,而是來自受教育的中産階級,他們覺醒的政治意識使得他們無法繼續忍受“缺乏政治和經濟機會所造成的挫折感”。

  社會大體能夠認同現有體制

  如果一種體制能給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和希望,能夠大體滿足人們的就業需求,那麼這種體制所獲得的認同度也會比較高,社會可能就是穩定的。在這樣的社會中,即便出現政治上的訴求,也不至於引發大動蕩。民主的關鍵,其實就在於人們雖持不同的意見,但都能認同國家的基本制度。

  東南亞國家現有的體制不是完美無缺的,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那樣的體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甚至連被稱為“歷史終結”的資本主義體制也面臨著改革與調整。東南亞的體制也常因腐敗以及受利益集團左右、法制不嚴等問題屢受批評,但社會大體上還是能夠認同現有的基本體制。至少,人們認為,一些問題應當在現有的體制中加以解決,即使是走上街頭,也大多是為了推動對體制的改革,而不是要顛覆這一體制。這是東南亞與西亞北非的根本區別。

  東南亞各國的體制大體上保持了相對比較穩定的運行。在馬來西亞,反對黨領袖安華雖然説過,“‘馬來西亞之春’已經到來”。但他同樣也説過,這應當在現有體制框架下,通過改革來完成,而不是徹底地革這個體制的命。

  在泰國,去年大選期間雖有遊行示威發生,但整個選舉過程基本按規則運行,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蕩。最近,反獨裁民主聯盟(反獨聯)支持者“紅衫軍”舉行的遊行示威,主要仍是針對體制完善的。他們支持為泰黨政府修改憲法,希望通過修訂來制約軍方。

  即便是緬甸從去年春天以來開始的引人注目的變革,也是自上而下進行的,至少從目前來看,仍屬於漸進型。儘管反對黨領袖昂山素季對現政府的變革仍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她明確表示,反對進行一場阿拉伯式的“革命”。

  去年新加坡大選時,反對黨比以往贏得了更多席位,一些西方學者當時認為,新加坡的“威權政治體制”走到了頭,“‘新加坡之春’即將出現”。這樣的分析完全是套用西方的理念,背離了新加坡的實際。新加坡學者鄭永年在和記者談到這一問題時説,新加坡反對黨要求的,是在現有體制的框架內進行改革。新加坡已經建立了以法制為基礎的體制,這是穩定的保證,即使是反對黨,也對這一體制是認同的,這和西亞北非國家完全不同。

  發展是東盟國家首要目標

  當然,制度本身是文化的産物。東南亞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地區,現在的社會制度與穆斯林文化是有一定聯絡的。相比較而言,東南亞的穆斯林比西亞北非的穆斯林世俗化程度要高,教派衝突要少。曼谷易蘭倉大學教授伊姆提亞茲約素夫認為,在更為普遍的層面,經濟發展的壓力,以及物質主義現代化和消費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使東南亞穆斯林開始與伊斯蘭教嚴謹的傳統教義越來越疏遠。他認為,東南亞穆斯林世俗化程度很高,伊斯蘭教更多的是一種“民族特徵”,很少包含強制性。這使得東南亞的社會比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更開放,在經濟上也更多元。

  觀察東南亞國家的政局變化,還應當將其置於東南亞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目前,東盟與中日韓“10+3”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發展是東盟國家的首要目標。東盟國家相互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促進了變革,也加深了相互之間的政治影響。近年來,東盟國家間的政治聯動性在不斷增強,緬甸自去年春天以來發生的變革,就與此密切相關。

  這並非意味著東南亞國家未來就是一帆風順。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上升期,經濟蛋糕看來會越做越大,但這也往往也意味著如何分蛋糕會出現麻煩。因為東南亞一些國家原有的分蛋糕體制並不完善,一些利益集團佔有傳統的優勢,總會多分一些蛋糕,或者試圖維護其多分蛋糕的權利。原先處於弱勢的群體或階層,會通過各種方式來要求改革分配製度,確保自身利益能夠得到更公平的體現。這就會加劇社會矛盾。

  從總體上看,這些矛盾是有可能在現有的體制中通過激烈博弈,進而促使變革來加以解決的,但其過程可能是小麻煩不斷。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結構的轉型仍然會對這一進程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恰如泰國《商業報道》雜誌的分析所言:最可能出現的導致經濟突然降速的原因,正是東南亞擺脫貧窮的增長模式。這一過於依賴出口和廉價勞動力的模式可以讓東南亞國家走出貧困,卻未必能走向發達。

  可以説,東南亞國家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體制的改革和調整,使分配體系更為公平;如何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使經濟的發展更有持續性。

熱詞:

  • 西亞
  • 落腳點
  • 革命
  • 穆斯林
  • 民族特徵
  • 東盟國家
  • 歷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