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德國“中國文化年”開幕 用對話消除噪音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03: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30日晚,2012年德國“中國文化年”開幕音樂會在柏林憲兵廣場音樂廳舉行。著名指揮家余隆攜中國愛樂樂團奉上了瓦格納歌劇《唐豪瑟》序曲、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以及新創作的由交響樂團伴奏的《貴妃醉酒》(見圖,本報記者鄭紅攝),贏得了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文化年不是“政治宣傳”

  “中國文化年”是中德建交40年以來中國在德國舉辦的規模最大、參與項目最多、影響範圍最廣的活動,全年在德國各地將舉辦音樂、戲劇、舞蹈、文學、電影、展覽、對話論壇等領域共150個項目、超過500場活動。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藝活動,德國媒體呈現出一副複雜表情。一方面,它們承認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另一方面有的媒體總不忘扯上幾句對中國“人權狀況”的批評。《柏林日報》稱,文化年活動可能是中國政府展示文化政策用的“挂毯”。“德國之聲”稱,德國的公眾擔心中國文化年成為純粹的政府宣傳活動。

  在1月27日“中國文化年”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駐德國大使吳紅波反問在場記者:德國的文學、戲劇到了中國仍然是文學、戲劇,中國的文學、戲劇到了德國,怎麼就成政治宣傳了呢?中德文化不同,但正是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和相互交流才讓世界更多彩。當有德方記者問及“中國文化年”裏是否有他們“期待的藝術家”出現時,吳紅波説,中國一個1萬多人的小村莊,到了德國可能就是個城市。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優秀藝術家。這次“中國文化年”將全面展示中國青年藝術家的風采。相信每次活動都會形成高潮,而他最期待的,則是中德兩國人民通過文化年加深理解。

  德國外交部國務部長皮珀駁斥了“文化年是中國政府政治宣傳”的説法。她説,“中國文化年”將拓寬德國的視野,除了解中國偉大的文化傳統之外,德國還將更加開放地看待現代化、複雜、極具吸引力的中國。

  雙方共同策劃交流項目

  在“中國文化年”開幕音樂會上,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表示,中德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仍然不夠,誤解與偏見隨處可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對話,通過對話進行自我認識和相互認知,從而逐漸消除固有的誤解與偏見。蔡武強調,文化年中的項目並非只是中方單方面的願望,而是中德雙方文化機構、專業人士共同策劃的結果。

  皮珀對本報記者表示,德中文化交流近年來有不少亮點和高潮,“中國文化年”將是這一系列文化活動的又一個重要環節。皮珀説,藝術和文化可以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傳遞價值觀念。

  通過對話重新認知

  萊比錫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賴志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很多德國人,特別是中青年人,從來沒有接觸過中國。“德國中小學的課本中缺少對中國的介紹。”她説,參加孔子學院夏令營回來的德國學生無不感嘆中國的飛速發展,很多學生發現,他們看到的真正的中國與媒體中形容的中國截然不同。賴志金認為,要消除誤解,語言和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橋梁。今年萊比錫孔子學院將組織當地中小學校長去中國考察訪問,希望可以促成更多的德國中小學引入漢語作為第二外語。

  德國博世基金會的項目負責人紀韶融説,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德中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德國對中國的注意力也大大增加。今年,貝塔斯曼基金會、博世基金會、科貝爾基金會將聯合舉辦一系列對話活動。

  德國路德維希斯費爾德市德中友協會長格魯施卡對本報記者表示,德國媒體的不少報道呈現的是扭曲的中國形象。為此,該友協常常組織對話來增進德國對中國的了解,但他發現,這些活動在到過中國的人中間反響強烈,而對與中國毫無接觸的人則影響不大。格魯施卡希望中德雙方能夠通過文化對話來改善政治關係,他本人對接下來一年中國文化與德國文化的碰撞充滿期待。

熱詞:

  • 幕音樂會
  • 德國之聲
  • 文化政策
  • 中國愛樂樂團
  • 德國外交部
  • 德國媒體
  • 搜索更多幕音樂會 德國之聲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