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非常規油氣資源緩解能源“饑渴”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在頁巖下鑽探天然氣。

  圖片為本報資料圖

  位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加拿大天然資源公司油砂提煉廠。

  圖片為本報資料圖

  頁巖氣——

  改變世界天然氣版圖

  王 震

  21世紀是天然氣世紀,重要資源國將控制天然氣資源作為實現其國家戰略目標的核心,大型跨國石油公司也都將天然氣業務視為其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早在2009年10月召開的第二十四屆天然氣大會就認為,天然氣資源潛力巨大,技術創新將進一步力保天然氣儲量産量的持續增長,基礎設施和液化技術的發展將推動天然氣貿易的增長和全球化,擴大天然氣利用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現實選擇。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以來,高油價驅動下的頁巖氣開採技術進步使得美國天然氣産業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也正在改變著全球天然氣市場的版圖。發生在美國天然氣領域的這些變革對全球能源格局和天然氣市場版圖都會帶來直接的影響。

  頁巖氣的迅速發展不僅在改變美國的能源結構,也正在對全球能源格局産生重要影響。發達的天然氣管網體系、完善的監管機制、市場化的定價機制以及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美國頁巖氣産量從2000年的122億立方米上升至2010年的1378億立方米,據估計在2021年—2030年間其佔美國天然氣産量的比例將超過50%。同樣,美國頁巖氣工業發展的藍圖也極大地促進了歐洲、亞洲等資源潛力較大的國家開發頁巖氣工業的信心,開始掀起一股探索頁巖氣的熱潮。

  頁巖氣産量的迅速增長也正在影響著全球天然氣的市場結構。一方面,原本為世界最重要的天然氣進口潛力國之一的美國,因頁巖氣産量的增長正在減少來自加拿大的管道天然氣和中東、非洲地區的液化天然氣量。而頁巖氣的開發使得美國可能成為“準出口商”,由此而産生的擠出效應正在改變世界天然氣貿易的格局。另一方面,因地緣政治的影響,歐洲原本就在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資源的過度依賴。而一些歐洲國家,如瑞典、波蘭、奧利地和德國都有開發這種天然氣的潛力。這些因素的疊加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目前的這種市場供需格局。據位於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估計,隨著頁巖氣的開發,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在2040年全球天然氣供應市場中的份額將下降7%。

  頁巖氣革命也對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帶來新的影響。因天然氣的國際區域性生産和消費特點,不同於國際化的原油定價模式,天然氣的定價模式呈現出區域性特點。但隨著液化天然氣貿易的快速發展和頁巖氣産量的迅速增長而出現的北美“過剩”現象,天然氣定價機制也在發生著一些微妙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加拿大天然氣未來出口走向的變化可能會強化國際天然氣定價模式的發展。

  我國的天然氣産業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要實現“十二五”末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翻番目標,就要充分認識到天然氣産業的改革對有效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實現節能減排任務和提升在全球天然氣定價話語權的戰略重要性。中國頁巖氣資源雖然潛力很大,但面臨的開採環境要比美國差很多,特別是水資源的匱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準確分析國際天然氣産業發展趨勢的同時,通過政策調整,實現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技術的新突破。

  油砂——

  未來能源供應生力軍

  唐 旭

  國際金融危機讓許多國家傾向於投資實物及戰略資産,油氣資源便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選擇。日本的核泄漏事故促使世界其它國家紛紛重新審視核計劃,這也使得石油、天然氣等常規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供應結構中的地位在短期內難以撼動,再加上西亞北非的緊張局勢和西方準備對伊朗實施的石油出口制裁,這些都大大提升了加拿大油氣資源的戰略投資價值。

  經過150多年的勘探與開發,人口僅有3400萬的加拿大已成為世界上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油氣生産國之一。而在加拿大油氣産量中,油砂産量上升彌補了天然氣産量下降所帶來的損失,這也使石油在加拿大油氣總産量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加拿大油砂資源主要分佈在西部的阿爾伯塔省,其油砂帶資源分佈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油砂是指富含天然瀝青的沉積砂,是一種瀝青、砂、水和黏土的混合物,非常黏稠。約兩噸的油砂才能提煉出一桶原油,油砂含油量約佔本身兩成左右。油砂現已成為非常規石油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英國石油公司2011年統計,加拿大油砂資源的探明經濟可採儲量達1431億桶,佔全球常規石油探明經濟可採儲量的10.3%。

  目前,加拿大油砂産量持續增加,佔加拿大石油總産量的比重高達45%。加拿大ARC能源公司的研究報告預計,到2015年加拿大油砂産量將達到210萬桶/天,這比2010年的油砂産量約高出60萬桶/天。與常規石油開採相比,油砂采收技術複雜、費用高昂。目前採用的油砂開發技術主要是蒸汽輔助重力驅和循環注蒸汽兩類,其中蒸汽輔助重力驅技術已成為目前油砂行業採用的主流生産技術。

  不過,油砂開採會影響地下水和空氣質量、破壞地表植被,開採過程也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油砂開採受到環保人士的批評,加拿大政府也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國際輿論壓力。儘管如此,加拿大油砂在世界能源供應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就短期和中期而言,可再生能源在整個能源供應中僅佔很小份額;交通運輸所必需的石油液體燃料在短期內也還很難替代。作為常規石油的重要補充,在安全政治環境下開採的加拿大油砂能夠並且必將在未來全球能源供應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世界石油格局新變化

  馬 宏

  中東北非一直是地緣政治錯綜複雜、石油出口最為集中的世界石油業中心區域。這一地區2011年的政局動蕩和緊張局勢,對世界石油格局與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世界能源地緣政治的原有格局被打破,已經漸趨下降的中東石油政治風險將再趨上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直到這次利比亞戰爭前,多數石油出産國家都在資源民族主義熱潮中積極謀求掌控自己的石油資源,使歐美國家及其石油公司難以直接插足。利比亞戰爭後,西方國家在利比亞打開了缺口,通過“利比亞之友”國際會議等形式,直接插手利比亞的油氣工業,推動利比亞實現西方所期望的變革,並使戰後利比亞的重建進程對其它産油國的政治、經濟産生影響。與此同時,“基地”組織得以進入利比亞,並趁美軍撤出之機在伊拉克、也門等地捲土重來,滋長了中東地區底層社會民眾的反西方情緒,針對西方的恐怖活動可能會增加,從而帶來新的能源安全風險等問題。例如伊拉克,來自“基地”組織的恐怖襲擊,在美軍撤走後又呈上升趨勢。加之伊朗為了反擊制裁加強了對伊拉克南北兩大石油産區的滲透和對霍爾木茲海峽的軍事威脅,更使整個中東地區的石油政治風險陡然上升。

  第二,世界石油工業的格局有所變化,西方國家將借助利比亞施壓中東産油國,謀取更大石油利益。當年美國發起伊拉克戰爭時,外界多有猜測戰後美國會直接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但是戰後伊拉克民選政府卻強化了國家對石油資源的掌控,堅持以服務合同招標方式開髮油田,使西方石油公司“坐地分肥”的計劃破滅。但是,利比亞戰爭的爆發、西方勢力的介入給西方石油公司一個有利時機,他們借重建大舉進軍利比亞。這將導致相關區域的石油業競爭進一步複雜化。

  第三,伊拉克、利比亞的重建及石油出口大幅增長相疊加,以及伊朗遭受制裁,對未來國際油價和定價機制將産生重要影響。據報道,百廢待興的伊拉克和“後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都在以超出預期的速度恢復油氣生産,以儘快彌補戰爭造成的損失。長期以來,伊拉克和伊朗一直是一對石油出口的競爭對手。如果伊朗的石油出口遭到制裁,歐佩克內空缺的石油産量可能會讓伊拉克來填補。另一個歐佩克成員利比亞經歷大半年戰火之後也已改換門庭,成為歐佩克內的親歐美派。可以預期,利比亞、伊拉克的石油産量今後將會不斷增長,歐佩克內的力量對比將向親歐美方面傾斜,對國際油價和油價形成機制將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美國調整石油安全戰略

  北 電

  隨著最後一批美軍撤離伊拉克,美國在伊拉克近9年的戰爭徹底結束。但奧巴馬總統的撤軍決定卻受到共和黨人和許多評論人士的質疑和指責,認為此舉沒有考慮國家安全,尤其對於美國的石油安全來説,美軍撤離伊拉克後患無窮。

  美國的傳統石油安全戰略是竭力追求直接控制世界各地的石油資源,歷屆美國政府為此付出了沉重的軍事經濟代價,背負伊斯蘭世界反美情緒高漲等政治外交成本。奧巴馬執政後有意識地把競選時打出的“撤軍牌”提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的轉型,石油安全戰略開始向確保全球石油市場的穩定供應方向轉變。

  奧巴馬多次呼籲美國公司提高本土能源産量,以減少對外國石油資源的依賴。他在2011年3月的一次講話中指出,確保穩定的石油生産和運輸是美國石油安全戰略的核心所在。為此,他提出未來10年將外國石油進口減少1/3的目標。美國國內近年來頁巖氣産量爆炸式增長,如今已達到1378億立方米,使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天然氣第一大資源國和生産國,從進口國變為準出口國,更給奧巴馬政府實現減少石油進口目標以極大的信心。而針對2011年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治動蕩,美國政策目標是促使這些國家在“變天”後建立更加穩定的政治運作體系,以確保該地區穩定的石油生産和運輸,消除未來因地緣政治因素而産生的油價波動。這樣的一個“新中東”,對新的美國石油安全戰略至關重要。

  如此來看美國政府的石油安全戰略,才能合乎邏輯與事實地解釋伊拉克戰後出現的“美國贏得了戰爭,其它國家石油公司卻拿到了第一單石油項目”的現象。另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是,2001年美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所佔比例為28.6%,在2010年這一數據已降到18.5%。正如近期出臺的美國能源戰略白皮書所提到的:全球能源供給穩定,美國有足夠能力以合理的市場價格獲得它。

  最近伊朗核危機不斷升級,是對美國新石油安全戰略的一次嚴峻挑戰。為了扼殺伊朗核計劃,保持對海灣地區局勢的掌控和霍爾木茲海峽戰略通道的暢通,美國頻繁調兵遣將,在繼續從伊拉克撤出地面部隊的同時,增加海灣地區的海空力量,併發動其它西方國家聯合製裁伊朗,動員沙特等産油國增産,彌補伊朗減産造成的缺口,力圖在圍困伊朗這個歐佩克第三大産油國的同時保持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

  美國石油安全戰略的轉變並非自願,更不是為了其宣稱的“民主、自由”,而是其傳統的石油安全戰略代價高昂,難以為繼,又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打擊,不得不改弦更張。維持産油國穩定,維護油氣運輸線的暢通,有利於各國石油企業的合作,這應該也是國際社會所歡迎的。

  本版文章均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提供

熱詞:

  • 油氣産量
  • 油砂
  • 石油安全戰略
  • 伊拉克
  • 油氣資源
  • 油氣生産
  • 采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