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歐元區遭“集體降級”後果何以溫和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德國捍衛歐元的決心,以及南歐國家留在歐元區的決心,仍很可能在與市場和評級機構的博弈中勝出

  文/張健

  歐元區又遭遇新一輪降級衝擊。1月13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普公司集體下調歐元區9國主權信用評級,法國、奧地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馬耳他的信用評級被下調一檔;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塞浦路斯的信用評級被下調二檔,其中法國和奧地利失去了最高的AAA評級。1月16日,標普又將歐洲肩負救援任務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信用評級從最高的AAA級下調一檔至AA+。此次新一輪降級再次引發全球對歐債危機走勢及歐元區命運的擔憂。

  目前看,此輪降級雖然再次引發歐元匯率及全球股市的波動,但總體看市場反應並不劇烈,尚屬溫和。主要原因是,自2011年12月標普威脅要給歐元區所有國家降級以來,市場對此早有預期,並已從法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反映出來,法國政府也一直在消毒,稱主權信用遭降級並不是世界末日;因此,此次降級短期後果實際上消化得差不多了。在法國等國遭降級後,EFSF遭降級也是預期之中的事,因此,EFSF遭降級引發的市場反應更小。

  歐債危機爆發兩年來,歐元區國家一直在與市場尤其是評級機構進行激烈的博弈和衝撞,試圖弱化評級機構的影響力,特別是對全球三大評級機構進行“去神聖化”處理,歐洲中央銀行也一再降低對作為借貸抵押品的主權債券的評級要求。因此,兩年來,評級機構調降歐元區國家主權信用的市場影響力實際上是呈下降趨勢,市場也開始更關注也更認可歐元區國家的穩定財政和削減債務努力。比如2012年新年伊始,歐元區國家債務危機實際上有所好轉,主要股市企穩回升,歐元匯率的下降也有力推動了歐元區出口,2011年11月歐元區貿易順差為69億歐元,遠遠超過10月的10億歐元。特別是西班牙和意大利2012年首次發債都取得開門紅,西班牙融資規模達到原計劃的兩倍,而意大利融資成本也較以往大幅下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1月12日召開的新年首次議息會議後表示,歐元區初現企穩跡象。

  應該説,儘管德國主導的歐元區危機應對努力廣受詬病,但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方面,長期目標更為明確。一是建立財政聯盟和經濟政府。歐盟12月峰會不顧英國反對,決定2012年3月前簽訂一部政府間《財政契約》,明確規定結構性赤字不超過國內生産總值(GDP)的0.5%,財政赤字超過GDP3%的成員國會自動受到處罰,歐元區國家危機期間將每月舉行一次峰會,協調各國經濟政策等。這一決定表明,儘管困難重重,歐元區還是準備通過“更多的歐洲”穩定歐元,並向外界傳達“歐元區不會解體,歐元也不會消失”的信息。二是繼續鞏固財政。儘管持續多輪的財政緊縮政策已開始嚴重抑制歐盟經濟增長,但為從長遠著眼,歐元區各國繼續大力推行財政緊縮政策,以實現削減赤字和債務的既定目標。德國將債務危機視為迫南歐國家整頓財政、從根本上夯實單一貨幣區基礎的契機,事實上,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和法國都已開始比以往認真地改革國內福利制度和勞動市場,這些改革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短期危機應對漸顯有力。一是增強歐盟救助能力。近日,歐盟財政部長會議決定將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增資1500億歐元,擴大其救助能力;歐盟還決定讓原本于2013年生效的常設“歐洲穩定機制”(ESM)提前于2012年7月生效,ESM有效貸款規模為5000億歐元,與臨時性的EFSF相比,這一機制因為有歐元區成員國真金白銀的現金注入,而不僅僅只是提供擔保而更為穩定。2012年3月歐元區領導人還將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擴大其救助規模,而且這一機制運作時不再需要成員國的一致同意。

  二是增加歐洲中央銀行的靈活性。德國雖一再公開表示反對歐洲中央銀行充當政府的“最後貸款人”,但事實上一直默許其購買意大利、西班牙等問題國債券。迄今歐洲中央銀行已經買入超過2000億歐元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債券。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中央銀行已經擔負起歐元區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的角色,近日,歐洲中央銀行以極低的利息給歐元區銀行提供了4890億歐元的3年期貸款,以緩解商業銀行資金壓力,刺激其向中小企業放貸,同時減輕意大利等國政府資金壓力,預計部分銀行資金可能流向政府債券,從而迂迴向政府承擔了“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當然,歐洲中央銀行的這些做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目的是為歐元區國家特別是深陷困境的南歐國家改革提供一個相對有利的環境。總之,德國捍衛歐元的決心,以及南歐國家留在歐元區的決心,仍很可能在與市場和評級機構的博弈中勝出。

  綜觀之,歐債危機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不可能短期內快速解決。歐元區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意大利、希臘等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民眾將承受更多、更大的改革痛苦,這些國家的政府能否在民眾此起彼伏的遊行示威中堅持改革下去,是個不確定因素;新《財政契約》的談判和批准能否如期完成也不確定;外部壓力仍在增大,一方面國際評級機構虎視眈眈,法國可能再遭調降,國際大型遊資仍伺機炒作;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步入下行通道,歐元區經濟前景更為黯淡,這些都將給歐元區國家改革帶來更大困難。□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

熱詞:

  • 降級
  • 歐元區經濟
  • 歐元區成員國
  • 最後貸款人
  • 歐洲中央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