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瑞典全國過半媒體網站限制讀者作“匿名發言”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05: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3日,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發生了一起槍擊案。這是以移民城市著稱的馬爾默連續1個多月來發生的第五起槍殺案。一時間,關於移民區治安、失業率和文化融合等議題再次成為瑞典各大門戶網站的熱門話題。然而,與以往相比,針對此次事件的網絡評論要理性得多,主要原因是瑞典各大媒體網站紛紛禁止匿名發表評論。瑞典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晚報》總編輯讓赫林説:“我們不能讓仇恨、暴力的言論在網絡上擴散。”

  深感不良言論之患

  自2011年“722”挪威爆炸和槍擊案後,瑞典一些主要媒體網站先後關閉其匿名評論平臺。為了多數人的安全和自由,一向以堅持“網絡自由”、“言論自由”著稱的瑞典媒體選擇了向“言論負責”方向靠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瑞典媒體紛紛辦起自己的網站。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更願意在網上閱讀新聞,並在文章後面跟帖表達自己的看法。一些熱門事件常常跟帖數千條,更有讀者在這一空間裏展開討論,人氣旺盛、觀點紛呈。然而挪威“722”事件發生後,人們發現兇手佈雷維克此前在網上肆意發表了各種極端主義言論,歐洲和世界為之震驚。作為與挪威同宗同源的瑞典,在民族感的認同上也受到極大衝擊,一時間關於網絡言論自由的反思席捲了各大媒體。

  瑞典《每日新聞》評論道,兇手雖然被稱為“獨狼”,但他並非真的只是一個人,他受到網絡言論的影響,同時也通過網絡影響著其他人。因此,人們的公開發言非常重要,“語言自有其分量。所有參與公眾討論的人,所有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都應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而對自己言論負責的方式就是禁止匿名發言、跟帖,鼓勵實名登陸後發表言論。

  “有感即發”有跡可查

  為跟蹤馬爾默槍擊案的輿論反應,記者登陸瑞典點擊率最高的新聞網站《晚報》網,試著作為過客參與論壇討論,結果發言被拒。論壇窗口上是總編輯赫林的一段話:“歡迎到《晚報》網發言。我們相信,您能保持客觀,並能尊重其他發言者的權益。我們不允許極端言論出現。請對您的言論負責”。提示語下方是臉譜網賬戶登錄入口。換言之,發言者不能再像以前隨意地以過客身份,或隨隨便便起個“羅賓漢”或者“123”等名字就可以“有感即發”了。

  記者隨即登陸臉譜網賬戶並對槍擊案發表了評論,卻發現該言論已自動轉入記者的臉譜賬戶,這意味著記者在臉譜網上的好友都能看到這一評論。除了臉譜、推特賬戶外,一些新聞網站為想加入討論的讀者提供了類似選擇,即通過其他要求實名制的網絡賬戶註冊。這些賬戶的使用,增加了網絡用戶的社會性,使在虛擬網絡中發言的人的社會身份“有跡可查”,以便發言者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如今,瑞典35家媒體網站中,已有超過半數限制匿名讀者發言,其中主流媒體如《瑞典日報》、《每日新聞》等都採取了類似措施。而最早反思網絡言論太過自由的《快報》則乾脆關閉了即時新聞的跟帖評論,同時推出新規:網站論壇上的發帖先審查後發表,以免種族主義或攻擊性極端言論出現。總編輯托馬斯馬特松表示,報紙網站應該對其論壇中的發言內容負責,通過預先檢查等措施,減少不當言論。“互聯網對用戶而言已經足夠成熟,但使用互聯網的用戶並不成熟”。

  虛擬人也要負實責

  一系列實名舉措增強了網民在發言時社會角色的比重。儘管你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發表評論,但不再僅僅是虛擬人,這提高了網站論壇的水平,保護大多數人的合法權益。以馬爾默槍擊案為例,採取實名制討論的《晚報》網站上,來自斯德哥爾摩的哈康約德林發表“解決社會問題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單靠一個人、一個城市不行。當務之急是為窮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民主、平等和博愛是解決問題的良藥”之類的冷靜建議。

  儘管《晚報》實名評論的參與者比不設限制的網站少了一些,但“言論質量卻提高了”,赫林堅信“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就不怕用真名錶達看法。如果你覺得需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那就不要公布於眾”。雖然有反對者提出實名發言將導致揭露社會黑暗面又害怕打擊報復的人不敢發言,但由於一些匿名發言太過惡劣,“我們有責任確保我們的文章內容不被惡意貶損,確保我們的網站不成為種族主義的溫床”,限制匿名的管理最終被大多數網絡媒體所接受。

  在瑞典,各網站的論壇區域也允許批評言論存在,但指出批評只能對事不對人,不能對任何個人或特定群體進行人身攻擊。數次違背上述原則的用戶,將被永久禁止發言。如果使用虛假的臉譜賬戶登陸,也會被取消發言資格。

  網站信譽因“實”而升

  隨著實名制的推廣,這一制度被認為提高了人們對網站的信任度,進一步提高了互聯網的發展潛力。“因為少數人通過匿名而濫用網絡,會導致多數人對網絡失去信任,從而限制互聯網的發展。”《晚報》政治編輯卡寧彼特森一針見血地指出,“實際上在網上匿名發表極端言論的只是少數人,但他們的能量很大,導致多數讀者不願再去參與”。實名管理保護了那些在網上發表負責任言論的人。

  瑞典資深媒體人古納爾林奎斯特在博客上堅決反對匿名發言的行為。他説,“論壇”是人們圍繞某個特定話題,通過使用邏輯辯論等方法樹立正確觀點、摒棄錯誤觀點的地方。如果對方匿名或者使用假名字,我怎麼知道我在跟誰討論。“匿名發言使人卸掉所有平時的‘負擔’,包括禮貌和理性的行為舉止。”而使用實名參與討論,可以令人更加負責,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得更清晰。實名管理不會扼殺言論自由。“既然是公開討論,躲藏在假名字後面就沒有公開性可言。”

  (本報斯德哥爾摩1月5日電)

熱詞:

  • 晚報
  • 發言
  • 媒體選擇
  • 網站論壇
  • 每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