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看好歐洲就是幫助歐洲 歐債危機背景下中歐關係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外交部主辦“新形勢下的中歐關係”藍廳論壇。王希怡 攝

  學者談歐債危機背景下的中歐關係:

  點睛語

  實際上歐洲的關鍵問題是信心的問題,它需要信心的支撐。一旦信心垮臺的話,其負面效應會迅速地被擴散。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陳新

  如果用一種非常發達的經濟體的標準來要求另外一個正在成長的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體,是欠公平的。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何茂春

  危機中蘊含機會,它對歐洲一體化發展來説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有可能為歐盟深化改革、機制的構建、理念的更新,注入改革發展的新的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閆瑾

  歐洲人自己的問題在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中國的地位在不斷地提升,那麼,它過去能夠容忍的許多東西現在不能容忍了。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研究員 林德山

  歐元區經濟形勢嚴峻,債務危機“病情”嚴重。歐債危機的根源在哪?未來如何演變?在歐債危機背景下,中歐之間如何保持戰略性合作和發展?需要克服什麼樣的困難?在本月初中國外交部主辦的“新形勢下的中歐關係”藍廳論壇會議上,幾位中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問題暢談自己的看法。

  ——本報特派北京記者 王希怡

  中國不是救世主

  歐洲缺的是信心

  新聞背景 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全球化背景下,歐債危機給中國貿易帶來負面影響,歐洲也由此出現一種聲音:“中國應當對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出手相救,救人如救己。”

  我國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強調,相信歐洲自救的能力。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藍廳論壇上重申,中國拯救歐洲的提法不成立。

  學者觀點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陳新認為,必須糾正兩個錯誤的觀念,一、整個歐洲陷入債務危機;二、歐洲不行了。“實際上歐洲的關鍵問題是信心的問題。一旦信心垮臺的話,其負面效應會迅速地被擴散。”

  對於處於歐債危機中的歐洲國家,中國能做些什麼?陳新表示,首先,中國肯定不是救世主;其次,中國通過IMF等多邊機構來參與對歐洲的救援,但主要的決策還是在IMF這些多邊機構身上,而不是中國身上,因為中國只是這些機構的其中一個成員,而實際上,中國已經通過IMF這種機構向歐洲提供相關的資金了。

  “所以,中國方面能做的是:第一,看好歐洲,不該看衰歐洲。給歐洲一個很大的信心支撐;第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中國通過多邊機構來幫助歐洲,給它一個托市。”陳新説。

  中歐發展階段不同

  強行統一標準不公平

  新聞背景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佈的數據,受歐債危機影響,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從2010年1月的46%下降到今年10月的16.3%。商務部預計,我國外貿增速下滑的態勢將持續到明年。

  此外,數據顯示,中國人均GDP和財政收入遠低於歐盟人均水平,社會福利水平也遠低於歐洲國家。處在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的中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學者觀點 在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看來,中歐之間的摩擦不是最大的摩擦,但雙方卻是彼此最大的貿易方,因此,中歐之間沒有解決不了的經濟矛盾,卻有不可限量的合作前景。

  何茂春認為,中歐之間的一些貿易摩擦是由錯覺、誤解和偏見造成的。“中歐之間的商業衝突源於商業價值觀的衝突。”

  “在中國,少利有人喝彩,而暴利會受到指責,因此,低價競銷在中國被認為是比較好的競爭手段;歐洲人則認為通過商業取得合法利潤是很正常的,因此,反不正當競爭也包括反不正當的低價競銷,或叫反傾銷。而在中國的商業價值觀中,很長時間以來是沒有反傾銷概念的,雙方都要理解對方。”

  何茂春表示,中歐之間關於知識産權、技術壁壘、環境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矛盾,是兩個完全不同階段的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如果用一種非常發達的經濟體的標準來要求另外一個正在成長的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體,是欠公平的。

  危機中蘊含機會

  歐盟實力不一定會下降

  新聞背景 近日,德國基民盟投票贊成為歐元區成員國提供退出機制,引發市場關於歐元區“結束蜜月”的討論,德法國家意圖在歐元區內建立“核心區”的猜測升溫,儘管德法否認。

  在歐債危機蔓延及進一步發展的大背景下,關於歐洲一體化前景及歐盟地位和作用問題,在國際上,甚至在歐盟內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悲觀情緒。

  專家觀點 關於歐債危機背景下歐盟地位和作用的變化,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閆瑾認為,從近期看,歐盟受到了危機的直接和深刻的影響及衝擊,其軟硬實力都有所下降。“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經濟增長乏力,困難重重,影響了其經濟實力的發展,加之在危機衝擊下,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原來固有的一些矛盾,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矛盾不斷激化,導致政權更迭、騷亂、示威遊行等,使歐洲繁榮穩定的形象受到影響,同時也使得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對歐盟的模式産生了質疑和懷疑。”

  但是,從中遠期看,閆瑾認為這次危機對歐盟實力的影響不一定僅僅是負面的。“危機中蘊含機會,它對歐洲一體化發展來説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有可能為歐盟深化改革、機制的構建、理念的更新,注入改革發展的新的動力。”

  關於歐元崩潰論、歐洲一體化倒退等説法瀰漫,閆瑾表示,回顧歐洲一體化發展歷史,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經驗是,歐洲一體化從來都是在危機和困難伴生中向前發展。“歐盟主要國家的領導人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需要更多更緊密的合作,來建立一個更強大的歐洲。”

  歐洲産生失衡感

  危機應成合作動力

  新聞背景 隨著歐債危機蔓延,中歐關係也變得微妙複雜,摩擦和隔閡增加。在藍廳論壇會議上,傅瑩指出,歐債危機暴露出中歐在信任上存在的弱點。“金融危機以來,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西方社會政治化傾向嚴重。”

  傅瑩強調,中國毫無利用金融工具謀取權利的打算。“中歐之間的合作關係是互利互惠的。中國加強同歐洲的經濟合作,這正是歐洲克服困難所迫切需要的。雙方要用平和、公正的心態相互對待,這樣才更容易處理相互關係。”

  學者觀點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研究員林德山表示,中歐關係由熱變冷,其中一個根本因素在於歐洲人由於自身出現問題導致心理上也出現變化,産生一種不平衡感。“歐洲人自己的問題在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中國的地位在不斷地提升,那麼,它(歐洲)過去能夠容忍的許多東西現在不能容忍了。”

  在林德山看來,過去十幾年,歐洲的社會和民眾的心理有兩種因素對中歐關係整體人文環境不利:“一是歐洲整個社會風氣、民眾心態變得越來越保守;二是歐洲民粹主義心態。這樣的傾向不僅僅對中歐關係,對歐洲與其他地區關係也産生不利的影響。

  歐債危機對中歐關係人文環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林德山認為有兩種可能:歐洲人由於自身的問題,越是困難,心理越敏感、越脆弱;或者,由於危機所促進的一種團結和合作的需要,它會轉化成動力。

  “歐洲政策決定者顯然應該朝第二種可能性努力。在政策決策者層面,應該更多地加強戰略合作思維,這是改善中歐人文環境需要做的;而民眾層面則需要有溝通和對話。”

熱詞:

  • 中歐關係
  • 歐洲一體化
  • 核心區
  • 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