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緬甸官媒連發評論誇中國 稱停建水電站無損友誼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0日 15: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緬甸官方報紙《緬甸新光報》19日刊文呼籲“與北方朋友(中國)強化友誼”,這已是該報連續第四天發表維護緬中關係的文章。中緬關係正因緬方突然停建密松水電站陷入敏感期,西方媒體據此炒作緬甸有意疏遠“多年的大哥”中國,印度媒體宣稱等到了在中緬間插足的機遇。在外界看來,緬甸官媒此時罕見地接連刊文維護緬中關係“必含深意”。但緬甸流亡人士辦的媒體稱,緬甸官媒17日也刊發題為“緬印友誼萬歲”的社論,它和緬甸國內近來“開放報禁”等一系列突變疊加,刺激了外界無窮的想象力。印度和西方都有媒體認定,一場以爭奪緬甸為主題的大博弈正加速行進。在國際政治史中,“大博弈”一詞最早被用來形容英俄19世紀對中亞的爭奪,而如今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南亞、南海和東北亞,讓中國及其周邊看上去越來越像世界地緣政治的新重心。

  “任何人都不能破壞緬中關係”

  在過去一個月的緬甸媒體上,“密松水電站”是個出鏡率很高的詞彙,它本是中緬間一項非常重要的基建合作項目,甚至被中國媒體形容為建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上的“海外三峽”。但今年9月30日,緬甸總統吳登盛突然宣佈“考慮民眾反對意見”停建該電站,令中方企業感到“非常震驚”。事實上,自今年6月起,以《十一新聞》報業集團為代表的一些緬甸私營媒體已打著“保衛母親河伊洛瓦底江”的旗號開始炒作“反大壩”,宣稱水電站會破壞當地環境,建成後294億千瓦時年發電量的90%都會出口到中國。中國國內對緬甸單方面叫停水電站建設表達不解,反而給這些媒體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提供了藉口,加上該項目還牽扯到克欽獨立軍等緬甸內部民族問題,因此變得更為複雜。

  本月16日,緬甸官方媒體《緬甸新光報》發表題為“任何人都不能破壞緬中關係”的署名評論文章,從歷史角度回顧緬中2000多年的交往和相互支持的胞波情誼。此後2天,該報接連發表題為“應謹慎,合乎邏輯和信息全面”和“祝願(緬中)雙邊合作,互信和友誼成果持久”的評論文章,前者以長者與年輕人問答的方式解釋密松事件,稱此事不會影響緬中友誼,因為“夫妻間難免都有發生口角的時候”,文章還呼籲“緬甸民眾從密松事件中得到一個教訓:要以寬廣的視野明智客觀地看待每件事,而不是感情用事”。

  “與北方的朋友強化友誼”,《緬甸新光報》19日發表以此為題的文章,感謝中國多年來在諸多方面對緬甸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幫助,文章同時稱,緬甸停建密松水壩是出於對環境問題的擔心,但緬甸國內確實有人想借機損害緬中關係,一些外國媒體的虛假報道也在緬甸迅速傳播,但毋庸置疑,與鄰國保持真摯友誼對緬甸來説舉足輕重。

  值得注意的是,《緬甸新光報》在上述4篇評論文章中始終支持政府停建大壩的決定,認為此舉回應了民眾的批評與擔憂。緬甸私營媒體《緬甸時報》稱,緬甸外長吳溫納貌倫上周以總統特使身份訪華,解釋密松事件。本週來華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緬甸副總統丁昂敏烏也會對中方作出解釋。該報17日説,緬中雙方同意妥善處理此事件,但尚不清楚是否已達成協定以及緬甸會因此向中國做出何種賠償。緬甸總統吳登盛的一名政治幕僚表示,緬甸政府有責任尊重人民的意願,也有責任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不能無視雙方簽訂的合法協議。

  緬甸之“變”刺激印媒想象力

  “緬甸正發生重大變革”,《印度教徒報》17日的這一判斷幾乎不會引起多少人的反對。該報稱,曾任軍政府總理的吳登盛當選緬甸總統之初,曾宣佈要進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但外界對此一直持懷疑態度。然而從現在開始,這些改革不僅真的發生了,而且看起來還會繼續下去。香港“亞洲時報在線”19日説,吳登盛的改革舉措包括在今年3月上任後會見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釋放200多名政治犯,以及放寬對媒體的管制,雖然緬甸反對派中的頑固派指責這些改革是“軍政府的把戲”,但即使一些西方組織也承認“緬甸在變”,文章還據此將吳登盛這位“軍政府首腦丹瑞大將親自挑選的接班人”比做“緬甸的戈爾巴喬夫”。

  “緬甸國內圍繞密松水電站的爭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一名在緬甸生活多年的華人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説。他説,在軍政府時期,緬甸一直實行嚴格的新聞出版審查制度,此前緬甸中文報紙為“過關”,需要將報道內容翻譯成緬甸文送審。但吳登盛3月30日上臺後宣佈,從6月10日起將“官方預審”變為“民間自審”,首批入選試點的私營媒體居然有82家報紙和96份雜誌。“外界都清楚新政府會進行改革,但誰也想不到改革如此之快,原本預計兩三年後才會發生的變革不到3個月就實現了”。

  “小進步累積出大成功”,《印度斯坦時報》16日社論將緬甸的變化當做印度在全球競技場上成功拓展國家利益的證據,並將其稱之為印度“和平周邊策略的最新成功”。該報稱,印度和西方一樣鼓勵緬甸發生民主變革,但反對西方用制裁+孤立的策略實現目標,而是與緬甸軍政府保持接觸。如今,“新德里應感謝中國在過去兩年中傲慢的行為方式”,使周邊更多國家突然提升了對印度的熱情,“現在到了新德里向仰光拋出更多胡蘿蔔的時候了”。

  《印度教徒報》17日的文章將密松事件解讀為緬甸對中國經濟影響日益不安的“最富戲劇性表達”。文章認為,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是緬甸軍政府最值得依賴的朋友,但中緬交往史上也有中國文革時期緬甸發生排華事件等不愉快,眼下緬甸正急於擺脫與中國“令人不安的擁抱”,這一切對於印度來説都是“機遇”。

  “緬甸叫停大壩建設也是對印度的警告”,倫敦大學緬甸問題專家拉爾對《緬甸時報》表述的這一觀點,像是在潑印度媒體的冷水。拉爾説,印度在緬甸境內也有兩個水電站建設項目,“它應該注意到,如果項目不符合緬甸國內利益,內比都(緬甸首都)同樣有可能暫停或取消印度的項目”,在內比都眼中,提升與印度的關係是好的,但“印度還算不上是中國的替代者”。

  不過,據流亡泰國的緬甸人士所辦媒體《伊洛瓦底江》雜誌網站報道,上周緬甸總統吳登盛訪印後,《緬甸新光報》也曾刊登題為“緬甸印度友誼挽回”的社論,為緬印走近歡呼。

  西方炒作“大博弈”重回亞洲

  “印度在緬甸展開(與中國的)大博弈”,美國《華爾街日報》19日的這一判斷在西方一直挺有市場。“大博弈”,這個最早被用來形容英俄19世紀爭奪中亞的國際政治詞彙,如今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中印爭奪緬甸”。

  《華爾街日報》説,雖然就投資緬甸而言,印度長期處在中國的陰影之下,後者對緬甸投資佔其外國總投資的2/3,中緬貿易額幾乎佔到緬甸雙邊貿易總額的一半,但有跡象表明,隨著“緬甸不希望吊在中國一棵樹上”,以及印度更積極地推進“東向政策”以平衡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情況正開始變化,“不管怎麼説,印中在緬甸的角力已經開始了”。

  “緬甸不是小國”,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題為“亞洲新的大博弈”的文章説,做出這一判斷的理由是“中印同時對緬甸豐富的資源感到饑渴”。文章説,緬甸國土面積相當於英法之和(原文如此編者注),但人口僅6000萬,而其兩大鄰國的人口總和為25億,緬甸就像中印之間“缺失的一環”,與中國緊密的基礎設施聯絡甚至可以讓它成為“中國的加利福尼亞”。文章還説,中印在緬甸有著各自的算盤,有人警告説,新的大博弈有可能導致兩大新興國家發生衝突,但樂觀的人期待這場博弈能産生出新的絲綢之路,就像將中國與中亞、歐洲連接起來的古絲綢之路一樣,而緬甸恰恰騎跨在當今世界最新、最具戰略重要性的十字路口。

  在一些西方媒體看來,旨在爭奪緬甸的大博弈並非只發生在中印之間,中國與西方也在爭奪緬甸。加拿大“新聞在線”揣測,緬甸叫停大壩項目是在試圖用最小的代價擺脫對中國“老大哥”的片面依賴,以換取西方的諒解和解凍。但西方的胃口可能會因此被刺激得更大,並不願過早解禁,而中國則明顯已被激怒,甚至擔心緬甸未來會將中緬天然氣管道建設當做給西方的又一份“禮物”。

  在西方輿論關注中印“大博弈”的同時,這個詞還時常被用來形容南海、東北亞等中國周邊國際局勢,德國《舒瓦本雜誌》甚至將21世紀稱為“中國大博弈的世紀”。中國人民大學學者金燦榮19日對《環球時報》説,中國以及周邊地區未來會成為世界政治的重心,在參與周邊博弈時,中國在資源和政策等方面有很多優勢,對此,中國應保持自信心。

責任編輯:祝新宇

熱詞:

  • 友誼萬歲
  • 水電站建設
  • 緬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