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尋訪拉美華僑華人的足跡(國際視野)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秘魯首都利馬唐人街街景。

  本報記者 張衛中攝

  華人對拉美的貢獻和影響體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今年春節,記者應邀到墨西哥城一家叫“龍都”的中餐館同朋友共度新春,巧遇十多位墨西哥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利利亞娜。利利亞娜説,他們也是來這裡過春節的。他們舉杯齊聲拜年:春節好!兔年大吉!

  本報記者 張金江攝

  眾多華工漂洋過海,歷經艱險,來到遙遠的拉丁美洲。他們用汗水乃至生命耕種田地,開發邊疆,修築鐵路,挖掘運河。華僑華人為繁榮當地經濟、豐富當地文化貢獻了力量,甚至與當地人民一道為爭取國家獨立獻出鮮血和生命。中國移民是拉美多個國家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秘魯 深度融合形成獨特文化

  本報駐委內瑞拉記者 張衛中

  秘魯是中國僑民及其後代最多的南美國家,目前在秘魯的華僑華人達300多萬。多數僑民已融入當地社會。他們已經完全與秘魯土著、歐洲移民等融為一體,形成秘魯當今社會獨特的文化,為秘魯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初到秘魯的華人譜寫的是一部血淚史。1849年10月15日,當時被稱作“豬仔”的75名契約華工,乘帆船遠渡重洋到達遙遠的南美國家秘魯。在此後的25年間,約10萬華工相繼漂洋過海來到秘魯。

  初到秘魯的華工是痛苦的。他們像牲口一樣被人販子買賣,大多數人被派往大型甘蔗莊園。一些華工不堪重負,多次試圖逃跑,被抓回後戴著腳鐐幹活,最多的被戴15年,直到合約期滿,才可成為自由人。

  華工從事的是最艱苦的勞役,部分人被派往秘魯沿海島嶼採集鳥糞。當時的秘魯向歐洲出口這種有機肥料。秘魯早期鐵路也由華工修建,秘魯至今還保留著由華人修建的車站。獲得自由的華人努力改變命運,開始經商。由華人小商販形成的市場,如今已經成為秘魯首都利馬重要的商業區,顯示東方風格的商鋪保持著繁榮。

  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在秘魯留下深深印記,並對當地文化産生影響。秘魯人已經接受“食飯”(CHIFA)作為中餐館的外來詞。隨著在秘魯華人的增多,中國傳統醫學也傳往秘魯。起初,秘魯人對中國醫生望聞問切感到驚奇,秘魯衛生管理當局也沒有批准中醫合法化。隨著越來越多的病患經中醫治愈,中醫開始全面被人接受,並創造出秘魯中醫奇跡。1918年,秘魯利馬發生疫情,當局束手無策。中醫潘呂安採用中草藥,制止了疾病流行。

  經過1890至1930年向秘魯的第二次移民,秘魯華人社會的從業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除傳統商貿外,華人開始進入農業、工業、加工業、航運,甚至金融保險業。

  在利馬各主要商業街,人們都能找到大型超市WONG,這是從秘魯土生華人黃業生所經營的食品店發展而來的超市。目前WONG超市在首都就有20多家,員工達到7000人,年營業額超過5億美元,佔利馬超市份額的72%,並仍在不斷擴大。

  華人農業專家戴宗漢把從國內學到的水稻栽培技術與當地的土壤條件相結合,在秘魯開發水稻種植。1968年,秘魯農業部長向其頒發“農業功績勳章”。

  成功商人謝寶山,20多歲開始經營土産和進出口貿易,並擁有4個大莊園,富甲一方。秘魯政府向他頒發榮譽勳章,表彰他為秘魯發展做出的貢獻,他也是受到秘魯政界嘉獎的第一位華人。

  古巴 為爭取獨立流血犧牲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 張金江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一座紀念碑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那是為表彰和銘記在古巴的中國人的豐功偉績而建的。

  紀念碑矗立在哈瓦那海濱大道旁的利內亞街的街心花園,建於1931年10月,碑高8米,主體為一根圓形黑色大理石柱,樸實莊重。基座的一面用中文和西班牙文雕刻:旅古華僑協助古巴獨立紀念碑;另一面上書古巴獨立戰爭領導人貢薩洛德格薩達將軍的題詞:在古巴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是逃兵,在古巴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是叛徒。 

  中國人到古巴最早可以追溯到1847年。是年6月,206名中國人從廈門來到遙遠、陌生的古巴島。那時,古巴正處在西班牙殖民當局的統治之下。由於土著人被殖民者虐殺,同時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被禁止,當地勞動力十分短缺。殖民當局就把眼睛盯上了當時貧弱但勞動力豐富的中國。第一批到達的同胞是被人販子逼迫和拐騙到古巴,以“契約勞工”的名義當苦力的。農場主就像對待牲畜一樣,把中國人驅趕到田地裏種甘蔗、煙草或咖啡。到1874年,被拐賣到古巴的中國“契約勞工”超過10萬人。

  慢慢地,在哈瓦那老城哈桑街一帶形成了中國人的聚集區。中國人在此開餐館、雜貨店等店舖。如今這裡許多門店前大紅燈籠高挂,中文招牌、幌子風中飄曳,不管是中國人面孔還是古巴人長相的女服務員都身著色彩艷麗的旗袍招待賓客。古巴朋友説,他們非常喜歡吃中餐。有朋友還告訴記者,古巴最高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也光顧過這裡的中餐館。上世紀80年代末,古巴對哈瓦那的華人街進行修繕。1990年12月,一家中餐館舉行修繕竣工典禮,菲德爾卡斯特羅親臨講話。他説,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城”的復修彌補了哈瓦那舊城的不足,這對我們大家都是一件大好事,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和華夏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古巴的中國人不但為繁榮當地經濟、豐富當地文化貢獻了力量,甚至為古巴人民爭取國家獨立獻出了鮮血和生命。

  古巴人民在1868年至1878年、1895年至1898年分別進行了兩次爭取獨立的鬥爭。這兩次鬥爭都銘刻著古巴華人英勇參戰的篇章。廣大華人積極響應開展爭取古巴獨立鬥爭的號召,同古巴人民一起,流血犧牲,勇敢作戰,成為古巴獨立戰爭中的一支中堅力量,一些華工在鬥爭中成長為軍事指揮官。

  貢薩洛德格薩達將軍曾在書中滿懷深情和敬意地寫道:“在古巴的中國人無一不曾為自由而鬥爭。在戰場上,中國人個個如猛虎一般同敵人搏鬥;一旦被俘,則視死如歸,英勇就義。他們為古巴獨立慷慨地流儘自己最後一滴血,從沒有任何追求個人名利的慾望,從不企求得到感謝的花束。”

  在古巴最高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推翻美國傀儡巴蒂斯塔獨裁統治的鬥爭中,也有許多華人英雄的身影,其中一位就是祖籍廣東增城的邵黃。“邵”和“黃”分別是他父親和母親的姓。他本人的中文姓名為邵正和。邵黃父母早年來到古巴。1938年9月,邵黃出生於古巴馬坦薩斯省。邵黃16歲還是中學生時就參加了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組織。1957年7月,邵黃跟隨卡斯特羅到馬埃斯特拉山區打遊擊,在卡斯特羅的司令部負責軍需供應工作,1958年加入卡斯特羅戰友切格瓦拉領導的縱隊,被任命為排長,參加過解放中部城市聖克拉拉等戰役。1959年1月古巴革命勝利後,邵黃曾擔任多個要職,曾是古共中央第二書記勞爾卡斯特羅的助手。35歲時被授予少將軍銜。邵黃還曾擔任古中友好協會主席,為促進古中兩國人民的友好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記者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一次國慶招待會上巧遇邵黃,他個子不高,戴著眼鏡,皮膚黝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邵黃2010年2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2歲。古巴政府以“古巴革命老戰士”的榮譽規格為他舉行了葬禮。

  巴拿馬 紀念日弘揚華人貢獻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 張金江

  在巴拿馬城採訪時,一位操廣東口音普通話的中年人遞給記者一張名片,上面寫著:巴拿馬同慶堂主席巫俊輝。

  巫俊輝熱情、健談。他告訴記者,同慶堂是巴拿馬歷史上最早成立的華人社團,是1854年由早期到巴拿馬的華工中的東莞、惠陽、寶安、赤溪人創辦的客家人會館。

  有正式文字記載的最早一批到巴拿馬的中國人是在1854年3月30日。當地報紙于當年4月1日刊發報道説:“海巫”號船運載705名華工從中國汕頭出發,經61天航行抵達巴拿馬。

  這些同胞是被美國人招募到巴拿馬修建地峽鐵路的。據研究,在這批中國勞工之前,就有華工到巴拿馬了。巫俊輝送給記者一本旅巴僑胞編輯的《中華之光》大部頭著作。書中寫道,據英國政府的移民資料,1852年在中國招募300名勞工前往巴拿馬修建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鐵路。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船上惡劣的環境和疾病奪走72人的生命,最後只有228人得以抵達巴拿馬。1853年,又有一艘船運載425名華工從中國前往巴拿馬,但到巴拿馬時船上只剩下329人,其餘96人在途中喪生。

  抵巴拿馬後,華工們的境況並無改善,甚至更為艱難。工地所處地區烈日炎炎,高溫潮濕、蚊蟲肆虐,惡劣環境致疾病流行,僱主對工人殘酷盤剝,沒有基本的勞動保護,生活異常艱難困苦。惡劣的環境奪去許多人的生命。忍無可忍,他們想到逃跑,掙脫這地獄回家,但每次逃跑都失敗了,僱主們看管得極為嚴密,即使跑出去也無法克服橫亙在眼前的大洋。實在無法忍受,許多人選擇了死亡,以求解脫非人的境況。眾多華工自殺的消息震驚當地民眾,他們甚至把一處華工自殺多發地稱為“Matachin”,意為“殺害中國人之地”。

  到底有多少華工參與了巴拿馬地峽鐵路修建已無法確切知道,據能得到的資料顯示,自1852年到1854年間,抵達巴拿馬的華工共有1262名,死於鐵路工程的就達567人,死亡率近45%!

  在隨後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工程中,又有大批華工被招募,他們的勞動和生活境況也大致如前。華工們以及來自其他地區的勞工在惡劣的境況中耗儘自己的體力,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一寸一寸地修築了巴拿馬地峽鐵路和運河。

  為了爭取華工應有的權益和在艱苦的生活中互愛互助,來自廣東東莞等地的同胞在1854年成立了自己的社團同慶堂,眾鄉親出資出力在巴拿馬城建起一座兩層小樓作為會館。1897年同慶堂在當時巴拿馬所屬的哥倫比亞政府登記註冊,成為受旅居國法律保護的華人僑團。

  隨著在巴拿馬華人增加,經商的日多。《中華之光》引述史書的記載描述了19世紀末華人商業日益繁榮的景象:“仰望龍旗招展,則華人酒樓也。車經開河之地,畚錘未輟,華人沿街列肆,賣食物,不一而足。”而到了上世紀初,華人商業就更加繁榮:華民商務之在巴國者,以巴京(巴拿馬城)為最大,次則個啷埠(科隆市)。巴京至個啷埠開河一帶,火車路所經約140余裏,華民店舖約300家,零星散處各埠者亦不下百十家,共約3000余人。沿運河諸小埠華人商店密如繁星。

  一些華人也開始從事農業,把華夏大地的農業技術移植到巴拿馬。他們種菜、種糧、種甘蔗。中國特有的蔬菜品種出現在巴拿馬的菜市上。中國飲食成為巴拿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Chaomiez(炒麵)、 Chaofong(炒粉)、 Mafa(麻花)這些廣東話成為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用語。

  進入當代,早年華工為修築巴拿馬地峽鐵路和運河的貢獻得到承認。1992年8月27日,巴拿馬市政府頒布第43號決議,建造一座華工修築巴拿馬鐵路和運河的紀念碑,以永久紀念華人對巴拿馬建設的貢獻。2004年,巴拿馬國會又通過一項特別提案,將每年的3月30日定為“華人日”,以紀念華人抵達巴拿馬的日子,頌揚華人為巴拿馬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時,在巴拿馬城附近運河入口處的美洲大橋北岸高坡觀景臺上,建起“中巴公園”,內有黃色琉璃瓦頂紅柱子的牌樓、雕龍涼亭和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紀念碑正面用中西文兩種文字寫著:華人抵達巴拿馬150週年紀念碑。

  巴拿馬國會前主席、拉美議會議長卡斯蒂略這樣評價在巴拿馬的中國人:中國人為我們巴拿馬和兩洋鐵路、運河的修建做出了貢獻。巴拿馬人對中國人是有感情的。巴拿馬前副總統兼外長萊維斯説,巴拿馬與中國移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好情誼。我們的許多習慣浸滲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勤勞的華人社團推動了巴拿馬的發展,為巴拿馬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墨西哥 開發邊陲贏得尊重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 呂鵬飛

  1565年6月,一艘名為“聖巴布洛”號的商船駛離菲律賓馬尼拉港,滿載著中國貨物,前往萬里之遙的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爾科港。中墨海上貿易由此拉開帷幕。當時的墨西哥人將這種運來絲綢、香料等中國貨物的大帆船稱為“中國之船”。

  300年後的19世紀下半葉,華工開始陸續由美國被招募到墨西哥,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從而在墨西哥邊疆開發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墨西卡利位於墨西哥北部,與美國接壤,是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州府。這座人口逾百萬的城市因邊境貿易和出口加工業繁榮,是墨西哥西北邊陲一顆耀眼的明珠。

  鮮為人知的是,將這顆明珠擦亮的正是百年前在此辛勤勞作的華工們。100多年前的墨西卡利還只是墨西哥西北一個不知名的小鎮,華工們的到來改變了它的命運。

  20世紀初,美國科羅拉多河谷公司取得了從科羅拉多河修建水渠引水到墨西卡利谷地的許可,為此招募了大批華工。華工們開挖渠道,把清清的河水引至乾旱的墨西卡利谷地。華工們又在那裏和鄰近的蒂華納一帶開墾出大片良田,種植棉花。華工的到來,促成了墨西卡利的興起。墨西卡利是一所深深打上中國烙印的城市。1919年該市近萬名人口中,華人就佔了9000多。當地通用漢語,市內旅館、酒肆、戲院、錢莊大多為華人開辦。

  墨西哥北部的索諾拉、科韋阿拉以及南部的恰帕斯州等一些地區的開發也灑下華工的汗水。

  美國公司1864年取得墨西哥中央鐵路的修築權後,開始招募華工到墨西哥修建鐵路。此後在1891年至1905年間,墨西哥當局又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等地招募了萬餘名華工,充實本國的勞動力市場。華工到墨西哥後大多從事採礦、農業種植、修路等,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讓沙漠出綠洲、天塹變通途。

  華工們為墨西哥邊疆開發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墨西卡利西北部有個地方叫“中國人山”。名為“山”,實為“墳”。在墨西卡利生活多年的歐陽民告訴本報記者,他為寫作《沙漠之龍——墨西哥下加州華僑沿革史略》一書,找到當地百歲華人陳福佑,老人給他講述了一個故事。1908年,一群華工從墨西哥索諾拉州一個碼頭登船渡過加利福尼亞灣去墨西卡利謀生。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東海岸下船後,嚮導只大致指了個方向,就撇下他們走了。他們只好自己艱難跋涉。後來,他們在烈日炎炎、黃沙漫漫的荒野中迷了路。絕了糧,斷了水,他們一個個倒下去了。他們被葬在庫卡帕山,當地人就把此山稱為“中國人山”。陳福佑是那群中國人中的倖存者。

  據統計,在墨西卡利平均每開墾10公頃的土地,就至少有一名華工獻出生命。疾病、勞累、饑渴、營養不良等吞噬了一個又一個華工鮮活的生命。

  因為水土不服等因素,在墨西哥東南部梅裏達地區的華工死亡了數百人,被稱為第一“冤死城”;1896年,墨西哥聖菲利佩煤礦發生塌方,多名華工慘死礦井;1898年,在修建薩利納克魯斯至赫蘇斯卡蘭鐵路的過程中,又有多名華工因勞累或事故而死亡。

  如今,墨西卡利非常繁華。在市中心的大街上,華人商店、餐館、市場等鱗次櫛比。據統計,在墨西卡利安居的華僑華人有5000人,蒂華納市的華僑華人超過1萬人。全墨西哥華僑華人數量可能近10萬人。他們已經融入墨西哥社會,成為中墨友誼的使者。

  正是出於對華工的紀念,2003年墨西卡利舉行了華人開埠百年紀念活動。華工以自己的辛勤勞動、聰明智慧贏得了墨西哥人民的認可和尊重,他們播下的友誼種子發芽、成長、開花,香飄大洋兩岸。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1918年
  • 哈瓦那海濱大道
  • 邊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