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英華裔血案沉寂15年重開 僑社籌款懸賞緝兇(圖)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4日 16: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案發前鄧奕新與妻子。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生活在北愛的28歲華人鄧奕新15年前午夜遭打劫遇難,兇手一直查無下落,其遺孀15年來為亡夫尋求真相,艱辛卻無果。日前北愛警方查到新線索,鄧案得以重開。與此同時,北愛華人福利會在當地發起籌款活動,幫助鄧的家人15周內籌到15000英鎊懸紅獎金,用於獎勵緝兇。

  我們為鄧奕新的家人感到悲痛,也對案件真相抱有期待,更對北愛華福社的義舉表示欽佩。一個家庭之力、一個社團之力、一個地區之力有限,媒體號召全英華人、社團、僑團共同為抵制種族滋擾出力,為鄧案籌集懸紅賞金。

  “他離開15年但從未被忘記”

  1996年6月24日午夜,在北愛爾蘭Antrim郡Carrickfergus的好運中餐外賣店(Good Fortune)勞作一天的華人鄧奕新(Simon Tang),離開外賣店時遭到打劫,翌日宣告不治,留下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

  關於行兇者,目前警方所公開的事實是“襲擊發生時有人看見兩個年輕人從案發場地跑出來”,掠走了鄧奕新所帶的不到400鎊的當夜營收及手錶。

  9月23日,記者聯絡到鄧奕新的親戚李先生(Dean Lee)。李先生與鄧是連襟。據他描述,案發時鄧奕新只有28歲,大兒子Kevin才2歲,小兒子Collin只有3個月,一家四口的美滿生活剛剛開始。鄧奕新是牛津大學學建築出身,案發時在幫丈母娘經營外賣店。“如果悲劇不曾發生,他會去做個建築師,前途一片光明”,李先生説。

  鄧奕新是生活在北愛的典型香港華裔第三代,勤勉、顧家、正直,同時為社區提供餐飲服務和就業機會,“在當地深受顧客、親友和家人愛戴”,華福會總幹事陳愛蓮(Eileen Chan-Hu)這樣評價他。

  鄧太Betty曾在華福會工作。在華福會幫助下,2003年,她的痛苦經歷被BBC拍成紀錄片Chinwtown NI(北愛唐人街)。Betty在片中回憶:“葬禮那天,兩歲的Kevin就知道爸爸不在了。他很害怕,抱緊我一直哭。我告訴他爸爸被壞人殺死了。他問我為什麼,我説,"為錢"。 Collin當時太小,還沒有對父親産生記憶。”

  案發後,母子三人搬到北愛其他地方生活至今。她從未間斷與警方的聯絡,一心想早日為丈夫討回公道。然而由於毫無線索,Betty接受BBC 採訪時曾説,對尋找真兇“已經絕望”。

  目前,17歲的Kevin在讀A-level;而15歲的Collin卻罹患孤獨症,無法與人交流,就讀特殊學校。這一情形無疑增加了這個家庭的壓力。

  李先生説,“Betty的英文交流能力有限,加上終日要照顧患嚴重孤獨症的小兒子,她並不像其他華人那樣融入英國社會。這也是為什麼我站出來代表家人與公眾對話,避免他們再體驗一次傷害。”

  華人社區的力量

  9月21日,北愛警方嚴重犯罪科確認,經重新審核發現新線索,重啟鄧案,且將在調查中使用更先進的刑偵技術。消息讓鄧的家人感到鼓舞。

  李先生説,案發地是個居民之間互相知曉的小社區。警方更指出,案發地居民有人清楚涉案者的身份,清楚有人沒有站出來。因此,警方呼籲當地社區協助調查。

  目前,家屬自籌了近5,000鎊作為懸賞破案基金。21日適逢國際和平日,華福會發起籌款活動,幫助鄧奕新的家人15周內在北愛籌到總額15,000英鎊。據説這個數字是有意義的,代表死者辭世15週年,每年1,000鎊。

  李先生與陳愛蓮共同發表聲明稱,鄧案發生恰逢愛爾蘭共和軍在曼城市中心製造的爆炸事件及第二次Drumcree教會衝突,北愛和平進程風雨飄搖的時刻。在當時整體不安的社會背景下,鄧案很快就被淹沒,相關信息再無進展。

  “我們期望所有生活在北愛的族群,無論宗教、族裔,團結起來反對仇恨。我們是多種族和平相處的多元社會,抵制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視。”

  華福會將在在貝爾法斯特(10月12日)、卡裏克弗格斯(11月15日)和德里(12月5日)三地放映紀錄片《北愛唐人街》,預計每地可容100多名觀眾,門票所得收入將歸為懸紅籌款。如果無人領取懸紅金,鄧的家人同意將這筆錢捐贈給華福會用於“社區安全計劃”。

  北愛警察局告訴記者,“時隔15年”聽起來雖讓人感覺破案希望渺茫,但兇殺案不存在追訴時效的問題,因此“正義的到來永遠不會太遲”。根據麥克弗森報告(the Macpherson Report)(黑人史蒂芬勞倫斯1993年在一次種族主義襲擊中被害,嫌疑人為5名白人,但法官未確認嫌疑人有罪。本案導致英國高等法院法官主持獨立調查並作出如上報告。該報告是英國司法機關目前處理種族主義侵害案件的指引原則之一),北愛警方將鄧奕新案也歸為種族主義襲擊。

  今年4月底北安普頓滅門案發生後,獨立慈善組織Crimestoppers懸賞一萬英鎊,捉拿嫌疑人。為早日得到真相,鄧的家人及華福會目前正自行籌懸紅款。李先生和陳愛蓮均表示,目前尚未與這類慈善機構聯絡求助。北愛警方則向表示,為保證廉潔,調查警隊不得參與涉及金錢的事項。但警局將與Crimestoppers聯絡,試探該組織能夠怎樣幫助鄧案調查。

  種族侵害:永不能回避的話題

  我們期待多年懸案早日水落石出的同時,英國刑事破案率成為值得探討的焦點。在公眾印象中,今年以來在英國發生的華人遇害的重大案件,至今未落塵埃。今年4月底震驚全英的丁家滅門案,疑犯杜安翔至今在逃;今年3月在桑頓巧克力工廠工作的華人女子劉佳遇害案,警方抓到一名嫌疑人,但至今未定案。

  根據北愛警察局2010至2011年度警察局長年報,北愛地區一年來刑事犯案有105,040宗,破案率(同時也是制裁率)為27.3%,相比該地區10年前的11.3%確實有明顯增長。來自2007年9月《旗幟晚報》的報道稱,統計表明,倫敦32個市鎮當時共裝有10,524個CCTV攝像頭,但仍有80%罪案未破。

  關於治安,公眾最關注的還是自身安全感。從華人角度講,大要案只有破了,對整個華人社區有所交代,華人才能感到移居國安全。

  除了破案率,英國警察對待華人被侵害案、尤其是種族主義侵害案的處理,也是華社關心的問題。陳愛蓮就表示,1996年鄧案發生時,警方只把案件定性為普通搶劫,並無考慮為種族歧視。北愛華人在15年前面對類似遭遇時,也只能靠自己和華人小區內部力量互相支持。現在警方重開案件,既是意識到案件的嚴重性,也是對華人權利的重視。

  “華人參政計劃”主席李貞駒告訴,在多年警務實踐中,目前英國警察對種族滋擾案件已有較明確的處理守則和程序。在倫敦、曼城等移民眾多的城市,警察對待此類案件具有較高的意識。但在少數族裔不多的偏遠地區,警察往往容易忽略這一問題。在參加與內政部、社區和地方政府部的聯絡會議時,“華人參政計劃”曾多次提議英國警方加大力度,在翻譯等服務上跟進,正確看待種族侵害行為的嚴重性。

  從華人自身角度,李貞駒建議,首先,華人如遇種族主義滋擾案件,一定要舉報。不要以為警察幫不上忙,事情能過去就過去了。“數字是官方統計的,你遇到的案件如果不進入統計,就説明不了嚴重性,也就爭取不到權益。”

  其次,她鼓勵華人青年加入警隊,“華人需要自己人保護”。如果不做全職警察,做兼職社區服務警察或參加警察局聯絡會議,也是參與警務的途徑。“華人普遍對"社區活動"參與度不高,看不到參與的"實質效應"。其實,英國其他的少數族裔正是通過這樣建立起與警察、政府的互信關係,等事情發生時,當局往往能啟動最快最有效的機制幫助你”,李貞駒説。

  “長遠來看,華人應該考慮參政,走進體系,對體系産生影響。畢竟在英國的地盤就是按照英國法律處理問題。而法律又是由國會議員通過的。要是有華人能在國會發出聲音,那才是對華人權益最大程度的保障”,李貞駒總結。(黃珊)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懸賞緝兇
  • 警方
  • 僑社
  • 場地跑
  • 案件
  • 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