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卡梅倫:英國社會“生了脖 騷亂因責任感缺乏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06: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發表講話。他説,騷亂背後是因為英國生了病。

9日,倫敦,一些警察坐在地上休息。

9日,倫敦市郊一處工廠被點燃,濃煙滾滾。

9日,倫敦市民自發走上街頭清掃街道。

  在騷亂事件中,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在高興地搶劫,這很清楚地説明社會存在嚴重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僅是破損,坦率地説,它也生病了。卡梅倫

  英國首相卡梅倫10日再次發表講話,稱政府和警方正在對騷亂行為進行反擊,他承認,騷亂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英國社會“生了病”。

  最糟糕一面

  10日,卡梅倫在主持應對騷亂的第二次緊急委員會會議時表示,騷亂顯示英國的社會出現了問題,因此“我們需要一次反擊。”卡梅倫説,最近警方加強了警力部署,説明這樣的反擊正在進行中。

  他還表示,雖然局勢有些混亂,但英國人依然支持警方的行動。

  “我們已經看到了英國最糟糕的一面,不過我依然相信,我們也能看到倫敦最好的一面數百萬倫敦人在Facebook上發言,支持警方,他們也加入到了清除騷亂的行動中來。”

  卡梅倫還特別談到,騷亂蔓延到倫敦之外的伯明翰和曼徹斯特等地“絕對不能被接受”。

  “我們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充斥整個國家,我們也不會允許在我們的街道上存在一種恐懼文化。”

  在隨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卡梅倫用了“破損”和“生病”來形容目前英國的社會問題。他稱,在騷亂事件中,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在高興地搶劫,這很清楚地説明社會存在嚴重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僅是破損,坦率地説,它也生病了。”

  責任感缺乏

  卡梅倫認為,出現騷亂和搶劫等問題的原因在於責任感的缺乏。

  “有人認為世界欠了他們什麼,因此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大於責任,他們也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會帶來什麼後果,但後果卻産生了。”

  卡梅倫強調,今後英國應該樹立一種更清晰的價值觀,如果有人敢逾越這條紅線,就將受到嚴厲懲罰。

  (張樂)

  連線

  據稱有華人被搶

  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留學生小李對記者介紹,9日晚些時候,曼徹斯特出現了打砸搶等事件,不過第二天早上一切就恢復正常。

  小李回憶説,當時是晚上5點多,正在吃晚飯,這時候朋友突然打電話過來,説曼徹斯特市中心騷亂了,有人打砸搶。他告訴小李不要出門,注意安全。小李説,他看到有人開始打砸店舖,一家超市也被搶劫,開在市中心的一家中餐館也遭到波及,門窗被砸。

  另一位留學生小吳則説,她住的地方距離曼徹斯特中國城不遠,這裡沒有受到騷亂波及,但9日晚她能聽到街上警車穿梭的聲音,也看到直升機在頭上盤旋。

  據悉,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已給學生們發出出行提醒,建議晚上不要外出。

  倫敦的局勢現在也逐漸平靜。一名倫敦的華人介紹,在他所在的卡寧鎮附近,能看到很多警察在街上執勤,讓人感到很放心。這名華人説,他了解到有華人在騷亂中被搶,但人身安全沒有問題。本報記者 張樂

  分析

  是什麼引發了這場大騷亂?

  “艱難時世”點燃極端心態

  英國騷亂引發世界關注,分析認為,西方當前的經濟困局、政策進退失據,催生了社會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的“幻滅”和“反社會”心理,以極端心態製造麻煩。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此次英國騷亂的深層社會心理。倫敦19歲青年詹姆斯説,參與搶劫是要把自己“每便士的價值都奪回來”。當下,從騷亂的英國,到陷入債務沼澤的希臘、意大利等國,很多西方政府尋求削減財政赤字、壓縮公共開支,既為“還債”,也為維繫脆弱復蘇。而它的直接效果,就是長期“慷慨”的社會福利出現很大斷裂,衝擊著社會眾多階層。正因如此,參與英國騷亂的並不僅是“貧民窟裏身無分文者”,也有不少經濟狀況不錯的年輕人。

  英國的這種社會生態,導致一些年輕人的暴力集中爆發。據統計,英國16至24歲年齡層中,約百萬人處於“正式失業”,他們對當下困頓的焦慮,對經濟前景的迷茫,極易被衝突的槍彈所點燃,將一些年輕人推到了非理性、無政府的“險境”。

  據新華社電

  這是一場政治運動嗎?

  多數騷亂者只求“搶劫破壞”

  騷亂的直接導火索是29歲少數族裔男子達根遭警察槍殺,但示威發生幾個小時後,騷亂就與達根之死失去了明確關聯。

  在騷亂首發地托特納姆區,從警方公佈的首批監控攝像來看,參與騷亂者包括多個族裔。可以相當肯定地説,這不是一場種族騷亂。

  越來越多的事實也表明,騷亂者雖不乏失業青年和流浪漢,也有很多是打扮入時的年輕女孩和經濟條件不錯的年輕人,他們開著好車呼朋喚友去搶劫。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騷亂中,絕大多數騷亂者沒有表達任何政治與社會訴求,而是“單刀直入”地趁火打劫,借機哄搶,肆意破壞。

  聯想到不久前的挪威之劫和近年一再發生的巴黎騷亂,在世人眼裏安定富足的歐洲也有它自己的難題和痛處。

  包括英國在內,西北歐許多國家近年都把幸福指數當成衡量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但讓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感到幸福,珍惜幸福,給予社會每個成員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幸福的機會,殊非易事。據新華社電

  英國輿論如何反思?

  “一場因貧困的野蠻反應”

  英國《衛報》評論員斯戴維斯認為,從這次騷亂來看,多地發生的強烈城市暴力不能夠僅僅歸咎於機會主義動機。

  評論説,暴力抗警,肆意毀壞財物不應該僅僅視作暴力和盜竊的表層爆發。從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維度來解讀,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邊緣群體的長期憤怒,他們被剝奪了權利和財富,感到不穩定。英國“應該找到騷亂中人們的動機,否則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獨立報》評論也認為,對英國社會邊緣群體目無法紀暴行的追捕,需要十分小心地處理。政府毫無疑問應該注意到經濟乏力和社會公平缺失的問題。

  “這是一場因貧困的野蠻反應。這不是一場偶然襲擊,而是一次被複製的羞辱,是富人階層和窮人階層的剝離過程。”英國學者在《衛報》撰文説。

  《每日電訊報》則評論稱,在騷亂背後,也有教育系統失敗的因素,這讓人們缺乏公民責任感。同時,家庭破碎和社會福利系統的不健全也值得反思。

  (馮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