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國航天飛機謝幕 未來五年俄羅斯可能繼任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31日 1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製圖/黃江霆

  羊城晚報記者 孫朝方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7月21日淩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璀璨未眠。航天飛機時代最後一個戰士“亞特蘭蒂斯”號的回歸,讓許多宇航員流下了傷感的淚水。

  自此,美國人將暫別闊別太空。三十年而立,曾被視為人類太空探索圖騰的航天飛機進入歷史博物館;三十年櫛風沐雨,美國航天事業將告別過去,迎來一個新時代。

  時機

  三十而立?退役正是時候

  隨著“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21日安全降落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飛機全體退役,成為歷史名詞。

  1981年4月12日,NASA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開啟了長達30年的航天飛機時代,然而,30年間,糟糕的安全記錄、巨大的運營成本以及超出預期的老化速度,讓航天飛機飽受詬病。

  “美國人原來以為航天飛機可以重復使用,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沒想到它除了建造和發射的成本很高之外,平時保養也要花很多錢,成本反而要遠遠的高於普通的飛船。”中國之聲軍事觀察員梁永春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囊中羞澀”是航天飛機退役的主要原因。

  梁永春説,從飛機本身的性能來説,服役長達30年已屬不易,是時候更新換代了,“就像一個青春勃發的小夥子,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進入老年期的老兵。目前看來,其他航天産品服役這麼長時間的還沒有”。

  繼任

  未來五年,俄羅斯或專美

  對於美國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亞特蘭蒂斯”號收官之旅的總指揮裏斯弗格森表示:“現在我們的心情很複雜,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美國不會停止探索。”

  然而,航天飛機時代終結,新興經濟體航天事業方興未艾,此時的美國,是否有點後繼乏“機”?

  “在未來五年內,美國可能不得不租用俄羅斯的聯盟TM系列飛船,用以往國際空間站輸送貨物和宇航員。”梁永春説,航天飛機退役後,其任務只有俄羅斯一家能承擔。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發言人凱利亨弗裏斯也曾透露,近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包括與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達成合作。

  梁永春介紹,美國航天局在小布什執政的時候,曾經搞過一個“星座計劃”,要發展新一代性能更好的飛船和火箭,但是因為資金不足。後來,奧巴馬就把這個項目擱置下來,估計到2015年左右才可能有眉目。

  此外,美國和歐洲航天局及日本航天局都建立了合作關係,歐洲負責研製下一代的客運飛船,而日本是負責研製新一代的貨運飛船,這兩個項目都有可能在2013年左右完成。

  “從現在開始,到歐洲日本的飛船投入使用之間的空檔期,只能用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填補,等新一代飛船出來後,美國的首選對象就不會是俄羅斯了,歐洲和日本才是他更信任的盟友。”梁永春説。

  質疑

  太空巴士,私人難成氣候

  在亨弗裏斯透露的計劃中,還包括加大對商業公司投入,使其能夠提供空間軌道運輸和研發新型航空技術;研製多功能宇宙飛船和重型火箭。

  這意味著,私營企業有望能開發出運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的“太空巴士”,美國航天局可以騰出資金進行新技術研發以及深空探索。其中,“太空巴士”帶來的太空旅行生意讓許多美國公司一度眼紅,加之美國政府支持,備受全球矚目。

  然在梁永春看來,私人“太空巴士”之開發最多只是一個輔助性措施,難成氣候:“我不看好美國的私人公司搞宇宙飛船。航天項目工程浩大,單個企業投不起,而且航天工程的效益是系統效益,很難指望其中某一個項目來賺錢。一家公司你可以設計建造一艘飛船,但是要讓它飛上太空就需要其他系統的支持,比如説要依賴發射場系統,要依賴運載火箭系統、測控通訊系統等。這麼大的系統,成本怎麼計算?利潤怎麼分配?”

  出路

  國際分工,專攻深空探測

  不少人提出質疑,失去了航天飛機的美國,還能不能繼續引領未來的航天事業?美國航天局局長博爾登強勢表態,航天飛機最後一飛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但並不意味著美國失去在載人航天領域的主導地位。

  梁永春亦認為,雖然美國放緩了在航空領域的科研進度,但這絲毫不會撼動美國在國際航空領域的霸主地位。

  至於美國下一個航天巔峰會在何時到來,梁永春認為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內因,看美國經濟什麼時候能走出陰影;二是外因,看在世界航天領域,美國的下一個對手何時出現”。畢竟在當年,正是因為前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才激發起了美國全國上下的航天熱潮。

  “可以預測,美國會在未來把精力集中在更高難度的深空探測方面。NASA削減了航天經費,但並沒有削減深空探測項目的經費。”梁永春認為,對於美國,最可行的,還是走國際分工、多國合作的路子,將深空探測以外的項目分擔給別的國家,自己則收縮戰線確保重點優勢。

  “深空探測比如登陸火星、探測太陽系甚至銀河系以外的宇宙,這都是美國的獨家優勢,其他國家做不到。”梁永春分析,“美國也有能力搞往返地球軌道的飛船,但現在很多國家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還不如把這方面的計劃分攤給其他合作夥伴。”

  鏈結

  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于地球與外層空間間的交通工具,外形像飛機。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航天飛機的開發,但實際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成功發射過。蘇聯解體後,航天飛機計劃由於經費不足陷入停頓。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的航天飛機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亞特蘭蒂斯號于7月21日降落地球後,所有的航天飛機已經退役。

  啟示

  高成本,高風險,此路不通

  櫛風沐雨三十載,航天飛機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也印證了中國當初選擇不走航天飛機之路的正確性。

  美國共製造了6架航天飛機,其中“企業”號從未飛上太空、“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先後失事外,真正服役的只有“發現”號、“奮進”號和“亞特蘭蒂斯”號。

  這6架航天飛機,承載著希望,也裝滿了困惑。1972年以來,美國共為航天飛機項目支出1960億美元,分攤到每次發射總成本約15億美元,讓美國航天局不堪重負。美國媒體的統計顯示,考慮通脹因素之後,美國花在航天飛機項目上的資金總額已超過登月、製造原子彈和開鑿巴拿馬運河的總和。

  “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的墜毀,造成14名宇航員喪生。134次飛行就有兩次事故,14人遇難,按照百萬公里死亡人數計算的風險比民航客機高138倍。美國航天局2010年的一份內部安全性報告説,現在航天飛機安全性比30年前提高了10倍,但發生災難性事故的風險仍達1/90。

  正因如此,航天飛機令其他國家望而卻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形成定論,肯定不能走航天飛機這條路。航天飛機是一個很好的理想,但現在仍然解決不了高成本和高風險的問題,除非有新的革命性的核心技術的出現,不然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人再為之動腦筋了。”

  梁永春笑稱,美國航天飛機時代謝幕,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能搞飛機”,“從飛船到空間站,我們走的基本是前蘇聯的路子,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怎麼樣把空間站做好,並且逐步發展載人登月,不要再搞類似航天飛機的項目”。

  孫朝方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航天中心
  • 美國航天局
  • 深空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