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好奇者號”年底將再探火星 選著陸點成關鍵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30日 16: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好奇者號”火星車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新一代火星車已準備好

  火星探索之路總是充滿了各種崎嶇,坊間也流傳著一個笑話:“在時間、金錢、火星中,你只能選擇兩樣。”然而,儘管這一行動仍面臨諸多挑戰,諸如技術、財政和時間等問題,探索仍未停止。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消息,新一代的火星車將於今年11月或12月抵達火星。

  “好奇者號”已準備就位

  新一代火星車被命名為“火星科學實驗室(MSL)”,也叫“好奇者號”。它的發射已經被推遲過數次,最近終於計劃於今年11月25日到12月18日之間發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檢察長保羅馬丁説,“‘好奇者號’是目前最具技術挑戰的一個星際探測器”。它大小與普通小汽車相當,比“勇氣號”和“機遇號”重5倍之多,過900千克,長度約為“勇氣號”的兩倍。

  以核動力驅動的“好奇者號”攜帶的探測設備更多、更先進,在火星表面的連續行駛能力更強。它能夠在火星崎嶇的表面行進得更遠,其設計原件也超出了兩位“前輩”兩倍之多。“好奇者號”火星探測器應用了新的核動力系統,並且“天鶴(Sky-crane)”助降系統也十分先進。它還擁有一套進入火星大氣層的新系統,該系統對於未來的火星探測任務以及將火星樣品帶回地球而言,同樣至關重要。

  直到今年2月份為止,“好奇者號”仍存在1200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過到今年3月,“好奇者號”已開始準備11月的發射行動。6月22日它還被運往位於美國東部佛羅裏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蓋爾隕石坑已確定為著陸點

  選好著陸地點是關鍵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言人日前宣佈,“好奇者號”探測器將降落在火星的蓋爾隕石坑中的一個5000米高地附近的層狀沉積物上。這是經過5年的著陸點遴選過程後,團隊的頂級科學家、工程師以及管理人員,還有行星科學共同體首選的著陸點。

  這個隕石坑位於火星赤道以南,形成于大約3.5億至3.8億年前,面積相當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和羅得島州之和。蓋爾隕石坑內中心山丘的層狀物含有黏土和硫酸,著陸點周圍存在沉積物形成的沖積扇區域,這些物質和地貌的形成都與水有關。

  “好奇者號”項目科學家、帕薩迪納市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John Grotzinger認為,蓋爾隕石坑是唯一同時具有兩大優點的著陸點。首先,作為行星上的最低點之一,幾乎可以肯定,蓋爾隕石坑在火星的早期歷史中曾孕育過一個湖泊。此外,由沉積層堆成的高地具有完美的層次,因此可以讓“好奇者號”探測器漫遊其上,對由一系列水蝕變礦物標記的幾種不同的遠古環境進行採樣分析。

  多數人認為,選定著陸點將成為這一火星探測項目成敗關鍵之一。因為一旦“好奇者號”發現由早期生命留下的有機物質,這一著陸地點在未來30年裏將可能一直成為被登陸者使用的著陸點。

  再延遲得等到2013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言人稱,“好奇者號”目前仍有三個遺留問題有待解決。比如搭載在探測器上的化學實驗室留存有一些雜質樣本。這個實驗室是用來收集和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樣本的。項目負責人説,他們需要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來自地球的雜質濾出,但仍有人認為想要在發射前完全清理乾淨幾乎不可能。

  此外還有兩個軟體系統仍不完善。一個是涉及飛行的軟體系統,一個是涉及在火星表面安全行駛的軟體系統。但是它們並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問題,完善過程正在進行中。

  檢察長保羅馬丁在相關報告中還提出,仍需要再注入一個4.4千萬美元的資金才能完成“好奇者號”升空計劃,當然這4.4千萬美元的需求已經包含在25億美元的總投入中了。

  保羅稱,這一探測器在2009年時延遲發射,已直接導致探測器的花費上升了86%,從9.69億美元上升為18億美元。整體費用也上升了56%,從16億美元變為25億美元。由於地球和火星每兩年才會出現一次最佳位置,如果這次仍再延誤,下次的發射時間將為2013年,額外費用又將增加5.7億美元。

  所以由於探測器的複雜性,仍有很多人認為,直到11月25日,也未必能將一個完美的探測器送上火星。(麗薩)

責任編輯:陳琰

熱詞:

  • 好奇者號
  • 著陸點
  • 火星表面
  • MSL
  • 沉積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