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竊聽醜聞背後的道德淪喪(國際論壇)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05: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場兇猛的竊聽醜聞風暴正在英國愈演愈烈。

  7月10日,有著280余萬份發行量的英國《世界新聞報》被迫關門。然而,這家報紙“死”得又是那樣不甘心。最後一期頭版載有這樣一句墓誌銘式的告白:“168年之後,我們終於悲傷然而自豪地向750萬忠實讀者説出一句‘永別了’”。《世界新聞報》網站首頁上赫然寫著:“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1843—2011)”。

  有讀者見此憤怒地在網上留言:“自豪?他們仍然沒有自責,看來永遠也不會有了。”

  此次竊聽醜聞風暴始於一樁案件的曝光。2002年,13歲女孩米莉道勒被綁架後遭“撕票”。由於她的電話語音信箱部分信息被刪除,使得道勒父母一直誤以為女兒還活著,英國警方也因此失去偵探線索。而當年竊聽道勒電話並刪除信息的正是《世界新聞報》所雇人員。

  《世界新聞報》對政客、名流私生活的打探早已不是新聞,並曾因此向包括著名女演員西恩納米勒在內的一些受害名人進行賠償。但對此次竊聽事件調查披露出來的信息如雪崩般令人錯愕,令公眾格外憤怒。這家報紙不僅竊聽電話,還截收電子郵件。根據英國相關法律,只有執法部門在針對高度敏感的犯罪案和恐怖案時才能使用這些特殊手段以截獲相關信息,且須獲得特批。

  為獲取爆炸性信息,赤裸裸的金錢賄賂也成為《世界新聞報》的慣用手段。受賄的人群不僅有英國警方,還包括英國女王身邊工作人員。初步調查表明,近年來,《世界新聞報》為獲得內部信息而向英國警方人員賄賂的金額至少約16萬美元。在實施賄賂的同時,《世界新聞報》使用訛詐等反制手段防止違法行為得到調查。早在2006年,英國警方就已立案調查該報非法竊聽一事,但其後5名參與調查的高級警官發現他們自己的移動電話已被竊聽,其中兩名警官因婚外情及濫用公款等而被抓住把柄,此案也因此不了了之。

  《世界新聞報》使用非法手段獲取隱私信息的範圍極為廣泛。在約4000人的受害者名單中,從地鐵爆炸案遇難者家屬和伊拉克戰爭陣亡士兵家屬到各界名流及英國王室,全都成為竊聽對象。

  在英國,非法竊聽等手段的應用並非始於當下,更非《世界新聞報》獨有。當英國下院內政委員會成員對警方沒有在幾年前就報紙竊聽案繼續進行調查提出疑問時,2005年至2008年領導竊聽調查行動的警官伊恩布萊爾説,“在那個時候,報紙搞竊聽從來就不是什麼大事。”英國前首相布朗11日公開表示,在他擔任財政大臣期間,國際新聞集團旗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太陽報》曾非法獲取他的私人賬戶、納稅記錄和房産信息,還公開披露布朗的兒子弗雷澤患有遺傳疾病。布朗説,當他得知這一情況時,震驚得“落淚”。

  “他們唯一遺憾的事情就是被抓住了,”有英國網民評論道,“他們沒有職業道德和專業標準,沒有悔恨,沒有自責!他們只是被抓住了。他們毫無責任心地隨心所欲,根本不把法律和人的尊嚴放在眼中。他們通過這種不道德行為賺得大錢。而整個社會卻在不斷消費這類小報發表的東西。”

  事實上,西方媒體罔顧社會道德、濫用公權的醜聞並非小報的“專利”。

  2002年9月,時任《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思米勒和邁克爾高登報道美國截獲運往伊拉克的金屬管。在這一頭版頭條報道中,記者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和“美國情報專家”的話稱,伊拉克用這些金屬管來增強其核原料儲備,並引用“布什政府官員”的話説,伊拉克近幾個月“正在全球範圍內採購核原料來製造原子彈”。這一報道見報後不久,美國政府高官屢將這一報道作為對伊開戰的部分依據。米勒還在其後發表的題為《一位伊拉克科學家斷言非法武器保存到戰爭前夜》的文章中堅稱,已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可事後證明這些報道都是完全失實的。

  2003年5月,《紐約時報》記者傑森布萊爾被曝至少在36篇報道中編造直接引語和事實細節。當時《紐約時報》發表聲明,認定傑森布萊爾“屢次製造假新聞的行為”屬實。這一事件對美國新聞界乃至整個社會震動極大。2004年初,《今日美國報》的“明星記者”傑克凱利被舉報屢屢編造新聞報道和故事,曾多次致信其好友“假裝”是凱利的“新聞來源”。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發生衝突時,路透社發佈了一張為該社工作的黎巴嫩攝影記者阿德南哈吉的作品。事後證明,這張照片完全通過人工合成。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新聞業一向表明注重媒體自律和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約束。從表面上看,各媒體內部有“從業規範”之類的條文,新聞界有著“新聞委員會”、“報刊投訴委員會”、“道德委員會”等多種形式的監督機構。在有關“從業規範”類的文件中,不乏“任何可能的時候,都要指明消息來源。公眾應該有盡可能多的信息來判斷消息來源的可靠性”,“除非傳統的公開的方法不能得到對公眾至關重要的信息, 不要採用秘密的或竊聽式的方法獲取信息。如果使用了這樣的方法, 在報道中應該加以説明”等明確表述。

  然而,伴隨著網絡化時代媒體間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西方媒體輕視新聞所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全然不顧白紙黑字的道德規範和職業操守,濫用所謂的“新聞自由”,一味迎合市場的需求。布朗抨擊説,某些媒體將其信譽完全建立在商業收入之上,有時是對公共權力的濫用。英、美兩國的網民更是一針見血地指責這些媒體“不是在報道新聞,而是在報道他們自己的觀點並進而將其變為‘新聞’”。

  不斷發酵的醜聞已在美國蔓延。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主席洛克菲勒7月12日發表聲明説,美國當局應當調查新聞集團記者的有關活動是否違反了美國法律。以了解新聞集團的竊聽目標是否包括任何美國公民。他警告説,如果調查證實新聞集團記者的活動違反了美國法律,那麼“後果將會很嚴重”。洛克菲勒説,新聞集團已承認在倫敦進行了竊聽活動,他對這種竊聽活動曾被擴大至“911”恐怖襲擊遇難者或其他美國人而感到擔心。他説,新聞集團所屬報紙對包括兒童在內的一系列個人進行竊聽,這種行為具有冒犯性並嚴重違反了記者的道德操守。這一醜聞引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即新聞集團是否已違反了美國法律。

  一向標榜“新聞自由”的西方媒體如今因為觸犯了道德、法律,也挑戰了公眾的心理底線,正面臨社會良知的拷問。有美國公眾質問道,“迄今為止已知的醜聞只是冰山一角,人們需要將這麼多年以來所有這些針對億萬人民、且未經懲處的犯罪行為全部揭露出來。”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竊聽
  • 世界新聞報
  •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