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日本大地震滿百日 災民生活困苦經濟短時難復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8日 03: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6月18日電(曹昆) 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東部發生芮氏9級大地震,地震帶來兇猛的海嘯,地震和海嘯還引發了自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危機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泄漏危機。

  雖然距離那場震撼全球的災難已經百日,但對經濟體系本已脆弱的日本來説,地震造成的噩夢可能遠未結束。

  民生

  災民無房可住

  據統計,本次地震已造成1.5萬餘人死亡,8000多人失蹤,成為戰後最大自然災害。然而災民臨時安置房建成數量不足一半,且由於部分配套生活設施未能落實,入住率僅為4成。儘管除沿海地區以外的災區已基本上恢復生活基本設施,但至今仍有約9萬人被迫居住在災民安置點內,靠吃捐贈的食物維生,過著擔驚受怕的艱苦生活。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介紹,7個受災縣的臨時安置房截至9日已有12077戶入住。其中宮城縣5917戶,岩手縣3774戶,福島縣2112戶。目前臨時安置房建成數為27572戶,入住率為43.8%。

  針對災民入住臨時安置房進度緩慢一事,日本國土交通省負責人分析稱:“為公平起見,採取抽籤的方式決定入住人員,但此舉很是耗時。”此外,由於臨時安置房地處偏僻,造成上班、上學不便,且配套生活設施未能完全落實,有災民對此感到不安,不願入住。

  對遲遲不能入住房屋,宮城縣南三陸町的一名30歲男子説:“我是個樂觀主義者,但長期居住在避難所裏也感到難受了。”

  未來生活沒著落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等部門公佈的數據,目前在宮城、岩手和福島等縣,除遭海嘯摧毀的部分沿海地區城鎮外,絕大部分地區的電力和燃氣供應已基本恢復,但仍有約5.79萬戶家庭停水。

  由於災區漁業、農業和製造業企業受損嚴重,僅在上述3縣就有約4萬災民正在尋找工作,但在3縣範圍內面向災民的就業崗位僅有約4300個,遠不能滿足大批失業災民的求職需要。

  根據《朝日新聞》上周發表針對上述三縣42個受災町村的町村長做的書面調查結果,六成回答最大憂慮是災民未來生活沒著落,回答最期待解決的問題依次是雇傭、生活資金援助、入住臨時住宅、恢復漁農事業和儘快解決核輻射泄漏事故、重建防潮堤、清除災區垃圾。

  目前,災區清理工作緩慢,目前仍堆積著2500萬噸瓦礫殘骸,要完全清理或需10年時間、耗資數千億美元。

  岩手縣山田町町長沼崎喜一表示:“每一天都在混沌中度過。日子似乎很漫長,又似乎很短暫,心情十分複雜。”

  災區的治安狀況也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平安。在過去的3月至5月的地震災害期間,岩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三個重災區發生的盜竊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5%,達到1664件。其中核泄漏的發生地福島縣,更因為部分災民被緊急疏散,入室盜竊案比去年同期激增了42.4%。

  精神健康成問題

  本月10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2011年版自殺對策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東日本大地震的災民很容易陷入不穩定的精神狀態。

  該《白皮書》稱許多災難倖存者可能經歷長期精神困擾,但症狀輕於臨床抑鬱症。白皮書説:“人們可能會感到內疚,原因是他們活了下來,和他們一起試圖逃離災難的人卻死了。加之看到受損遺體所帶來的驚嚇,對倖存者中慢性抑鬱狀態的擔憂增加。”

  為避免災民身患極易聯想到自殺的慢性焦慮症或抑鬱症,該報告呼籲公共機構為災民提供心理重建與治療。

  日本人口大約1.28億,自殺率位於全球前列,2010年共有31690人自殺,連續13年超過3萬人。

  經濟

  製造業保險業損失巨大

  此次有記錄以來世界第四大規模、日本歷史最大規模的地震重創了東北部工業區,造成日本部分經濟“冰凍”。雖然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危害規模巨大,但遲遲得不到解決的福島核泄漏危機可能更將對日本經濟産生長久的影響。

  日本東北部地區集中了汽車、核電、石化、半導體等眾多重要産業工廠,該地區經濟規模佔到日本國內生産總值(GDP)的8%左右。地震災情的前期,汽車業遭受損失最為嚴重,包括世界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公司在內的許多日本頂級製造商都一度關閉了在日本本土所有的廠房。

  統計數據顯示,由於震後零部件供應不足,日本4月汽車出口額陡降67%,創下79年來的第二低紀錄。

  6月,豐田公佈了2011財年上半年財報,預計營業虧損1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7億元)。這主要是由於東日本大地震導致生産和銷售低迷。

  目前,豐田、日産汽車和東芝、索尼電器等各大汽車、電器企業工場的生産已基本復常,但麒麟啤酒、日本制紙等工場尚未復工。

  日本大地震還給保險業造成最嚴重的理賠損失。風險建模公司Eqecat Inc.公佈的最新預估數據顯示,日本3月份遭遇的地震及海嘯令全球保險商面臨的損失規模可能高達390億美元,高於此前預計的120億-250億美元。而去年,全球保險業自然災害的理賠總額才為350億美元。

  該公司稱,之所以上調日本保險業的損失預期,主要因為陸地被海水淹沒的高度大大高於之前報道的8米,因此産生的損害必將進一步增多。

  而日本媒體報道稱,向東日本大地震災民以及受災企業賠付的保險金等支出總額將達約2.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66億元),預計將創日本國內自然災害賠付之最。日本保險業巨頭、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稱,預計此次賠付金額將是阪神地震的18倍左右。

  中小企業倒閉量驟增

  受東日本大地震衝擊,過去3個月,日本全國中小企業倒閉數量驟增。

  據日本最大的數據統計公司-帝國數據銀行發表的統計,到上週二為止,已有154家企業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倒閉,負債總額超過744億日元(約9億美元),其中最多是建設業,其次是旅遊業和機械製造業。

  帝國數據銀行分析説,國會如不儘快成立今年度第二次財政補充預算案實施援助,預計倒閉企業還會激增。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3月底,日本全國領取低保的人數為2022333人。這一數字與1952年度的月均204萬人幾乎持平。3月領取低保的戶數為1458583戶,創下歷史新高。

  地震傷及日本經濟“筋骨”

  東日本大地震和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在日本經濟統計中開始顯現。3月日本工礦業生産指數環比驟降15.3%,這一歷史最大跌幅顯示日本經濟已經傷到了“筋骨”。

  該指數的跌幅遠遠超出了市場人士10%左右的預測。日本經濟財政擔當相與謝野馨也頗感意外地表示:“跌幅達到了雷曼兄弟破産時兩倍,相當令人震驚的數字。”

  另據日本內閣府公佈的數字,2011年第一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環比下降0.9%,按年率計算下降3.7%。這是日本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

  6月7日,世界銀行發佈《2011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其中預測2011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僅為0.1%。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上半年國內需求和供應均大幅下降,因此全年接近零增長。

  稍後一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由於受地震和海嘯影響,預計日本經濟今年將萎縮0.7%。

  日本經濟財政擔當相與謝野馨也表示,“我認為今年日本經濟恐怕會遭遇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問題出在供應方面而非需求方面”,但他同時強調,隨著供應鏈的恢復,經濟將逐步好轉。

  完全復原尚需時日

  這場巨大的災難給日本造成了巨大傷害,有專家認為日本將因此再次成為一個二流國家,但也有分析人士已經看到了日本經濟復蘇的曙光,認為短暫的傷痛不會阻擋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前進的步伐。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認為,生産力不足將導致本季度的經濟下滑,這一趨勢將持續至下一季度。但他們預測,日本經濟將在本年度的第三個季度開始反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預測,在重建工作逐漸開始和市場供應緊張趨於緩解之後的夏天,日本經濟將“急劇”恢復。到2012年,日本經濟有望增長2.9%,高於之前2.1%的預期。

  IMF發表聲明稱:“日本經濟仍將因地震面對逆風,但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復蘇。”

  但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在對經濟復蘇表露樂觀的同時,也心存擔憂。14日他在貨幣政策會議後的記者會上指出,東日本大地震後的企業生産活動“朝著好的方向有一些驚喜表現”,認為震災後斷裂的供應鏈恢復狀況早于預期。汽車、電機等遭受震災影響的企業的生産活動正在急速恢復。白川認為,隨著供應領域這一經濟活動的最大障礙正趨於早日好轉,經濟形勢將緩慢回到復蘇軌道上來。

  白川同時擔憂電力不足將在中長期內導致日本經濟整體下滑。日本放送協會(NHK)本月9日曾報道,目前日本全國共有54座核電機組,由於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或需要接受定期檢修等原因,其中的35座機組已經停止運轉,佔整體的三分之二,這給日本夏季用電高峰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外,關西電力公司要求在其供電區內實施節電等情況表明,電力不足已波及東京電力公司和東北電力公司以外。白川指出:“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大風險因素。”電費看漲將提高製造業成本,或將導致對日本國內投資的減少。

  白川認為:“日本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有所下降。”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日本大地震
  • 災民生活
  • 困苦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