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亞行專家談德國“棄核”影響:“減排”與供電 還得發展核能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04: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6日,德國政府批准了在2022年之前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的議案。圖為一名工作人員當天在已停止運行的萊茵斯貝格核電站中央控制室中工作。人民圖片

  德國政府6日批准了在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17座核電站的議案。德國由此成為首個放棄核能的主要工業國家。德國棄核是否會帶動其他國家棄核?目前德國用電總量中有22%來自核電,這部分能源需求將如何替代?如果棄核國家增多,而這些國家不得不轉而更多使用傳統能源,是否會影響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走勢?本報記者近日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亞洲開發銀行的能源專家。

  大多數國家很難跟隨德國一同棄核

  德國棄核後,法國表示“尊重”德國立場,但尚未準備好放棄核能。法國總理菲永稱核能是“未來的解決方案”,法國外長朱佩稱,“至少數十年,不能沒有核能。”亞洲開發銀行南亞地區局能源處處長翟永平對本報記者介紹了法國的情況。他説,高比例的核電使法國的電價是德國的一半,核電佔法國總發電量比例已經高達75%,不可回頭。亞洲開發銀行區域和可持續發展局顧問田軍則表示,法國的核能開發技術已很成熟,並度過了還本期,成本越來越小。

  翟永平認為,民眾可負擔、完成“減排”指標和安全可靠這三個能源使用目標相互矛盾,不同國家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世界各國會否相繼跟進棄核,取決於各國是否真的把氣候變化即“減少碳排放”視為首要問題。田軍認為,在保證完成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同時要保證供電,發展核能幾乎是唯一途徑,因此,大多數國家的核能開發不可能停止。

  記者在亞行採訪的多位能源專家均表示,歐盟已經事實上建立了人員和電力流動自由的統一電力市場,德國反對在國內發展核電,但並不反對從鄰國法國進口核電,可以預見,德國在棄核後將“加強區域合作”,還要從法國進口更多核電,從挪威進口更多水電。

  對國際能源市場價格的走勢影響很小

  翟永平認為,如果世界各國做出最極端的決定,完全棄核,煤電需求也只會增加2至3個百分點。當前正在進行核能發展規劃的泰國、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發展核能的總體規模不大,並沒有大力發展核能的趨勢,中國制定的核電規劃絕對量較大,但和中國自身的能源需求總量相比非常小,將來即使推遲或放棄發展核能,對國際能源市場影響也很小。

  亞洲開發銀行信息系統和技術局局長兼能源委員會主席錢德認為,歐洲國家並不會在棄核問題上達成一致,因此長期來看,煤價將和現在持平,國際能源市場不會有太大改變。他認為,不可再生能源價格上漲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人口膨脹消耗更多能量等,此外,德國還有十幾年才徹底關閉核電站,而且這只意味著德國的核電産量將下降,世界核電産量未必下降。因此,德國棄核對不可再生能源價格的影響即使有也是很小的、短期的,世界能源市場並不會有很大改變。

  翟永平分析説,能源價格由多種因素決定,如開採成本、投資屬性帶來的投機因素等,最終取決於能源的供需關係。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由於煤電與核電存在一定替代關係,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和德國的棄核決定短期內將推動國際市場煤價一定程度的上漲,看漲煤電價格的預期又會進一步推高煤價。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和其他因素相比,德國棄核對長期煤價走勢的影響並不大。石油作為燃料與核電沒有直接替代關係,短期內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也不會受到影響。但從長期看,由於核電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不會如原先預期的那樣擴大,國際油價會有向上的推動趨勢。

  可再生能源尚難以替代核電等傳統能源

  翟永平認為,德國核電佔發電量比例不大,十年內逐步棄核,理論上可以依靠發展可再生能源彌補需求,但從滿足電力基礎負荷需求的角度看,只有煤電和核電有替代關係。德國此前已經宣佈要在2020年之前減排40%,核電承擔的減排份額只能由煤等化石燃料來替代完成。他認為,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和風能是不錯的能源補充,但從數量上説,可再生能源還算不上主流。可再生能源和煤也並不是完全的替代關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只能在不同的可再生能源之間比較。可再生能源的科技發展水平較高,但要滿足同樣需求,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將大大超過傳統能源。

  田軍認為,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水能和核能可以提供穩定的發電能力,而可再生能源是間歇性能源,受限于天氣、時間等條件,且無法24小時穩定供電,因此,不能成為電網基礎負荷的主要供應,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補充性能源。如果要轉化為連續性能源,從現有技術水平上看,較高的儲存成本將不可避免。錢德稱,對此,需要發展科技,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局限性,比如使太陽能在白天和夜晚都能使用。並鼓勵各國共同參與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增加太陽能産能,從而降低成本。

  翟永平表示,世界煤炭儲量豐富,人類面臨的不是煤炭資源問題,而是煤炭消費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有限,因此即便是“減排”目標的完成也無法指望可再生能源。如果核電開發放緩,同時“減排”壓力不減,得益者不是可再生能源,而可能是化石能源的碳捕捉和貯存技術。

  (本報馬尼拉6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