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拉加德執掌IMF幾無懸念 金磚五國公開反對(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6日 1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IMF總裁卡恩涉嫌性侵犯被捕

  5月25日,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在巴黎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一職競選 新華社 路透

  法國女財政部長拉加德25日發表聲明,正式宣佈競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一職。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隨後表態,將對其“全力支持”。按照IMF成立65年來的老劇本,拉加德將歐洲人執掌IMF的連續劇再多演5年,幾乎已沒什麼懸念。

  但24日,被稱為“金磚”的世界最主要5個新興經濟體對此集體表示反對。這5個發展中國家分歧很多,卻突然在反對歐洲壟斷IMF上出現“少見的協調一致”,媒體稱“聞到了革命性的味道”。一直以來,美國人當世界銀行行長,歐洲人當IMF總裁是筆公開的政治交易。世界輿論見怪不怪。但如今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歐洲人當IMF總裁就像是讓差學生教好學生。雖然新興國家推出一個候選人挺難,如果勝選怎樣在歐洲人根基深厚的IMF任職更不會輕鬆,但那又怎麼樣?中國學者趙昌會説,發展中國家的人還沒幹過,怎麼就能知道他們不行?

  3個聲明打響一場“戰爭”

  “很難想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如此吸引人”。澳大利亞前任IMF理事會成員彼得科斯特羅25日發出這樣的慨嘆,不是因為細節越爆越多的卡恩性侵案,而是來自金磚五國的一份聯合聲明。據美聯社報道,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駐IMF執行董事24日在這份聲明中“猛烈抨擊”了歐洲尋求再次任職IMF總裁的舉動,稱“是時候廢除這一陳舊傳統了”。

  此時,距IMF正式啟動總裁候選人提名僅過去一天。在這之前,從土耳其到南非、從韓國到墨西哥,不同國家都列出自己的候選人名單。有分析家曾警告説,過長的名單可能令難以協調立場的發展中國家“造反”失敗。美國《每日新聞》25日稱,世界上最主要的5個新興經濟體現在迅速就反對歐洲達成一致。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説,這是5國之間少見的協調之舉。它們在聲明中説,對近期歐洲高級別官員公開表態稱IMF總裁依舊要由歐洲人來擔任表示關切,因為這與歐元集團主席讓-克洛德容克2007年的立場相矛盾。當年卡恩獲任IMF總裁後,容克説“IMF下一任總裁肯定不會再由歐洲人來擔任”。

  就在這份聲明發表幾小時前,法國預算部長巴胡安對歐洲廣播1台表示,法國財長拉加德出任IMF總裁的提名得到了中國和巴西的支持,這幾乎等於讓拉加德贏在了起跑線上。法國《20分鐘報》稱,金磚五國的聯合聲明讓巴胡安的説法失去了意義。法國《世界報》認為,這標誌著新興國家終於向國際金融秩序發起正面挑戰,同時也迫使拉加德25日發表聲明,提前宣佈參選。

  同一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發表聲明,對拉加德競選表示“全力支持”。據法新社報道,巴羅佐在聲明中説,歐洲尋求統一的候選人取代卡恩。“IMF總裁爭奪戰公開化”俄羅斯《觀點報》25日以此為題的文章説,新興國家找到了一個最佳時機向發達國家表明自己的要求,一場新舊集團之間的戰役正趨向白熱化。德國N-TV電視臺25日評論説,金磚五國的聲明讓人聞到了“革命性的味道”,領導層問題長期以來就是老工業國家和新興大國鬥爭的焦點,對歐洲繼承權辯論的鳴槍警告就此打響。

  據美國《商業週刊》25日報道,位於都柏林的國際貿易發展協會預測,55歲的拉加德出任IMF總裁的概率可能有88%。她在美國當過律師,並於2005年進入法國政界。在IMF擁有最大投票權16.8%的美國尚未明確表示支持誰,但曾在美國財政部任職的埃德溫杜魯門説,八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將於26日在法國多維爾召開,“奧巴馬無疑將在此受到與此有關的壓力”,雖然G8稱這不是正式議題。《法蘭西晚報》的文章稱,最難捉摸的是薩科齊的態度,他至今保持著奇怪的緘默,在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支持拉加德的情況下,這顯得非常突兀。他的考量重點是國內選情,大概要看清此事對參選的影響才會表態。

  法國《20分鐘報》認為,儘管拉加德有較大的當選希望,但歐洲強保她上臺的做法無疑將為IMF的日後運作留下陰影,因為誰都免不了需要金磚五國等新興國家的合作和支持。美國《華爾街日報》説,歐洲的提名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2000年,德國副財長科赫-韋瑟競選IMF總裁就因被美國質疑政治分量不夠,沒能得到歐洲之外的廣泛支持而退選。

  而且據路透社報道,拉加德或有官司纏身:法國最高上訴法院將於6月10日決定,是否起訴她在一起商業和解案中濫用職權。這也是IMF總裁候選人提名結束的日子。一些IMF官員稱,該機構已經無法再容忍另一樁醜聞。

  “請不要讓政客掌舵IMF”

  “請不要讓政客掌舵IMF。”印度《經濟時報》25日發出這樣的呼籲。該報道説,歐元區危機深重復雜,許多觀察家以此提出下屆IMF總裁理應來自歐洲。但不要忘記,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可從沒有人建議由亞洲人來執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籍之爭沒有抓住重點,如今IMF需要由技術專家領導,而非政客。因為它是陷入危機的借貸方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24日表示,如果IMF總裁的選擇標準是為世界做出多少經濟貢獻,毫無疑問,卡恩的繼任者應該來自中國。為什麼我們不挑選那些更好地控制了債務問題的國家,

  而非要選擇那些無所作為的呢?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稱,在IMF65年的歷史中,法國人掌舵的時間長達35年。那是因為直到20世紀中葉,歐美都是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然而現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已經轉移到東方新興市場,考慮到IMF是一個財政仲裁機構,歐洲人繼續擔任總裁將犯下歷史性錯誤。

  歐洲為什麼會害怕中國或其他新興國家領導IMF?澳大利亞“商業觀察家”網站的評論文章道出了其中最簡單但最直接的原因。文章説,歐洲人很擔心,如果由中國人執掌IMF,想借貸就沒自己人管那麼容易了,畢竟很多新興經濟體私下都在抱怨IMF過去對歐洲過於慷慨。

  俄新社題為“不確定的世界:索菲亞酒店後的歐洲”的評論文章説,讓誰輕易放棄特權都很困難,但現在看來,歐洲在這個位置上耗下去的希望遇到挑戰。《悉尼先驅晨報》表示,如果新任總裁仍不能從歐洲之外的國家選出,起碼説明,IMF離充分反映21世紀世界格局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然而,新興國家自己的難題是由誰出戰。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目前參選的非歐洲候選人包括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滕斯和哈薩克斯坦央行行長馬爾琴科。路透社25日稱,僅就亞洲來説,既有孟加拉國這樣的窮國,也有日本這樣的富國,還有共産黨執政的中國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令它們達成一致不是容易的事情。在金磚國家中,中國和印度除了同樣在經濟上發展迅速之外沒太多共同點,單就這兩國就很難有統一意見。

  《印度電訊報》報道稱,印度正在為新興國家推出唯一候選人努力遊説。一名印度高官表示,印度將支持發展中國家協商一致的任何候選人。但印度IMF代表維爾馬尼25日對新德里電視臺説,除非選舉過程能反映“新的經濟現實“,否則新興國家的勝選希望渺茫。

  中國駐IMF前執行董事張之驤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認為,目前由新興國家人選擔任IMF總裁,確實還不是很成熟。這個職位不僅必須有專業技能,還要有協調各國貨幣政策的能力以及外交技能。儘管巴西、墨西哥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選,但他們能否在歐洲人根基深厚的IMF管理層中發揮作用,還值得商榷。但新興經濟體至少應該擁有一個副總裁的位置。

  美國《商業週刊》25日稱,IMF新總裁一上任就將面臨重重困難。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正在債務危機邊緣掙扎,歐元的命運也前景不明。確保決策更好地反映新興市場日益崛起,特別是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現實不可忽視。在卡恩之後,如何重塑IMF的形象也亟待解決。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會對記者説,中國人常説“旁觀者清”,也許由歐洲以外的人擔任總裁一職,正可以“試點新招,從而將歐洲救出來”。

  IMF:西方的過去,還是亞洲的未來?

  非西方國家為什麼公開反對美歐佔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最高領導的肥缺?這是否説明世界並不情願服從西方在國際組織中的領導地位?英國《經濟學家》提出的問題,也正是很多西方人心中在想的。該報道説,非西方國家的呼聲説明,這兩大組織仍具有重大的政治影響力,而這也正是這些上升中的國家所渴求的。

  希臘學者科法斯在題為“IMF:西方的過去還是亞洲的未來?”的文章中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冷戰陰影下成立於上世紀40年代中期,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美國瓦解戰後新興社會主義陣營的“政治經濟工具”。現在,這兩大機構仍作為國際金融資本主義的支柱發揮著作用,但問題是,它是要繼續留戀西方的過去還是擁抱亞洲的未來?

  《韓國時報》25日的評論文章稱,雖然君主專制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樣的,固守著某些成員國全力繼承傳統的國際組織並不少見。歐洲人希望迎來復興,放棄IMF總裁特權應該是一個好的開端。畢竟,現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就像歐美兄弟會,而非嚴肅的國際組織。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只是一家歐洲銀行,那世界其他國家就不如收回對它的支持。

  巴菲特曾經説,美國不用擔心“債務危機”,因為美國能開動自己的印鈔機。但《經濟學家》表示,説到底美元還是要受到實體經濟的影響。一攬子儲備貨幣體系到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從美國轉向東亞……如果這些趨勢都能成立的話,那麼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導地位也就將屬於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