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世界近半人口面臨水資源短缺 環保觀念亟待更新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9日 04: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現在的近70億增加到91億人。現有水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這個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的高度關注。

  水資源困境:

  人類文明進程留下遺憾

  據統計,世界範圍被污染的水量超過世界上10大流域的總水量。如果污染的增速與人口增長同步上升,那麼到2050年,淡水的損失差不多將是目前每年灌溉用水量的九倍。

  污染洪災旱災與水有關的災害

  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較長時間實行“先污染、後治理”的政策,不僅這些國家國內江河湖泊水域遭受嚴重污染,而且殃及鄰近國家。聯合國水資源評價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6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全球被污染的河流佔40%以上,其中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無一清潔,美國40%的水資源仍被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差強人意。

  水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自英國産業革命以來,工業污染一直是“三大污染源”的主要因素。18世紀英國泰晤士河曾因大量工業廢水傾入而一度完全喪失利用價值;歐洲著名的萊茵河曾因工業污染導致河中魚類消失殆盡;伏爾加河沿岸75%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中;在美國,每年有超過80億公斤的氮和20億公斤的磷排放到淡水水域之中;亞洲恒河被列入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每天有200多萬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2010年10月11日,匈牙利政府宣佈,匈牙利一家鋁生産貿易公司有毒廢水大量洩露,不僅造成本國和周邊國家的重大經濟損失,而且嚴重污染了多瑙河支流。農業污染主要來源是農業污水,特別是通過灌溉或雨水,將農田施用的化學農藥和化肥帶入水體造成農藥污染或富營養化。專家們警告,農業污染對水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有可能超過工業污染。歐盟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歐洲,農藥對地下水的污染比預計的要嚴重得多,從現在起50年內,六萬平方千米的含水層將受到這種污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水污染的60%是居民家庭排放的生活污水,其中藍藻、紅潮産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污水。

  水污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缺乏清潔用水和衛生條件日趨惡化。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近70億人口中,每六個人就有一人得不到清潔用水,每三個人就有一人因缺水而無法獲得衛生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發展中國家約90%的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泊,這些國家已有約10億人喝不到清潔水。全球20%的淡水魚類將成為瀕危種類或滅絕種類,目前全球至少有1/5的淡水動植物瀕危或滅絕。2010年3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在第18個世界水日的致辭中説,2010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保障清潔水源,創造健康世界”。然而,目前全球有超過25億人生活在沒有基本衛生設施的環境裏,佔世界人口總數的35%以上。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非洲的河流面臨極大的威脅,這導致非洲大陸1/4處於嚴重缺水狀態,1/3人口缺乏飲用水,有半數的非洲人因飲用不清潔水而染病。全球每年有150萬五歲以下兒童由於飲用不清潔水、不安全的環境或個人衛生而喪生。

  我國防污治污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人口眾多,農業和工業佔比較大,仍處在工業化中後期,防污、治污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雖然曾有1994年的淮河水污染、2002年的南盤江水污染、2003年的三門峽水污染等12次重大水污染事件,但都是零星的。2004年開始,我國水污染進入高發期,2004到2006年三年,就發生了四川青衣江水污染、沱江磷污染、松花江重大水污染、白洋淀大量死魚、湖南嶽陽砷污染等十幾起重大事件。環境管理機構將中國48個主要湖泊認定為“嚴重污染”。在從中國最大的兩條河流長江和黃河所提取的水樣本中,有1/4被發現污染嚴重,甚至不能用來進行農業灌溉。黃河水利委員會發佈的《2009年黃河水資源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達到42.05億噸,比2008年增加了近2億噸,其中城鎮居民生活廢污水排放量為11.66億噸,第二産業廢污水排放量為27.55億噸。黃河干支流共有4457.3千米河段符合V類水質標準,佔總河段的三成以上。據《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9月20日報道,流經七個省份、承載佔全國10%人口的海河流域,2009年全流域五類和劣五類水質面積達到60%,地表水水質達標率不足三成,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僅在70%左右。

  我國“十一五”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總體上提前實現。我國政府對聯合國提出“在2015年使飲水不安全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做出了莊嚴承諾,制定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抓緊實施。在2000年底,我國農村有3.79億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在2001至2008年期間,全國共安排投資656億元,解決了1 .7566億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我國政府決定,要在2013年底前基本解決我國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

  氣候變暖,水將成為戰略資源寵兒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世界水消費量的約70%用於生産糧食。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生産1噸穀物所需的水量:小麥是150噸,大米是2659噸,玉米是450噸,大豆是2300噸,平均需水約1000噸。

  隨著經濟條件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食用各種肉類産品相應增加。據統計,1990年世界食用肉需求量約1.5億噸,2003年增加到約2.5億噸。按玉米來計算,生産一公斤食用肉所需的飼料:牛肉是11公斤,豬肉是七公斤,雞肉是四公斤。食用肉消費量每增加一億噸,穀物需求量就增加七億噸。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紫田明夫指出:“迄今為止的全球糧食預測沒有考慮到水供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21世紀初的世界糧食生産最大的制約因素無疑是水”。

  農業發展以及人口不斷增加,“人類的用水量正在不斷增加,把生産和加工日常飲食所需的水全部計算在內,日用水量大得驚人。”英國資深水資源問題專家弗雷德皮爾斯在《當江河枯竭的時候:21世紀全球水危機》一書中指出:人類“像海綿一樣吸水”,“一年中,一個人大概能喝一噸水,洗澡、做飯等生活用水約為50-100噸,為滿足一年衣食需求而種植農作物所消耗的水則在1500-2000噸之間,能裝滿大半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皮爾斯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消耗的水資源不再僅僅局限于其生存所在地,而是整個世界的水資源。他預測:“到2025年,水資源匱乏將使全球糧食産量每年減少3.85億噸。在未來20年內,水資源匱乏將使世界上的糧産區從現在的北非、中東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缺水國家發生轉移。隨著全球河流乾涸,誰養活世界(人口)將成為一個重大問題。”

  有限的淡水資源分佈又極不均衡,世界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拉美和北美,而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人均擁有的淡水資源很少,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60%,但降雨量僅為世界降雨量的36%。淡水資源分佈不平衡,特別是日益加劇的飲用水匱乏産生一個危險的現象:因缺水而移民,全球缺水地區每年有2000多萬人背井離鄉。

  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水可能成為戰略資源,如果説能源安全是當今主要的全球問題之一,那麼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水資源安全將上升到首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水資源項目主任吉爾博格坎普認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水危機其實不是水資源的危機,而是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機,我們必須更加高效、可持續地利用現有水資源。”博格坎普指出:“如果不儘快轉變水資源管理理念,那麼50年後人類將不可避免地遭受更為嚴重的缺水問題。”

  對有限又分佈不均和變化難測的淡水資源必須加強宏觀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灌溉系統工程建設。灌溉系統工程是人類發明的首要技術之一,熱帶島嶼巴厘島就是一個明證。我國早在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就領導修築了世界著名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以佔全球7%的耕地,不僅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興水利建設。從1949年到1979年,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改革開放30年來,又建設各類水庫827座,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以來,國家重點抓了防洪安全工程,一是實施了長江、淮河、海河、松花江、嫩江等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設,極大地提高了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二是實施了大規模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改善了水庫安全情況,促進了水庫效益的發揮。但是,我國防洪減災的總體水平仍然不高。主要問題是大江大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設、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滯後,遍佈全國的大量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偏低。

  在各國加強宏觀管理水資源的同時,應加強國際和有關國家之間的合作。據英國《獨立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的國家裏。地球上有214個河流和湖泊系統跨越一條或若干條國界,其中148個水系統經過兩個沿岸國家,31個水系統流經三個國家,有的水系統流經的國家多達12個。特別是人口眾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而降雨佔比較小的亞洲國家更要加強合作。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發表報告警告説,如果不投資建設灌溉系統、減少水的浪費,那麼到2050年時,亞洲國家所需主要糧食品種的1/4以上將依賴進口。國際和有關國家之間應加強合作,避免發生水資源爭奪戰,協力應對水資源短缺和供應問題。

  世界近半人口面臨水資源短缺

  人類居住的地球表麵包有堅固的地殼(岩石圈),面積511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洋(水圈)約佔總表面積的71%,陸地約佔29%。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上來説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在全球約14億K m 3水資源中,海洋水儲量為13 .38K m 3,佔全球水總儲量的96.54%;南極、北極和高山冰川積雪的儲水量約0.24億K m 3,佔1.74%;全球地下水儲量約0.23億K m 3,佔1.69%;存在於陸地河流、湖泊、沼澤等地表水體中的水儲量約50.6萬K m 3,佔0.037%;其中全球淡水僅佔地球水體總量的2.53%,而這些淡水有77.2%分佈在南北極地區,22.4%分佈在很難開發利用的地下深處,僅有0 .4%的淡水可供人類維持生命和發展。人類利用有限淡水資源是通過水循環,使陸地上可使用的淡水不斷更新、補充,滿足人類生産和社會需要。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水資源將越來越供不應求。世界人口從1950年的25億、1990年的50億到2000年突破60億。據統計,到1995年,世界人口中已有超過40%的人生活在水資源緊張或短缺的條件下。在“國際人口行動”提出的《可持續利用水》的報告中,根據世界149個國家的水資源資料,及聯合國提供的1955、1990年人口統計資料和2025、2050年人口預測數據,同時採用瑞典水文學家M alinFalkenm ark提出的“水緊缺指數(w ater-stress index)”,對這些國家人均用水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1990年有28個國家、3.35億人經受用水緊缺或短缺;2025年,根據不同人口增長率預測,將有46-52個國家、27.8億-32.9億人加入缺水國家的行列。預測結果顯示,21世紀中葉,非洲、中東、中國北部、印度部分地區、墨西哥、美國西部、巴西東北部、中亞許多國家將發生持續淡水短缺。聯合國發表的一項報告估計,到21世紀中葉,將有60個國家的近70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

  更新“水觀念”:敬畏自然與水為友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可供人類使用水的數量和質量已經受到很大限制。在21世紀,隨著氣候變化和人口增加,淡水供求的差距越來越大。在21世紀頭30年內,可利用的淡水量增加將不可能超過10%,而地球上的人口增幅仍將較大。因此,除非人類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資源,供求之間的不平衡將會降低淡水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導致更多的水生物種滅絕,進一步導致更多的江河、三角洲、河口和濕地支離破碎。

  據有關機構和專家研究,關於未來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世界可開發的水資源已被人類利用一半以上,隨著人口增長超過淡水供應增長,21世紀人均水量將繼續下降。

  二,氣候變化將加速地球水循環,增加降雨量和水的蒸發率,增加暴風雨發生頻率,從而明顯地改變陸地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和影響水質,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發展。

  三,大約99%的液態水儲存在地下水層裏,全球至少1/4人口依賴地下水供應,而全球的地下水正在逐漸枯竭。地下水的週期一般比其他水資源長,為數百年至數萬年之久,儘管其週轉期估算出入很大。事實上,大部分的地下水不能更新,也得不到地表水的補充。這部分水成為“化石水”,一旦“化石水”被利用,就不可能得到及時補充。

  四,河水和可更新的水資源佔每年全球可利用水資源的27%。只要水的消耗量不超過降雨的補充量,這種水資源就能夠成為一種可持續的供應。不幸的是,在許多地區,包括重要的農業地區,地下水總是被超負荷地提取。來自中國、印度、北非、沙特阿拉伯和美國的數據表明,重要盆地的地下水消耗總計至少160立方公里/年。

  地下水提取在印度尤其嚴重。一些水資源專家已經提出警告,超負荷提取地下水將危及印度1/4的糧食生産。

  五,可供人類利用徑流的措施之一是把洪水儲存在水庫裏。全球已有約四萬座大型水庫(超過15米高)和20倍於此的小型水壩。全球水庫每年儲存水量近6600立方公里,農業、工業和城市用水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水壩和水庫還要用於發電、防洪和水上運輸。

  水資源供求矛盾日趨尖銳,需要人人節約用水。從用水量分佈的比例看,高收入國家的農業用水已經較少,工業用水仍然較多,生活用水明顯增加;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農業用水佔比最大,工業用水比例雖小,但隨著工業發展,工業用水將大幅度增加。

  據統計,農業用水在水總消費量中所佔比例:亞洲約為70%-80%,美國是40%左右,日本是60%左右。亞洲節水成效最好的是新加坡和以色列。新加坡全民樹立“水觀念”,包括保護水源和節約用水,重罰污染者。採取的主要措施:積極利用先進水技術;著力解決管道漏水問題;大力提高儲水能力;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以色列全國年均可用淡水20億立方米,人均不足370立方米,遠遠低於國際貧水線人均5000立方米的水平,是全世界最貧水的國家之一。以色列採取了有效的節水措施:(1)減少水污染,提高水質;(2)開發污水再利用技術:(3)廣泛採用節水灌溉技術;(4)居民有效節約用水。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量僅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目前,正常年份每年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水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但是,我國萬元G D P耗水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五倍,我國的灌溉用水效率在50%左右,而以色列這一指標在80%左右。近年來我國節水工作已經取得很大成效,按2005年可比價計算,萬元G D P用水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248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54立方米。據中國水利部官方網站2010年11月25日介紹,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我國將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到2020年,萬元G D P用水量要比2008年降低50%,全國用水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規劃》從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入系統地回答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1年1月29日正式公佈,這是21世紀以來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共中央首次系統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全面工作的決定。水利部部長陳雷説,這是第一次在我們黨的重要文件中鮮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未來10年我國的水利投資將達到四萬億元,通過五到10年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我國將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體系,一是防洪抗旱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二是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三是水資源保護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水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採基本遏制;四是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屆時,我國現代水利工程設施體系將初步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水利現代化美好藍圖將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