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一個巴勒斯坦人的民族"災難日":總有一天我們要回家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1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13日,在靠近以色列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約旦凱拉邁村,一名兒童手舉象徵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權的鑰匙。當天,數千名約旦民眾和巴勒斯坦難民在凱拉邁村參加紀念巴勒斯坦“災難日”集會,紀念第63個巴勒斯坦“災難日”,支持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權。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大批巴勒斯坦人為躲避戰爭從以色列境內逃往其他國家。後來,巴勒斯坦人將5月15日作為民族“災難日”。新華社發(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攝)

  通訊:一把珍藏了63年的鑰匙

  “如果我的兒子還是看不到回家的一天,我們還有下一代,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家是被佔領的,總有一天我們要回去”

  新華網拉姆安拉5月16日電(記者呂迎旭 陳序)5月15日是巴勒斯坦的“災難日”。像往年一樣,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群眾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抗議以色列的佔領,表明回歸土地的決心。

  而住在卡蘭迪亞難民營的法蒂瑪老人則以獨特的方式紀念這一天。

  這天早上,法蒂瑪老人打開放在家裏大衣櫃最底層的一個長方形木箱,撣掉上面的塵土。這個箱子裏裝著全家很多重要的物品,包括兒子中學的畢業證書、申請聯合國救濟的憑證等。當然,還有她最為珍惜的東西——一把鑰匙。

  那是一把一根手指長、稍微有些生銹的老式鐵制鑰匙。

  每年的這一天,法蒂瑪老人都會拿出這把鑰匙,把孫子孫女們叫過來,讓他們看,給他們講他們已聽過很多遍的往事。雖然孩子們有些不耐煩,但法蒂瑪老人仍然堅持講述這個説了無數遍的故事,不願意落下任何一個細節。

  78歲的法蒂瑪住在約旦河西岸希伯倫的一個村子裏。1948年11月的一天,15歲的她正和全家人在院子裏忙碌,突然有鄰居跑來告訴他們,要打仗了,以色列士兵要進村了。她的父母和姐姐哥哥趕緊收拾貴重東西,離開了家園。

  當時,法蒂瑪的父親就是用這把鑰匙把家裏的大門鎖上。當時,天上還下著雨。

  63年過去了,法蒂瑪老人仍然記得離家前的那段生活。

  當時,他們家有一所大院子,有兩個房間,還有一個圈養家畜的小屋。他們家有幾十畝農田,田裏種了橄欖樹、黃瓜、香菜什麼的。

  現在,他們全家10口人只能住在難民營提供的70平方米的房子裏。房子不能開窗,因為一開窗,就得和鄰居打個照面。

  法蒂瑪記得,當時她和小夥伴很喜歡在農田裏玩兒。她們經常在吃飯的時間回家拿些吃的,然後再回到田裏,在兩棵樹之間拉根繩兒盪鞦千。

  法蒂瑪説,就在這幾天,“我還夢到我又回到了村子,回到了果園和小朋友們一起盪鞦千”。

  離開村子以後,法蒂瑪全家和村裏人一起住過山洞,住過紅十字會提供的帳篷,後來約旦政府在約旦河西岸的卡蘭迪亞建了難民營,他們就搬到了這裡。

  雖然現在他們有了固定住處,也有聯合國組織的救濟,有免費的食品,孩子們可以免費入學,生病可以去治病,但她仍然懷念以前的生活。

  幾年前,他們全家獲准去探望自己的故居,發現那裏的房子已經被毀,變成一堆碎石。而在她家附近的山頂上,以色列建起了猶太人定居點。

  那天,她帶了些吃的過去,在家裏的廢墟上坐了很久。

  沒有了房子,沒有了家門,她仍然把這把鑰匙留了下來。“做個紀念,我死了會把它交給我的兒子。如果我的兒子還是看不到回家的一天,我們還有下一代,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家是被佔領的,總有一天我們要回去。”法蒂瑪老人説。

  據聯合國統計,截至去年,巴勒斯坦難民總數約為480萬,佔巴勒斯坦人口的43%。而在巴勒斯坦難民中,很多老人都保存著自家的門鑰匙。

  鑰匙,成了巴勒斯坦人“回家願望”的象徵。今年在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舉行的示威活動中,市中心廣場上就豎起了一把高達10米的“鑰匙”,很多遊行者也都帶來了木質鑰匙模型,或是自家珍藏的鑰匙。

  雖然回家無望,但老人們始終期待著子孫們有一天能用自家的鑰匙找到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