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拉登困擾西方數十年 恐怖主義代冷戰成頭號威脅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死亡

  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本報記者 盧長銀 伊文丁襄 “拉登死了”、“拉登的死與活一個樣”、“拉登不死”、“拉登真死了嗎”……5月2日,當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全世界確認拉登死訊後,各種分析和評論的複雜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僅僅對拉登死亡的看法就層出不窮。而爭議更大的是拉登之死會改變什麼,他之前是如何改變世界的。對此,不少西方媒體都承認,拉登之死很難將打開的潘多拉盒子關上,但它們同時也認為,“盒子”確實是拉登打開的。有分析稱,拉登的作為重新定義了恐怖主義,他將美國拖入兩場戰爭,他可以資助甚至保護一個國家,他影響著美國的內政外交,他令美國和西方感到恐懼。但也有人表示,拉登更像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符號。對此,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拉登如此牽動世人的目光,本身就説明他不是一個凡人。嚴格説來,拉登是美國為了對抗前蘇聯而培養出來的“傑作”,拉登的人生軌跡,從抗蘇英雄到“911”製造者,中間的故事數不勝數,也許能夠真實評價他的“只有歷史本身”。

  拉登之死只是一個篇章的完結

  5月2日,本拉登被美軍擊斃的消息被美國總統奧巴馬證實,也讓全球五味陳雜。英國《衛報》評論道,拉登的死訊如同一個戲劇性的新聞一樣,終於為全球從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以來展開的反恐行動結束了一個篇章。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2日稱,拉登之死意味著煽動種族仇恨和發動史無前例大規模屠殺的這個人圖謀的終結,但“我們不應因拉登的死亡而洋洋自得,全世界必須繼續聯合打擊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

  “作為一個象徵,拉登死了和活著起的作用是一樣的。”美國蘭德公司分析家阿爾圖羅穆諾茲説,“我不認為拉登之死有任何軍事意義。意義主要還是政治上和心理上的。”英國《衛報》説,因為拉登觸發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飽受爭議的關塔那摩“基地”囚犯,而這一切的後續影響都還沒有結束。

  美國聯邦調查局專門負責抓捕拉登的前特工傑克克魯南説:“這是一個篇章的完結,但並不是整個事情的完結。他們仇恨我們的原因還未解除,這將會讓事情再度發生波瀾。”他認為,崇拜拉登的聖戰主義分子並未消失。埃及《共和國報》2日稱,拉登是特殊政治環境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怪物”,拉登代表的是一股勢力,拉登們存在的土壤和環境依然存在,今後即使不會出現如此“大”拉登,“小”拉登也會冒出來。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巴爾頓説,這次刺殺行動“絕非什麼重大勝利”,“基地”組織已成為遍佈全球各個角落的組織,失去拉登改變不了這一現實。接班人很快就會浮出水面。拉登不是一名偉大的知識分子,也不是一名偉大作家。他的作用就是一個富有感召力的拋頭露面的人。

  西班牙《起義報》則質疑奧巴馬此時公佈拉登死亡的動機。文章説,“基地”組織作為一種負面標誌長期以來都被用於維持一些國家的專制政權和讓人們的注意力遠離真正的戰場。“正義得到伸張”,但正義經過了法院的獨立審判了嗎?沒有。在民主和野蠻面前,美國政府沒有疑問,野蠻似乎更加適合美國夢。

  重新定義恐怖主義威脅

  雖然很多西方媒體認為拉登之死很難改變反恐現狀,但它們都承認,反恐現狀的形成離不開拉登。《洛杉磯時報》説,雖然很久以前美國在中東就有敵人,但沒有一個像拉登這麼特別,給美國帶來如此沉重的打擊,他把聖戰和殉道的教義、泛伊斯蘭思想以及對西方的憎恨結合在一起,從一個出身富貴的人成為激進和暴力的代言人。路透社2日評論拉登之死時説,“他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令美國及其盟友被迫改寫安保準則,焦頭爛額地疲於應對從冷戰風格的國家間衝突向新的跨國“非對稱戰爭”轉變。拉登沒有坦克,沒有潛艇,更沒有航母。他的武器是21世紀全球化技術手段———用互聯網招募、宣傳和培訓。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桑德爾森説:“拉登確實有能力牽著美國內外政策的鼻子走。”拉登使得恐怖主義成為冷戰以後最重要的國際現象,而且拉登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國界,成為冷戰後對美國及西方霸權最具挑戰性的非傳統危險因素。

  《紐約時報》稱,拉登如同在21世紀建立了一個7世紀的伊斯蘭王國,對恐怖主義威脅做了重新定義。該報分析道,早在“911”之前,拉登就已經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個“英雄”,他把埃及、俄羅斯車臣、也門、菲律賓等各地完全不同的激進組織團結到一起,組成沒有國界的恐怖集團。在拉登之前,恐怖主義通常是國家發起,但拉登卻是一名資助國家的恐怖主義分子。1996年至2001年的5年間,他保護了塔利班,而後是阿富汗的統治者。他贏得時間和自由,使“基地”組織這一跨國組織得以向全球輸出恐怖主義。“911”後,拉登和“基地”這兩個名字就像21世紀的“政治瘟疫”一樣傳播,各地的恐怖組織都稱自己是“基地”。他們在伊拉克襲擊美軍士兵,在巴厘島炸死遊客,在西班牙地鐵裏製造爆炸事件……現在這股勢力的具體力量仍不為外界所知,“基地”到底有多少人,他們到底在多少國家活動,外界都不清楚。西班牙《國家報》稱,拉登一直活著,一直是美國政府的噩夢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標誌,在過去10年幾乎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把伊斯蘭聖戰國際化並通過與世界各地的恐怖組織結盟來把恐懼傳播到全世界。

  拉登被貼上的另一個標簽是將美國拖入了兩場戰爭。美國《赫芬頓郵報》説,殺死拉登如同給了美國一劑通便藥,但來得有些太晚了。拉登給美國帶來了太多痛苦,但他逃脫了追剿,讓美國發動了兩場戰爭。美國入侵阿富汗就是為清除拉登和他的追隨者,伊拉克戰爭同樣帶有深深的“拉登烙印”———美國不是因為“911”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但美國利用“911”把目標瞄準了伊拉克。《悉尼先驅晨報》援引美國戰略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托馬斯桑德森的話説:“他事實上能夠影響美國的部分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他在美國國內引發某種程度的歇斯底裏與恐懼,併為進攻伊拉克提供了部分藉口。”

  重新定義恐怖主義威脅

  雖然很多西方媒體認為拉登之死很難改變反恐現狀,但它們都承認,反恐現狀的形成離不開拉登。《洛杉磯時報》説,雖然很久以前美國在中東就有敵人,但沒有一個像拉登這麼特別,給美國帶來如此沉重的打擊,他把聖戰和殉道的教義、泛伊斯蘭思想以及對西方的憎恨結合在一起,從一個出身富貴的人成為激進和暴力的代言人。路透社2日評論拉登之死時説,“他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令美國及其盟友被迫改寫安保準則,焦頭爛額地疲於應對從冷戰風格的國家間衝突向新的跨國“非對稱戰爭”轉變。拉登沒有坦克,沒有潛艇,更沒有航母。他的武器是21世紀全球化技術手段———用互聯網招募、宣傳和培訓。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桑德爾森説:“拉登確實有能力牽著美國內外政策的鼻子走。”拉登使得恐怖主義成為冷戰以後最重要的國際現象,而且拉登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國界,成為冷戰後對美國及西方霸權最具挑戰性的非傳統危險因素。

  《紐約時報》稱,拉登如同在21世紀建立了一個7世紀的伊斯蘭王國,對恐怖主義威脅做了重新定義。該報分析道,早在“911”之前,拉登就已經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個“英雄”,他把埃及、俄羅斯車臣、也門、菲律賓等各地完全不同的激進組織團結到一起,組成沒有國界的恐怖集團。在拉登之前,恐怖主義通常是國家發起,但拉登卻是一名資助國家的恐怖主義分子。1996年至2001年的5年間,他保護了塔利班,而後是阿富汗的統治者。他贏得時間和自由,使“基地”組織這一跨國組織得以向全球輸出恐怖主義。“911”後,拉登和“基地”這兩個名字就像21世紀的“政治瘟疫”一樣傳播,各地的恐怖組織都稱自己是“基地”。他們在伊拉克襲擊美軍士兵,在巴厘島炸死遊客,在西班牙地鐵裏製造爆炸事件……現在這股勢力的具體力量仍不為外界所知,“基地”到底有多少人,他們到底在多少國家活動,外界都不清楚。西班牙《國家報》稱,拉登一直活著,一直是美國政府的噩夢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標誌,在過去10年幾乎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把伊斯蘭聖戰國際化並通過與世界各地的恐怖組織結盟來把恐懼傳播到全世界。

  拉登被貼上的另一個標簽是將美國拖入了兩場戰爭。美國《赫芬頓郵報》説,殺死拉登如同給了美國一劑通便藥,但來得有些太晚了。拉登給美國帶來了太多痛苦,但他逃脫了追剿,讓美國發動了兩場戰爭。美國入侵阿富汗就是為清除拉登和他的追隨者,伊拉克戰爭同樣帶有深深的“拉登烙印”———美國不是因為“911”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但美國利用“911”把目標瞄準了伊拉克。《悉尼先驅晨報》援引美國戰略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托馬斯桑德森的話説:“他事實上能夠影響美國的部分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他在美國國內引發某種程度的歇斯底裏與恐懼,併為進攻伊拉克提供了部分藉口。”

  “魔鬼化身”與推崇備至

  “史上最緊張的緝拿終成正果,但對拉登一生的解讀絕非千篇一律。”美聯社2日評論道,西方貶斥他是魔鬼的化身,部分穆斯林追隨者則對他推崇至極。1996年,《阿拉伯聖城報》編輯阿特萬曾與拉登同處一山洞達10天之久。他説,拉登從來不怕死。“聊到死亡,就像年輕人商量著去舞廳跳迪斯科一樣”。美軍開進阿富汗後不久,拉登就對一名巴基斯坦記者説:“美國人不可能活捉我。”

  《悉尼先驅晨報》援引悉尼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中東問題專家薩沙菲利普的話説,任何對拉登屍體的展示都將給恐怖組織提供有力的宣傳武器。他認為,“基地”組織也門和索馬裏分支都想通過拉登的死撈取資本。該報編輯哈切爾寫道:“在一些伊斯蘭國家,拉登比布什和奧巴馬都更受人歡迎。他們並不認為拉登是邪惡而肆無忌憚的劊子手。他們認為他是民間英雄。現在這些人將他視為烈士。”

  不過,《紐約時報》記者克裏斯托弗認為,人們對拉登的同情程度在過去5年已經明顯降低。克裏斯托弗説,如果拉登2002年或2003年死在美國人手裏,帶來的危險將大得多。“那時在巴基斯坦,很多百姓深切同情拉登並質疑他是否涉嫌‘911’襲擊。時過境遷,現在輿論中反對拉登的聲音更多,市場上再也看不到印有拉登的T恤衫。拉登被邊緣化了。”

  西班牙《國家報》文章稱,在一個被形象控制的世界,拉登的死亡將是對“基地”和其他類似恐怖組織的巨大打擊,因為這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著拉登的形象和宣傳存活著。但儘管如此,拉登之死並不是這些恐怖組織的終結。西班牙《世界報》認為,美國需要避免拉登死後成為阿拉伯世界甚至所有反美勢力的英雄式人物,因為自從利比亞民族英雄奧馬爾穆赫塔爾1931年被意大利軍隊處死後,阿拉伯世界已經很久沒有精神領袖了。如果不能消除拉登之死的謎團,美國會犯下他們在切格瓦拉身上犯下的同一個錯誤———使本拉登成為一個神話。

  美國要向世界證實拉登已死

  作為美國最想抓獲的“頭號通緝犯”,拉登自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後“人間消失”,因此他是生是死備受各界關注。2001年以來,拉登已“死”過好幾回。

  此後,一些西方媒體不時發出拉登被美軍炸死或“因健康惡化死亡”的消息,不過均不了了之。2004年2月,伊朗國家廣播電臺還爆料稱,拉登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部落地區被抓獲。但相關説法遭到巴基斯坦軍方和五角大樓的否認。在經過幾年沉寂後,拉登2010年多次“現聲”,進一步打破外界關於他死亡的傳言。他最近一次“現聲”是今年1月,他在錄音中警告法國軍隊離開阿富汗。

  美國政治評論家和哲學教授戴維雷格裏芬曾在其專著《拉登:是死是活》一書中披露:眾多證據顯示,拉登早已在2001年12月死於腎臟疾病,而後來在錄像帶和錄音帶中出現的拉登全都是“冒牌貨”,這一系列的拉登音像資料全是美英政府故意偽造,目的是讓全世界相信拉登仍然活著,為反恐戰爭炮製理由。西班牙《世界報》認為,美國政府宣佈拉登被擊斃是一回事,而向世界證實拉登已死又是另一回事。當年美軍在伊拉克不得不兩次向記者展示薩達姆的兒子和孫子的屍體,因為記者們始終對此持懷疑態度。在拉登問題上,美國同樣不能有絲毫含糊,必須提供本拉登已死的實質性證據。奧巴馬如果不能充分證實這一點,將很有可能失去民眾的信任。

  後拉登時代的“基地”組織

  在西方,拉登的死與“基地”組織的未來被聯絡在一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反恐分析師保羅認為,拉登具有將”基地”組織內部多個派系團結在一起的能力,他是不可替代的。沒有人有他一樣的魅力、名氣和遠見。在談到拉登之死對“基地”組織的影響時,缺少了這位奠基者的指引,“基地”組織會分散。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尼爾森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也表示,“實際上,拉登現在死或沒死幾乎對時局不會産生任何變化。拉登死之前已經不再對“基地”組織在全球的分支發出行動上或戰略上的命令。”美國情報機構原高級官員保羅皮拉爾説:“其實拉登早就不是故事主角了。《衛報》2日説,一些學者認為,其實拉登早就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遭遇不測,因此一直在”基地”組織內部實施“去中央集權化”,讓”基地”組織的各地分支各自為戰,繼續同西方勢力作對。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拉登之死對“基地”組織日常運轉不會帶來任何影響。美國國務院曾表示,至少從2009年開始,59歲的埃及醫生扎瓦希裏就已經成為“基地”組織的實際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