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本-拉登22年聖戰路回顧:恨王室懦弱揭反美大幕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08: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死亡

流亡阿富汗的本拉登建立了"基地"軍事大本營及訓練營地。資料圖片

接連向西方國家發難的拉登,反而在中東一些地區得到了追捧。資料圖片

拉登2001年接受巴基斯坦媒體採訪時,床邊擺著一支AK47步槍。資料圖片

奧薩馬本拉登

  個人檔案

  姓名:奧薩馬本拉登

  (Osama bin Laden)

  年齡:56歲

  國別:生為沙特人,後遭"除名"

  身份:億萬富翁

  恐怖大王

  4個女人的丈夫

  20個孩子的父親

  第 1 章 性格篇

  踢一腳好球 愛看西方電影

  有記者問拉登是不是不喜歡金錢,拉登回答:"我的事業需要金錢,我不需要。"

  "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這是美國著名記者約翰米勒筆下描述的一位阿拉伯老人。不過,可別以為他是慈祥的鄰家大叔,米勒告訴你,這個人其實是"恐怖大王"本拉登。

  見過拉登的人都會對拉登外貌和他所作所為的強烈反差印象深刻,並會對他如何走上恐怖主義的道路充滿好奇。米勒也不例外。

  談到1998年在阿富汗山區採訪拉登的場景時,米勒説,拉登對他喋喋不休地談論美國人的壞處,併發誓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當談到這裡的時候,拉登瘦弱的身軀,仿佛一下子充滿了力量,似乎回到了血氣方剛的年輕時代。"

  美國媒體曾報道稱,拉登年輕時是個積極的人,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上,他都嚴守宗教信條,並且以助人為樂為好。

  1955年,拉登出生於沙特阿拉伯的吉達,由於家族與沙特王室沾親帶故,所以拉登出生後一直享受著當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在吉達,拉登度過了小學和中學的時光,這段日子對拉登今後的人生影響極為重要,因為吉達是穆斯林聖城麥加的門戶,當地宗教學研究十分繁盛,拉登就讀的就是宗教學校,從小熟稔教義,並樹立了復興阿拉伯王朝的志願。

  由於少年拉登成長的年代正好是石油價格暴漲導致西方經濟危機之際,這更加堅定了拉登輕視西方的信仰。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社會問題,讓拉登也感到社會的不公。

  拉登的親戚曾對美國媒體介紹,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義者,他和朋友們談論的話題,不是哥哥姐姐們所喜歡的名車和珠寶,也不是到倫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麼把金錢用來服務於一個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他小時候,只要見到街上的乞討者,就會央求著大人給他們施捨;看到有朋友穿著短袖衣服,就會指責他們不穿長袍違反教義。"

  雖然拉登從小就表現出了潛在保守的宗教立場,不過西方媒體也曾引述拉登家族朋友的話説:"他雖然和其他孩子有點不同,不過要是玩起來,也絕不含糊。"

  拉登家族的友人卡裏德巴塔費曾説,拉登小時候很喜歡運動,踢球、登山都比較內行,是個活潑的孩子。巴塔費比拉登大幾歲,在十幾歲的時候,幾個人經常踢足球,而拉登的球技比他們都好。

  巴塔費還對美國媒體透露,拉登年輕的時候甚至喜歡看西方的電影,不過沒聽見他發表過什麼評論,但是會模倣主角的打鬥場景比比劃劃。而且,他去電影院通常都是一個人。

  米勒也回憶説,拉登確實比較喜歡安靜的獨處,而且立場堅定,為了自己的目標可以放棄一切。他在和拉登交談的時候,發現拉登周圍的陳設非常簡單,似乎過著一種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他的幾個孩子穿的衣服和普通的孩子沒有區別,有些地方還磨出了口子。

  當米勒問他,是不是不喜歡金錢。拉登回答:"我的事業需要金錢,但我不需要。"

  第 2 章 家庭篇

  生而富二代 年少痛失父愛

  妻子嫌吃苦想離婚,沒想保守的拉登一口答應,"我的事業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是,拉登後來發動的各種襲擊背後,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能夠足以維持這麼大開銷的是拉登家族的龐大資産。難怪美軍説,拉登家族的榮耀成就了如今的恐怖主義。

  拉登出生在一個有權有勢,而且子孫眾多的家族,和拉登同輩的兄弟姐妹就有高達52人,拉登在其中排名第17。

  這個家族産業主要是建築和工程。在老家吉達、首都利雅得等大中城市,隸屬於拉登家族的建築工地隨處可見,他的父親老奧薩馬是這個家族當然的繼承者,但是在1967年,也就是拉登只有10歲的時候,父親死於一場意外的墜機事件。

  美國記者約翰米勒介紹,拉登人生有三個轉捩點,其一是10歲時父親墜機身亡;其二是親自"拉幫結夥"到阿富汗抗擊蘇聯入侵者;其三是對海灣戰爭時沙特政府的表現失望。其中父親墜機身亡,應該是令拉登"早熟"的重要原因。

  由於子女眾多,老奧薩馬或許並沒有花特別大的精力在拉登身上,但拉登從小對父親卻十分崇拜。拉登年老的舅舅曾透露,拉登對他講過,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讓他不知所措。"因為在他心目中,父親是這個家族的紐帶。"

  沒有資料顯示父親去世後,拉登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故。但西方媒體猜測,拉登從小沒有了父愛,在這麼一個龐大且勢利的家族裏生活肯定會悶悶不樂。一些美軍的心理學家在2001年"911"襲擊案發生後,還曾以此來推斷拉登襲擊無辜平民的心理,或許就與其小時候親情淡漠有關。

  拉登的大哥薩利姆在老奧薩馬辭世這一突如其來的事件之後,迅速接手了家族的産業,並將其發揚光大。薩利姆和拉登不同,他比拉登要開放得多,喜歡接受新事物,不拘小節,並且很會和上層維持關係。

  在薩利姆接手家族産業的20多年內,他積累了大量財富,甚至與沙特國王和美國白宮高層都建立了密切關係,這為拉登家族興盛不衰創造了條件。

  和很多兄弟姐妹一樣,拉登大學畢業後也進入了大哥掌管的家族企業,運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和與王室的特殊關係,拉到了大量合同,並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但由於和哥哥的理念不合,拉登後來離開了企業。

  美國軍方曾保守估計,拉登的個人財富實際上至少有5億美元,這成了拉登實施恐怖主義活動的資本,即使拉登的所作所為令沙特王室不滿,並將其開除國籍後,這筆錢中的一大部分也沒有被凍結。

  拉登結婚比較早,剛讀大學的時候,他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力主一夫多妻制,並且親自實踐。他一共娶了4位妻子,據媒體報道,拉登對她們的感情都不錯。

  由於年輕時長相英俊,拉登的4任妻子也都長得漂亮而且知書達理。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17歲時迎娶的舅舅家的女兒。不過這位妻子對拉登的後半生的恐怖主義生活卻沒有多大影響。曾經擔任過拉登貼身保鏢的阿布揚德爾在2004年接受一家阿拉伯電視臺的採訪時表示,在拉登被美軍通緝東躲西藏、四處流亡期間,除了第1位妻子外,其他3位妻子都陪在身邊。

  拉登對待妻子的態度大度得令人吃驚。曾有一位妻子覺得跟著拉登吃苦太多,想要離婚,沒想到保守的拉登一口答應。據保鏢揚德爾介紹,拉登曾對這位妻子説:"我同情和尊重你的決定,我的事業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第 3 章 崛起篇

  恨王室懦弱 揭開反美大幕

  拉登給沙特國王寫信,指責沙特讓美軍進駐背叛伊斯蘭教義,讓西方人進來是"引狼入室"。

  拉登的"事業"開始於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當年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對蘇聯入侵的浪潮。拉登和一群有著同樣信仰的阿拉伯朋友,不遠千里來到阿富汗,並且斷斷續續地呆了10年之久,直到蘇聯解體前從阿富汗撤軍。

  在阿富汗,拉登創建名叫"服務營"的組織,招募阿拉伯志願者幫助阿富汗難民以及和蘇聯士兵作戰的人。由拉登&&,1988年"服務營"搖身變為被後世廣為詬病的"基地"組織。

  曾採訪過拉登的美國記者米勒説,阿富汗給了拉登"實踐"戰爭的機會,讓拉登加深了"西方世界是霸權主義"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裡初步結識了塔利班,發現彼此"情投意合"。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被阿富汗戰爭拖垮,讓拉登一度以為敵人已經消失,但回國不久的拉登,很快就陷入到了另一場思想的漩渦中——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拉登向沙特王室提出啟用"基地"組織來保護國家的建議。在苦苦等了數天之後,拉登等到的卻是沙特王室的一口回絕。而沙特政府甚至同意美軍設立軍事基地。此舉令拉登十分不滿。

  有資料顯示,拉登曾給沙特國王寫過一封"憤怒的信",指責沙特背叛了伊斯蘭教義,讓西方人進來是"引狼入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認為,海灣戰爭是拉登開始反美的肇始。"這件事對他的刺激最大。拉登自認為自己代表貧窮和正義的穆斯林,其他歡迎美軍進駐的阿拉伯政府都已經異化,成了美國的幫兇。

  沙特政府對拉登也感到憤怒,甚至取消了拉登的國籍,拉登此後一段時間在北非國家蘇丹、阿拉伯半島的也門"流亡"。跟著他的,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還有從阿富汗帶來的"兄弟們"。這些人最終都成了"基地"組織的骨幹。1996年,拉登被迫來到了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試圖在這裡實現自己的夢想。

  李偉認為,"拉登的夢想很大,很有野心"。據他介紹,拉登不在乎沙特政權,在意的是在整個中東、北非的阿拉伯地區,實現14-15世紀那樣的阿拉伯帝國的復興。為此就必須要打敗他所認為的"最大惡魔"——美國。拉登認為,美國是蘇聯之後對阿拉伯世界最危險的敵人。所以2001年"911"發生後,美國決然出兵阿富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第 4 章 "成名"篇

  手腕更毒辣 美國本土施襲

  美國媒體狠批白宮:這個大個子阿拉伯人,為什麼在拿過我們的援助後,又來襲擊我們?

  "911"是拉登最為外界所知的一次恐怖主義行動,正是這次行動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政治走向和國際關係格局。

  拉登從蘇丹來到阿富汗之後,塔利班首領奧馬爾對他極為歡迎。不過拉登並沒有像奧馬爾等塔利班高層一樣住在首都喀布爾的官邸內,而是寧願住在郊外偏僻而簡陋的小屋中。

  他的低調,換來的卻是"基地"網絡在阿富汗的大規模擴張。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傑弗裏雅思科曾在美國媒體發表文章稱,正是在阿富汗,拉登才決心將"基地"組織建成一個有嚴格規制、並且發動聖戰的恐怖集團。

  美國方面稱,1998年拉登對美國人策劃發動了一次恐怖主義襲擊,這是拉登和美國政府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較量。

  當年夏天,炎熱異常的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發生爆炸,爆炸地點正好是美國駐肯大使館,不久之後美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也發生了爆炸。兩起襲擊造成2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死傷者中有不少美國人。

  不久後,一身迷彩服,包著頭巾,背後靠著一支AK47步槍的拉登出現在互聯網上,他宣佈"聖戰"開始。

  這時候的拉登,開始正式進入到美國大眾的視野當中。美國媒體開始狠批美國政府,稱"這個曾在阿富汗反對蘇聯的大個子阿拉伯人,為什麼在拿過我們的援助後,又來襲擊我們?"

  此後隨著拉登"作案"越來越大,最終美國人開出的懸賞價格由500萬美元水漲船高至5000萬美元天價,要拉登的項上人頭。

  2001年9月11日,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紐約世貿大廈雙子座塔樓被撞毀,美軍也開進阿富汗。拉登從此開始了近10年東躲西藏的生活。

  "貓捉老鼠"的遊戲玩了10年後,拉登在美軍名為"定向"的突襲行動中被擊斃,行動持續大約40分鐘。22年聖戰,10年逃亡,在40分鐘的槍炮聲中灰飛煙滅。

  本報記者 張樂

  大事記

  1 1955年

  家業顯赫

  奧薩馬本拉登生於沙特阿拉伯的吉達,其父是沙特建築業大亨。拉登早年在吉達求學,後畢業于利雅得大學經濟管理系。

  2 20世紀70年代

  億萬身家

  拉登作為工程師,從石油和建築業賺取了鉅資。他在西方擁有數家公司,涉及建築、石油、製造和寶石等諸多行業,個人財産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3 1979年

  建立"基地"

  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拉登參加了美國支持的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拉登1988年在阿建立"基地"軍事大本營及訓練營地。

  4 1989年

  流亡蘇丹

  蘇聯從阿撤軍後,拉登與其追隨者返回沙特。次年海灣危機時,他因不滿沙特邀請美國駐紮軍隊而離開那裏。海灣戰爭結束後,他又流亡到蘇丹。

  5 1994年

  無國可歸

  由於涉嫌暗中資助恐怖活動,拉登的祖國沙特阿拉伯於是年2月正式剝奪了他的公民資格。此後,他一直在阿富汗居住。

  6 1995年

  初露鋒芒

  繼1995年利雅得美國軍用建築物遭襲和1996年6月沙特宰赫蘭美國兵營遭襲後,美國認為拉登是這兩起事件的主謀,1999年6月懸賞500萬美元捉拿拉登。

  7 2000年

  變本加厲

  美國稱本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逐艦遇襲事件。

  8 2001年

  滔天大禍

  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恐怖襲擊後,美國認定拉登是頭號嫌疑犯。

  9 2011年

  難逃劫數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本拉登被美國軍方擊斃,地點位於巴基斯坦境內,距伊斯蘭堡以北100公里、喀布爾350公里以東的阿伯塔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