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日本政府公信力跌入低谷 重新站在歷史的拐點處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12: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

  4月12日,一名男子走過日本東京街頭的股票交易顯示牌。當天,受到福島核電站洩露級別被提高到7級等因素,東京股市大跌。法新社

  小説家小松左京也許不會想到,1973年出版的科幻小説《日本沉沒》,會成為今天國際社會對日本大地震後的一大擔心。2011年3月11日的9.0級大地震和隨之而來的7級核事故,帶給日本的不僅僅是地質意義上的塌陷,還引發了政府公信力和國際信任度的搖搖欲墜。

  日本,難道將要就此沉沒?下這個結論恐怕為時尚早。但地震給日本的硬軟實力、國民信心、世界信譽震出的裂痕,卻不是短期就能治愈的。

  日本終將如何再出發,東亞格局是否將從此改寫,都取決於日本在這個311歷史拐點處的抉擇

  日本再出發面臨“七級”臺階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馬挺發自東京 3.11大地震一個月後,日本才將“福島一核”事故級別提升到“七級”——最高事故級別;4月18日,才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是“核燃料融化”——最嚴重事故之一。但這僅僅是回到了坐標的“0”點,更艱巨的“七級”臺階,正在等待著面向復興的日本。

  百年歸鄉:“死”地何年再“福”島?

  死寂的一片泥灘。可能曾是村莊,曾是田地,被海嘯掃平,沒有人煙,一群“野牛”——無人放養的乳牛在泥地裏覓食。這是現在福島一核“20公里”無人區的景象,是這次眾多災害映像中,給記者印象最深的鏡頭。

  “福”島成了“死”島。無數放射線就像一群看不見的魔鬼,成了這裡的主宰。福島一核周邊“可能十年二十年不能住人”——菅直人曾經説出了一句實話。

  4月26日,“切爾諾貝利”將迎來事故25週年。核電站30公里封鎖圈,至今禁止一般人進入。很難想像,十年後日本居民就能返回“一核”周邊。僅東芝公司一家提出的最終處理方案,就需要五到十年。

  災民怒斥首相菅直人的“十年二十年不能住人”説,雖由於思鄉激情,但也出於日本的實情。和地廣人稀的烏克蘭相比,日本地窄人多,暫時避難尚不好找地方,幾萬人背井離鄉,易地重建家園,談何容易?

  拆除引信:何時封閉“不定時”炸彈?

  “切爾諾貝利”與“一核”最大的不同是,前者1個月就控制了局面,而“一核”四十多天了,還在“進行時”,好似“不定時”炸彈。

  一直顧著當局面子的媒體中,也終於出現了有膽量的記者,直截了當地詢問當局,所預想的“一核”災難最惡的可能性是什麼?“原子爐的壓力倉損壞,放射性物質大量飛散。”當局終於吞吞吐吐地表示。簡言之,就是原子爐爆炸,造成巨大核污染。

  著名核電專家住田健二指出:如果爐內溫度失去控制,燒穿(2號爐已被懷疑燒穿)爐壁,那後果就不堪設想……退避二三十公里,顯然是不夠的。

  如何防止“最惡”,摘除“核炸彈”的引信?政府不能説,東電又不願説。幾番較量後,東電只好説了個“三、六、九”——三個月恢復重建冷卻系統;六到九個月保持“冷溫”,封住核泄漏。評論認為,這只不過是東電的“願望而已”。

  東芝和日立公司,分別參與了2-4號爐製造。他們所提出的最終處理方案,即從1-4號爐取出燃料棒直至廢爐,“夷為平地”,所需最短時間各為10.5年和30年。

  而英國的世界最權威科學雜誌《Nature(自然)》載文:介紹了幾位以前參加過處理切爾諾貝利和三里島核電事故專家的意見:僅僅是要把攝影器材放入“一核”爐內,把握狀況,也需要相當的時間;從一核的“廢爐”、“除污”等的複雜性來看,只能封鎖(原子爐)後等待一百年。

  但是,日本核電發展的再起,不會等一百年。

  經濟振興:“失去的20年”就此止住?

  與曾經蓬勃發展的核電相比,日本經濟一直被人稱為“失去了20年”。這次會不會雪上加霜?或許不必太過悲觀。

  20年來,景氣不振,消費低迷,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邏輯使然。與其説“失去”,倒不如説,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多年來,日本是著著實實地積攢了一些實力的。震後,日元至今還是高居84日元(兌美元)的水平,國民金融總資産額高達1500萬億日元,可見金融界對日本經濟實力之信任。

  日本經濟的問題不在弱,而在“死”——企業、民間的資金呆滯,消費不振。但這次震災復興,只要施策適當,應該能成為“激活”日本經濟的靈活按鈕。

  現在,不含核災難,震災損失被估計為25萬億日元。已經出臺的震後第一次補充預算為4萬億。有的在野黨已經提出了30萬億的追加預算案。當然,福島一核的災難還在進行中,受災全貌遠未掌握。但至少賠償金就是天文數字。

  但“東電”的核事故,是否一定要全體國民來埋單?目前尚有不同意見。

  只要今年夏天不再奇熱,電力就不會成為震後復興的瓶頸。日本人用電浪費得厲害。只要停掉東京的所有自動售貨機和賭博遊戲店,據説就可以節省一兩個核電站的發電量。

  有人指出,煽動“停電”恐怖,是電力公司為防止“核電”從此走末路所作的輿論鋪墊。

  政界改組:下一張首相臉譜是誰?

  這位震災危機,為菅直人鋪了一條新路。但能走多遠,取決於菅直人自己。

  對於菅直人的政治生涯來説,震災可能是“不幸中的萬幸”。而“萬幸中的不幸”,就是菅直人是個無能之輩;民主黨是個不成熟的政黨。再者,日本政治制度之難以駕馭,也不可辭咎。

  救災期間的地方選舉,民主黨大敗。前幾天,《朝日新聞》民調顯示,菅內閣支持率僅為21%,不支持率高達60%。關於核災難應對,值得評價的更是只有可憐的16%,73%的國民對此並不買賬。

  自民黨也沒出息。下野後分崩離析,人才盡失。總裁谷垣是個秀才,平時可以,非常時期“帥才的不是”。

  今後,日本政界是否將面臨改組和“大洗牌”?這個前提是通過內閣不信任案。或內閣總辭職,或解散、大選。前者可以給民主黨換馬提供依據;後者會出現40天以上的政治空白。結果如是票數分散,沒有絕對多數黨,再為合縱連橫費些時日,那可真是要演一場公眾所不願看的“好戲”了。

  民主黨自己換掉總裁,改弦更張,比較現實。但菅直人官癮未足,不會輕易下臺。而又很難有人願意去充當“摘老鼠鈴鐺”的角色。換誰?這比該不該換更難回答。就算是菅直人想下臺,現在也“騎虎難下”。有人預測,八月的日本“長假”前後,可能就是“換馬”時機。

  外交洗牌:何以面對“友邦驚詫”

  對於日本頻繁的首相變臉,美國已經能平和處之。讓美國更加“定心”的,是今後不斷強化的日美同盟。

  論及日本的外交關係,不能忽視日美同盟;論及日美同盟,不能忘記是個不平等的同盟。美軍駐紮沖繩,就是最為明顯的例證。而正是在沖繩普天間搬遷問題上,美國與日本民主黨政權差點兒鬧翻。“幸虧”震災發生,菅直人才有可能躲過今年6月在搬遷問題作出決斷的“鬼門關”。

  不過另一方面,這次未曾有過的核災難後,友邦驚詫,四鄰不安。空氣中的放射線不説,還要往海裏排放核污。沒有提前通知各國,卻又不痛痛快快地承認,更是引起不滿。目前各國只是不願落井下石,不便多言而已。

  4月19日,那霸“檢察審查委員會”作出決議:去年9月釣魚島裝船事件中中方船長應該予以起訴。

  國難之中,還不放棄以鄰為壑,四面樹敵的作為,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的一個側面,但這不是全面,也不是狹義的外交當局的有意而為(當然也沒有反對)。因為,日本在原則上,司法是獨立的。當然,對檢察機關進行“審查”的“委員會”也是“獨立的”。這次是一些極端分子在後面活動,與強行起訴小澤一郎如出一轍。

  民心重塑:怎一個忍字了得?

  這次未曾有過的“天災”、“人災”複合型巨大災難,是不是渙散了日本的民心?摧毀了日本民族的精神?

  日本精神的內核是什麼?如果允許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忍”。忍,不是單純的,是需要伴隨相當的心理操作和外在對應的“技術”的。自古以來,經受過千千萬萬自然災害的日本民族,對應自然,相當嫻熟。

  這次加上了“人災”。但近代日本的“人災”也相當可觀,可謂對應經驗“成熟”:二戰硝煙未散盡,當時的首相東久邇親王就提出“一億(國民)總懺悔”,以渙散戰爭責任的追究,使全民背負“反省”的重荷至今。

  無獨有偶。震後,石原慎太郎竟説:這是“天罰”,應該“利用海嘯洗去日本人的私欲、陳年的污垢……”。雖然坊間稍有批判,但絲毫沒有耽誤他以高票四次當選東京都知事——“一億總懺悔”的2011版,民眾也認可了。

  只不過,日本一些地方出現了因為擔心被輻射而歧視福島居民的現象,有父母叮嚀自己的小孩不可和福島來的孩子一起戲耍,有旅館和餐飲店拒絕接待福島的居民。如果心上真能插把刀,何以還能忍心對那些已無家可歸的人説不?

  信任重建:如何重拾國際信任?

  日本這次災害損失最大的是什麼?9級地震? 28米以上的海嘯?可以與切爾諾貝利“媲美”的最大級核事故?

  都不是。

  最大的損失在於失去了日本公眾以至世界各國的信任。

  當局指責有人煽動恐怖,公眾輕信謠言;責怪各國製造恐慌,禁止日貨進口。但有這樣一個公式:謠言或恐慌=切身性曖昧性(不確定性)。

  也就是説:核危害這個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問題,乘以日本當局公佈信息的不透明性,才導致失去公眾和諸外國的信任,出現大規模的謠言和恐慌。

  日本迄今的核電事業規模(佔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是建立在愚民政策和對地方行政的財政誘惑之上的。也已經形成了政府、電力公司和“御用專家組”之間的既得利益結構。不打破這個結構,日本在核電方面,將永遠是鬼鬼祟祟、似是而非。

  所以,唯恐“日本核電絕對安全神話”破産,導致整個核電政策總崩潰,就成為遮掩事故真相的最大“理由”。

  各國本來就對日本在核電政策上的“鬼鬼祟祟”疑心很大。這次就更加一層疑惑。為了表明“情報透明”,當局還專門面對外媒,舉行英語記者會,但卻門可羅雀。發佈方5個人,記者只有4位——沒有人再有耐心來聽“大本營發表”。

  “情報透明”不在用什麼語言,而在於發表的信息可信不可信。就連盟國美國,也只按自己測得的數據行事,不相信日本的發表。

  信譽業已失去,重建步履蹣跚。何況日本當局至今沒有意識到,“信任”一詞或許對於他們已經只具有諷刺意義。

  第三個“失去的10年”?

  也許會,也許不會,這其中的關鍵,可能並非是能力,而是心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華發自東京 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往往並非在當時就能看清。

  以911為例,在國際關係史上,他不僅是一次重大恐怖襲擊,還直接或間接引發了此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在911發生時,大家並不能完全預測此後的事態發展。但到2008年布什離任總統職務時,人們回首縱覽,才能看到這次事件對美國和國際社會帶來的重大影響,初步認識到這次事件作為“歷史事件”的意義。

  911如此,311會是如何?它會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捩點麼?

  重創日本軟硬實力

  這要看日本的應對。

  在記者認識的在日外國人中,已經有多位在近日選擇離開日本。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不僅僅是出於對輻射本身的疑慮,也是出於對這個國家前景的擔憂。

  自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以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10年”。進入本世紀以來,由於周邊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日本經濟略有好轉,但仍有很多人認為,這段時間僅是又一個“失去的10年”。

  311對日本的打擊是嚴重的:在“硬實力”上,日本的外交、防務等工作今後多年內都將繼續受到財政問題的困擾,此前被寄予厚望且初見成效的“觀光立國”、“原發立國”(指以核電站出口帶動國內經濟)等設想,也只能暫時放回文件櫃;在“軟實力”方面,持續的核泄漏和在污水問題上對周邊國家不負責任的態度,使日本的國際形象和信譽受到嚴重影響。曾經力推“安心”、“安全”和“美麗”等關鍵詞的日本,如今卻給國際社會完全不同的印象。

  這是否會使日本遇到第三個“失去的10年”?

  也許會,也許不會,這其中的關鍵,是日本如何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是否有足夠勇氣,從內向、保守的傳統文化中解脫出來,通過對外開放勞動力市場、移民等方式,解決“高齡少子化”現象帶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問題?

  是否能夠大幅改革政治運行體制,實現政治領導層與職業公務員集團的有機統一,減輕國家機器內耗?

  是否能夠拋卻現有疑慮和功利態度,改變以往“唯美外交”的極端做法,與周邊鄰國和新興國家全面開展實質合作,真正融入亞太大家庭,共享數十億人口新興市場發展的實惠?

  這其中的難點,可能並非是能力,而是心態,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形成的種種對內對外心態。舉例而言,迄今為止,日本國內仍有相當勢力,對於“一等國”地位唸唸不忘。福島核電站事故背後,就蘊含著日本某些人對於核工業、核技術以及敏感核原料的追求,潛藏著相應的政治企圖。這種心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日本進一步前進的枷鎖。

  加劇日本“依附地位”

  自戰後以來,日本長期奉行“唯美外交”政策,將對美政策作為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礎,其外交視野已經狹窄至難以看到其他國家的地步。在此次排放強輻射核廢液事件中,日本對美國提前多日告知消息,卻對亞洲鄰國和其他國家事後通報(且是以傳真和郵件形式),這種“厚此而薄彼”的做法,與其説是相關負責人的故意而為,不如説是長期以來日本外交對美依賴、唯“美”是從的“慣性”和“惰性”的體現。

  有分析家指出,此次地震最大的贏家是美國。因為依靠這次親密的“朋友作戰”,美國再一次將日本牢牢地綁在了自己重回東亞的戰車上。而這將保證未來20到50年的同盟持續強化。兩年前鳩山所倡導的構築“東亞共同體”在這樣親密的日美關係下成為了泡影。而日本也將更加依靠依賴於美國。

  但問題是,與數十年前相比,當今世界的力量格局已發生明顯變化,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對外需求也完全不同。一方面,如今的世界,新興國家迅速崛起,各種力量分化組合,僅僅像以往那樣將外交視線局限于對美關係,並不能解決日本在國際舞臺上面臨的所有問題,甚至將無法解決其中的大部分問題;另一方面,在過去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間,美國市場是日本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撐,美國控制下的能源資源産地和運輸通道則為日本經濟供應“血液”。而今天,日本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已經離不開新興國家市場,離不開與新興國家共同協調資源能源問題。沒有與新興國家的良好關係,日本難以抓住新世紀的發展機會。

  當然,對於日本政治家和官僚集團而言,對美關係極為敏感而複雜,一著處理不慎,即有可能招致職業生命的終結。因此,這其中不僅涉及“智慧”,還涉及“勇氣”。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走上近代化、現代化道路,已有近150年。這期間,日本走上過荒唐的對外擴張道路,也有過令人敬佩的經濟發展成就。這期間,日本也經歷了若干次重要的歷史關頭。無論日本如何回答前述一系列問題,有一點可以肯定,311即使不是日本歷史的轉捩點,也將是一處重要節點,一處日本當代史的明顯分界線。

  日本首相來信

  編者按 4月20日,日本駐華大使館向《國際先驅導報》發來了首相菅直人的一篇署名文章,闡述了他對日本災後重建的規劃和信心。本報略有刪節。

  日本:走向復興和新生之路

  作者 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 菅直人

  3月11日14時46分,我國遭受了國內觀測史上最大規模地震的襲擊,目前我舉國上下正在為了實現這一重大災害後的恢復與重建而竭盡全力。在此次地震和海嘯中罹難或失蹤的總人數已經高達27000多人(包括外國人士)。

  在此次震災中,也有旅日的中國公民遇難。我祈願遇難的中國公民冥福,並對他們的家屬以及受災人員表示由衷的慰問。

  自3月11日以來,國際社會及全世界朋友們的支援一直為日本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撐。日本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130多個國家、近40個國際組織、眾多非政府組織以及世界各方人士表示同舟共濟並大力支持,我謹代表全體日本國民對此表示誠摯的謝意。日本國民深切感謝全世界的朋友們所表現出的“情誼紐帶”,同時亦更加體會到什麼叫“患難見真情”。

  作為我國永遠鄰國的中國,在地震發生後不久,胡錦濤國家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分別向天皇陛下及我本人發來慰問電,以及政府和人民也紛紛給予了溫馨的鼓勵和慰問。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遭受嚴重海嘯災害的岩手縣大船渡市展開救援工作,乃是抵達現場的時間最早、進行搜救活動時間最長的國際救援隊之一。同時,很多中國人民還以捐款等形式伸出了溫暖的援助之手。

  眾多的日本國民為獲得鄰國的如此熱情關心而感到格外欣慰和倍受鼓舞。

  關於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了按國際原子能事故評級被評為最嚴重的事故,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並高度重視。當前,為了爭取有關事態早日得以平息,我正身居一線進行指揮,舉政府之全力採取措施加以解決。為了應對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危險,我目前基於以下三項原則動員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第一是要最優先考慮周邊居民及所有人的健康和安全;第二是要切實做好危機管理工作;第三是要建立事前估計到所有可能性的應急體制。例如,針對向大海排放放射性物質一事,正在盡一切努力以防止排放。至於因核電站事故而檢測出放射性物質的食品等,我們根據科學標準採取確保安全的萬全之策。我國實行的預防性安全標準較高,所以在市場上流通的日本食品和産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今後,為了讓國人及海外人士放心,我們將繼續就該核電站事故的相關信息,包括每時每刻發生的變化情況,高透明度地進行公佈。

  我決心,今後將儘快對此次核電站事故進行徹底的調查,並把從中得出的信息和教訓與世界共享,進而對國際社會謀求提高核能安全的討論積極的貢獻,以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此次特大地震和海嘯是我國戰後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日本東部地區的災後重建絕非輕而易舉之事。但是,我反而將此次災害當作日本再獲得新生的重要時機,把“建設能夠抵禦自然災害的地區”、“建設與地球環境相協調的機制”以及“建設人們尤其弱勢群體都能安居樂業的社會”作為三大主軸,願意為使日本東部地區能夠向世界展現最先進的社會機制而全力以赴。

  我們日本人曾經從戰後的一片廢墟中站立起來,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復興,鑄就了今天的繁榮。今後也一定能夠戰勝眼下的國難,獲得復興和新生,創造新的國家。我相信,日本再度成為能夠對國際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國家將是回報國際社會所表示出的“牢固紐帶”和“深厚情誼”之最佳答謝。讓我們為了實現走在時代前面的“面向未來”型重建而繼續努力奮鬥。懇請海外的朋友們一如既往給予大力支持和協助。謝謝!